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表现性美术教学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的一种教学模式。表现性美术教学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了审美能力。
【关键词】表现性 美术教学 教师 学生
1.问题的提出。在漫长的绘画史中,人们借助解剖学、物理学的色谱规律等知识,已经把绘画中的写实性发展得淋漓尽致。随后,人们又发现自己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人类原本的情感和意识,于是绘画中出现了现代派。现代派画家不满足于对客观的写实性描绘,扬弃纯写实性,追求直觉和潜意识活动,把人的内心的情感、情绪通过外在的形象、符号,用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进行描画和表现。
青少年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在绘画中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相反的形象,恰好与现代派绘画的表现手法有着相似之处。但他们的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生自灭,原因是受到了客观世界的异化,潜意识的萌动渐渐地消失;另一种则受到外界对绘画作品像不像标准的指责,自我受到挫伤,渐渐地重新受到客观物象的束缚,原有的主观感受也荡然无存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美术教学中引入表现性美术教学思想便可帮助学生发展自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情绪,投入美术活动,表现性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在绘画活动中以客观物体为引体,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并不断将其补充扩大,从而达到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发展其自我意识和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标。
2.什么是表现性美术教学。表现性美术教学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的一种教学模式。表现性美术教学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人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联的其它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观察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业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了审美能力。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得以发展。
3.表现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观念。它把激发更多的创作思想作为教学目标,把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它表明用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达不到这一目标和目的的。
3.1 以特征为主线的观察和表现。传统写生课的观察,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等客观属性,是一种以客观性为标准的被动的观察方式。其结果是在观察阶段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对描绘对象特征的变形夸张,则在绘画艺术中比比皆是。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对原教材的教法做了新的尝试和改动:只要求学生掌握对象的基本特征,不做其它方面的具体要求,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表现契机,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直觉感受。这样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把学生从纯客观、纯自然的观察与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观察中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观察了解物体本身,还要意识到与它关联的其它物体与环境,从而延伸了学生的视觉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
3.2 联想性观察与表现。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种种审美联想。绘画者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联想,并通过他的作品把这种联想与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青少年的强烈好奇心,使他们在绘画时更容易产生各种联想。联想性观察就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物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逐渐忘掉物象的自然属性,联想它的情感或它与其它事物的相通之处,然后再进行艺术上的加工与发挥。
3.3 超现实性观察与表现。超现实性观察是用已有的形象作为框架,然后替换其中一部分,再加入还未发生或在异地已经发生的情景作为补充和夸张。作为眼睛的本体这时已经演变为一个具有引体和联想功能的特殊画框,恰似古代园林隔墙上的透窗,为学生的自由联想提供了新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把静态的形象变为动态的形态,把未来的和将要发生的意念变成现实,使思维跨越时间、空间达到超越现实的神奇意境。这种表现性的写生教学既有一定的写生意义又有大量的创作性活动,是以客观为引体,以主观为主导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参与化为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游戏的天性迁移到绘画活动中。
3.4 不同视角的观察与表现。换个角度,换个方式观看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则好似用三棱镜观看阳光,会分化出七彩颜色,使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感觉。寻找不同视角观察物象,特别是从那些非常规的角度去观察,就会获得新的感受、新的信息,使学生既掌握物体的常见形态,又知道物体在特殊环境中的形态,不断地扩大认知范围,积累经验,使心智与美术能力同步成长。
表现性要素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也是一种积极活跃的因素。它既能联结欣赏者与作者的情感,又能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情趣。它使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从静坐观看的被动模式中解脱出来,使欣赏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以自己的感受体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欣赏活动。
【关键词】表现性 美术教学 教师 学生
1.问题的提出。在漫长的绘画史中,人们借助解剖学、物理学的色谱规律等知识,已经把绘画中的写实性发展得淋漓尽致。随后,人们又发现自己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人类原本的情感和意识,于是绘画中出现了现代派。现代派画家不满足于对客观的写实性描绘,扬弃纯写实性,追求直觉和潜意识活动,把人的内心的情感、情绪通过外在的形象、符号,用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进行描画和表现。
青少年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在绘画中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相反的形象,恰好与现代派绘画的表现手法有着相似之处。但他们的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生自灭,原因是受到了客观世界的异化,潜意识的萌动渐渐地消失;另一种则受到外界对绘画作品像不像标准的指责,自我受到挫伤,渐渐地重新受到客观物象的束缚,原有的主观感受也荡然无存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美术教学中引入表现性美术教学思想便可帮助学生发展自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情绪,投入美术活动,表现性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在绘画活动中以客观物体为引体,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并不断将其补充扩大,从而达到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发展其自我意识和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标。
2.什么是表现性美术教学。表现性美术教学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的一种教学模式。表现性美术教学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人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联的其它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观察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业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了审美能力。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得以发展。
3.表现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观念。它把激发更多的创作思想作为教学目标,把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它表明用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达不到这一目标和目的的。
3.1 以特征为主线的观察和表现。传统写生课的观察,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等客观属性,是一种以客观性为标准的被动的观察方式。其结果是在观察阶段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对描绘对象特征的变形夸张,则在绘画艺术中比比皆是。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对原教材的教法做了新的尝试和改动:只要求学生掌握对象的基本特征,不做其它方面的具体要求,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表现契机,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直觉感受。这样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把学生从纯客观、纯自然的观察与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观察中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观察了解物体本身,还要意识到与它关联的其它物体与环境,从而延伸了学生的视觉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
3.2 联想性观察与表现。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种种审美联想。绘画者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联想,并通过他的作品把这种联想与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青少年的强烈好奇心,使他们在绘画时更容易产生各种联想。联想性观察就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物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逐渐忘掉物象的自然属性,联想它的情感或它与其它事物的相通之处,然后再进行艺术上的加工与发挥。
3.3 超现实性观察与表现。超现实性观察是用已有的形象作为框架,然后替换其中一部分,再加入还未发生或在异地已经发生的情景作为补充和夸张。作为眼睛的本体这时已经演变为一个具有引体和联想功能的特殊画框,恰似古代园林隔墙上的透窗,为学生的自由联想提供了新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把静态的形象变为动态的形态,把未来的和将要发生的意念变成现实,使思维跨越时间、空间达到超越现实的神奇意境。这种表现性的写生教学既有一定的写生意义又有大量的创作性活动,是以客观为引体,以主观为主导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参与化为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游戏的天性迁移到绘画活动中。
3.4 不同视角的观察与表现。换个角度,换个方式观看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则好似用三棱镜观看阳光,会分化出七彩颜色,使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感觉。寻找不同视角观察物象,特别是从那些非常规的角度去观察,就会获得新的感受、新的信息,使学生既掌握物体的常见形态,又知道物体在特殊环境中的形态,不断地扩大认知范围,积累经验,使心智与美术能力同步成长。
表现性要素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也是一种积极活跃的因素。它既能联结欣赏者与作者的情感,又能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情趣。它使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从静坐观看的被动模式中解脱出来,使欣赏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以自己的感受体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欣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