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梦 梦醒无痕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_bir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笔多次又放下,每一次拿起笔来,泪水总是不由地从心底涌出,模糊着我的双眼。常在不眠的夜晚,思绪涌动,独自感慨万千,感叹着人生的易逝,仿佛转身的一刻,即成为永远的记忆。杜海霞离去已有好几年了,追忆往事,和她在一起的情景,碰撞着灵魂的交织,在我的梦中时常显现。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的是更加长久的思念,从而散发出一种幽远、神圣而洁净的光辉。
  曾经几时,我们的青春也曾如带露的鲜花,虽然屡经暴雨和风霜,却也在那旷野山坡、田间麦子地里顽强芬芳地开放着。
  那是1976年的春天,我们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农村。我们背着行李,提着装有脸盆、刷牙缸子的网兜,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带着家人的叮咛,母亲的眼泪,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来到乐都县洪水乡的一个小村庄。那一年,村东头那棵有着百年树龄的老梨树枝繁叶茂,带着隐致的青色,雪白的花儿一朵朵,一瓣瓣,一片片如锦云似繁星般热烈地盛开着,清香的气息,在我们还没进村,就强烈地袭入我们的心脾。当村子里那厚重的土墙、褐黄色的屋顶,映入眼帘时,我们眼前是混沌的一片。
  午后的村庄寂静无声,一束耀眼的阳光恰巧照在我们身上,偶尔有几声鸡鸣狗吠。弯曲在村里小巷道里的一条狭窄的小路,赫黄色蹚土盖过地面,双脚踩过去后,尘土飞扬。带队干部把我们带到大队部,各生产小队的队长都在,就又把我们或两人、或三人分到了各个生产小队,知青点还在修建中,我们就暂时住在各队的老乡家。
  我和海霞分前后几批下乡,她早我一年下去,我们不属于同一个生产队,但知青点盖好后我和她,还有后来下来的张玉兰,我们三人一直住在一起,当时知青点的条件非常简陋,房间小得只容得下两张床,我们三人就挤在一起,一住就是好几年。那时候,生产队在大搞平整土地,村北面的大河边在修公路大桥。开始我们跟着队里的社员,扛着铁铣集体出工,后来又跟生产队长,拉着生产队长家的那辆破旧的架子车,去大桥边拉砂子拉石头搞副业。无论干什么,我们都下大气力,埋头苦干。晨出暮归,热心的村民使我们对于这里不再陌生,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我们几乎与世隔绝,浑然不知春去冬来,一年又一年。我们没有太多的奢望,也从未有过任何的怨言,我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好好表现,争取早日被招工回城,离开这个地方。
  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到知青点的修建工地上出早工,晚上队里收工后,再去知青点出晚工。搬石头、垒地基、盖房子等任何力气活,我们都抢着干,然后再回去自己烧火做饭,白天又随生产队出工。我们每天灰头土脸,苦捱着时光,和当地的老乡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的日子。
  海霞在一队,她們队在公路大桥上搞副业。漆黑的夜里,河边风大水急,晚上寒冷,社员要持续在水里干活,几个人就轮流喝酒取暖。有次她在晚上干活时不小心掉进了河水里,等大伙把她从水里捞上来时,她浑身上下已是水淋淋,虽说是初春天气,但河水还是冰凉刺骨,她受了风寒,病了好多天。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棵老梨树的花儿开了谢了,果实熟了又落了,我们还在这里,谁也没有挪动。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在萧萧秋雨里,在白雪覆盖的严冬里,在烈日的暴晒下,繁重的劳动,使我们身心疲惫不堪,意志消释已尽,手上磨起的血泡变成了一层层的老茧。这时候知青点终于修好完工了,我们搬了进去,我们也不再出早工和晚工了。我们每天巴望着太阳快下山,阴天快下雨。我们常常在劳动时,发呆地看着红日落山,当残阳一点两点地斜挂在树梢上,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上,暮色笼罩了大地。这时候,我们就很想家,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弥漫全身,我们朝着家的方向眺望着,想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这时候,不争气的眼泪也会不自觉地从脸上滚了下来……。我们最盼望的还有阴天打雷下大雨,下雨天就可以不出工了,我们可以打扑克、看书、唱歌、睡懒觉,这时候,我们便觉得生活还是美好的。可常常是夜晚雷声轰鸣,大雨滂沱,可第二天早晨起来,朝霞满天,太阳依然火红炽热地从东方出来照着大地照着知青点。
  知青点知青轮流做饭,每次收工回来,我们又渴又饿,肚子里咕咕乱叫,要等饭做熟还有好一会儿,趁饭还没熟的空当,我便跟着海霞到她们队里的老乡家混饭吃。她常和社员聊天,有时聊起来没完没了。她和她们队的保管家关系非常好,保管的媳妇还给她做过一双黑条绒的布鞋。那时候老乡家的日子也很苦,我们有时坐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喝一杯酽如牛血的熬茶,有时吃几个煮得开了花的洋芋,有时又喝一碗热汤面,我感觉到老乡家的任何东西都比知青点上的水兑面好吃。我们那青春的光阴,印着满目的乡愁,农村那苦涩无聊的日子,就这样被打发着。
  她生性勤快,洁净利索。清晨,天蒙蒙透出一丝亮光,她就起床,打开窗子透气,干活再累她也不睡懒觉,拿着一把小条帚扫啊扫,不停地扫,扫完床上的被单后就又扫衣裳和裤子,打着补丁的衣服被她浑身上下扫个遍,一把芨芨草扎的条帚被她扫成了似老阿奶缠过的小脚样。每次收工回来,她还在门口那浑浊的小水沟里一遍遍地刷洗她那双旧胶鞋,那双黄色的胶鞋被她刷成了灰白色。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一种莫名落寂混合着一种淡淡的忧愁总是在包围着我,我心空中的那只自由的鸟儿在理想的缥缈中,总是在起起飞飞。平日里的我百无聊赖,收工后除了看书外就蹲在门前看地上蚂蚁扰攘爬行,她不理解我为什么对这小生物那么关心。我也实在不明白,她把胶鞋刷得那样干净,可最终还是要把它踩到泥里水里去。我们时常为一些小事争执,其他知青都很纳闷,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停地争吵,吵完后又和好如初,张玉兰就在我俩的中间不停地当和事佬。开始,我们带队的吕队长过来劝过,也批评过,但见我俩这样吵不罢又离不开,最后,干脆就不管了。就这样,我们朝夕相处,一同甘苦,共同悲欢,始终没有分开过。我们一起度过了蹉跎岁月中最清贫最纯真的时光,也许相遇就是我们的缘分,我们都感觉到这是一种很深的难解的缘分。
  她参加了大队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她口齿伶俐,贤孝唱得非常好,化好妆后,扮演的老阿奶惟妙惟肖,到公社演出后,不料在公社周围的好几个村子里都出了名。她朴实夸张的表演,淋漓尽致的弹唱,引得看节目的老乡们一阵阵唏嘘和掌声,她给大家带来了长久的笑声和欢乐。从此以后,许多社员都知道了她的大名,直到多少年过去后,说起这件事,还有老乡在打问她。   往事如烟,恍若一梦醒来,我们被相继招工了,离开了抛洒着我们热血和汗水的地方,离开了这个遗失了我们青春和理想的小村庄,我们从此各奔东西,乃至多少年不知对方消息和音讯。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二十几个知青在相隔二十几年后重逢在风景秀丽的南山。在一片和煦的春光里,大家又见面了,我和她也见面了。岁月的风霜或多或少地在每个人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的痕迹,树林的鸟儿婉转啼鸣,但每个人的性情似乎又没有多少的改变。斗转星移,我和她一晃分开了几十年,我们曾在绝望中迷茫过也困惑过。而今多少年过去了,那段青葱的岁月已成为记忆深处怀旧的伤感,而那个“知青情结”却始终萦绕在心间。
  再次重逢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分开过,没有再中断过任何联系。我和她还有孙桂君、孙沛、叶成远、朱云等其他知青,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聚集在一起,哪一次聚会我俩都在,似乎是我到哪里她就知道我人到了那里,她在哪里我也就知道她的消息。我经常有事无事去她家,还常常把她家的七楼当作六楼,来了去,去了又来。每次去她都极力挽留我,她的茶饭做得极好常给我做好吃的,这份情意使我在一片温暖的友情中感到很亲切,晚上她和我说话常常到半夜。我有时候发现,她时时微笑的脸上,不经意间会流露出一丝的忧虑,我感觉到似乎什么事好像石头般压在她的心里。
  我们一起去看夕阳谈人生,看云舒云卷说家长里短。在如诗的春天里,我们去北山顶上看杏花飘飘,落红一地。清风拂面,我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却做着不同的梦,共享着一片湛蓝的天空。铁路上一个朋友去辽宁出差回来,带回了一对玉镯,那玉镯丰润晶莹、碧绿如茵。静美如一轮了圆月。他送给我俩每人一只,我们都戴在左手腕上,她非常喜欢,我也爱不释手,我们戴了好久,从未从手腕上取下。可有一次,她给我打电话,我忙着去接电话,不小心一跤摔倒,左胳膊撞在地上,玉镯当时就破碎成两个半圆。我的胳膊青肿,我没有感到一丝的疼痛,可我的心却隐隐疼了好久,多少天我郁闷之极,痛惜之情如晨雾丝丝缕缕盘绕心间,犹如丢失了自己,迷失在遥远的荒漠中,找不到回家的路。冥冥之中,这似乎也在暗示着什么,生命中的维度似乎在隐秘着某种关联,注定这对玉镯总是要分离的,缘起何处,却不知行径。而她的那只玉镯还安然无恙地戴在她的手腕上。她陪我也去过花鸟市场一些古玩店,我企图找到对接的法子,可店家均告知:“玉已碎难再全”,缘起缘灭,只好将两个半圆的玉镯收在一个锦盒内珍放。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再回到当年插队落户的村庄去看看,去寻觅我们曾经留下泪水和欢乐的足迹。终于有一天,我和她,还有李小梅、李宁、李成明,我们一起重返故地,回到了我们受尽艰辛而又眷恋的第二故乡。
  村庄掩在一片茂密的绿荫中,那条东去的黄河水盈盈蜿蜓,依旧不停地向前流淌,那座我们曾付出无数劳动修建的公路大桥静静地横架在大河两边,村庄北边的公路由北边修在了大山南边的山脚下。当年我们修起的知青点已变成一所小学校,不时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村子里我们熟悉的那条小路也变成了硬化的水泥路。我们见到了当年的大队团支部书记、现在的村党支部书记巴金,当年那朝气勃勃的团支书的脸上已被岁月雕刻得布满沧桑,他领着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我们没有碰到幾个认识的人,他指给我们看我们曾平整过的土地,土地上绿油油的麦苗铺满了大地。
  她和我又一次去了她们队的保管家,保管的妻子还健在,可保管却早已故去。光阴更迭,当年我们只想快快离开这个地方,可又好像在这里还留下了什么……我们思绪重重,只留下长长的叹息,回到县上老知青王振海的家。
  在王振海的家里,我们五个人还有王振海的两个朋友,我们喝了十一瓶白瓶的互助头曲。一种说不清的情绪在我们周围蔓延,回眸过去我们沉默不语,不想说话。春去秋来,荒芜的青春绵延着千百次的理想与向往,书写在贫脊的黄土山坡。我们由十几岁到了不惑之年,由青年变成了中年人,我们举起酒杯时看到西天边的那抺夕阳已尽黄昏,我们似乎是在麻醉自己,也许我们都触动了内心深处那处最柔软的东西,因为那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似乎一触动,就会疯狂,就会流出鲜红的血。往事在酒杯里回荡,青涩的年华一去不复返,我们既怀念那憧憬天真的质朴,也忘不了那痛苦的磨练,同时我们也记起了这么多年情感上不言之中、无法言尽的情殇以及工作生活中的不易和烦恼。我们哈哈笑过后,又一阵阵哭泣,我们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别人,我们压抑已久的情绪无遗地宣泄着、呐喊着。海霞她抱着我哭得哀哀切切,我们的哭声连成一片,只哭得天昏地暗,甚至惊动了王振海家隔壁的邻居,敲门问出了什么事吗?这么多年我们知青是聚了散散了又聚,回首相望,梦亦非梦,我们的恩恩怨怨,荣辱与苦乐,在这一刻全部融化在酒精里了。
  世事难料,她突然生病了,同她父亲一样得了那种不能医治的病,听到她的病情,我的心就一阵阵被揪起,无端地颤抖不已。她手术的那一天,天空阴云密布,天色灰蒙蒙,我和李小梅,还有她的丈夫小胡一起把她送到手术室的门口,她枯瘦的双手紧紧抓住我俩,久久不愿放开,她的举动让我痛楚的心更加心痛。手术室的两扇门慢慢地合上,我望着天花板强忍着不让泪水流下来,李小梅已是泪水盈眶,而小胡却蹲在地上放声痛哭,一个大男人到了这个地步,该是多么的无奈和无助啊。
  她从手术室出来,天已经黑了,她悄无声息地躺在医院的重病监护室,头上顶着一顶白帽子,瘦弱的身体缩成一团,身上插满了许多管子,她一动不动,沉睡不醒,只有心电图上悄悄接近死亡的曲线,还在证明着她生命迹象特征的存在。一直到很晚,她才醒过来,她用忧郁的眼神看着我,失去血色的嘴角不自然地抽搐着,我半天才听懂,她问我吃饭了没有,一阵苦楚的哀伤浸过我的全身,她的体贴延续她的爱心还在温暖着我。
  她在生病期间,她搬家了,从那个蜗居的小房子搬到了一所大房子里,新家装修得非常豪华,当她的居住条件上了一个台阶,她的生命过程却下了一个台阶,豪华的家已不是她灵魂安息的地方。而她却在这所大房子里,停止了心脏的跳动,生命的花朵过早地凋零了,生命之树在这里枯萎了。   她病重时,知青们都来看望她安慰她。当夜幕降临时,天上的星星出现了,却又一点点暗淡了。我和张玉兰在病房里守护着她。在这个漆黑的夜晚,白色的病房里悄然寂静,她躺在病床上,不时和我们小聲地说着话,只是一阵阵的疼痛将她的话语打断。张玉兰给她轻轻按摩,帮她捶腿,而隔壁床上的那个女人在睡梦中不停惊叫着,大声喊道:有人用石头砸她。我们被惊醒,吓得胸前怦怦乱跳,医院这个夏日的夜晚显得那样的漫长,她却在黑夜漫长的疼痛中受尽煎熬。
  她去世的那一天,我远在三千里外的三江平原,她哥哥打电话告诉了我这个噩耗,望着远方的天空,在这落叶的深秋,我泣不成声,朦胧的双眼仿佛看到一阵狂风吹起,高高的白杨树上飘落下了一片青翠的树叶,这一片绿色的叶子是她吗?还是我那颗破碎的心?我没有最后送她一程,她却这样去了,这一天我又一次不知道天是怎么黑的,我只是想哭,不停地哭。
  她的音容笑貌在又一个有阳光的早晨出现在我的梦中,我和张玉兰、王红霞还有王伟一起去了西山她的墓地,我将一束鲜活的鲜花放在她的墓碑前,我们点燃了香烛烧纸,在一缕缕袅袅青烟里我们黯然神伤,哽咽不已。她悄然离去了,脆弱的生命和迷途的灵魂一起去了天堂,也许在永恒的安宁中,在那个未知世界,她再也没有疼痛和痛苦了,她带着对白发老母和年少女儿刻骨铭心的牵挂,带着那随风而逝的过去走了,留给我们的却是不尽的悲伤和怀念。
  茫茫人海,白云悠悠,我们有缘相遇却又分离,这可是生与死的离别。我们曾约定退休后过上悠闲从容的生活,相约一同去旅游,去黄山领略奇松怪石,去三亚看大海的日出日落,到碧波荡漾的西湖里划船荡舟,流连在武夷山的青山绿树中……而她却这么快地消失在人生旅途中,而今只有我一个人在这大海边,站在这沙滩上。海天苍茫,一阵海风吹过,海风中飘过我们约定的誓言,一片孤独的云飘过蔚蓝色的天空,漂浮着多少记忆中的往事,我的心孤寂冷清,曲终人散,真是断肠人独自在天涯……。
  她永远地走了,她灿烂如花的笑容,轻盈的背影在知青中慢慢淡去而渐渐走远,可是直到如今,我还是不能平息对她的思念,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切似乎已很遥远,一切都又好像发生在昨天。很久以来,我想写一篇怀念她的祭文,也想写写记忆中那难忘的往事,终因昨日的悲痛和难过而停停写写,今天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无法言明的哀思,又一次使我泪流满面。她生命的痕迹已穿梭在另外那个世界,我们活着的每个人谁也不知道那个世界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只有尘世繁嚣,一任烟雨,生死两茫茫。
其他文献
文章的题目出自《逍遥游》。庄子说,楚国的南部有一只大龟,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那是彭祖长寿的年月。在庄子近似无限的尺度(其实是一种气度)里,先人们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缓慢却是长寿基因的特征。联想到如今的分秒必争、日新月异,仿佛时刻都有高悬的鞭子将我们催赶,不能不让人感慨,地球的旋转太快了!  不是吗,今天有几对情人能悠闲地携手逛马路?疾驰而过的汽车早
期刊
清晨寻诗梨花园  胭脂吐红染半天  一条金龙城外过  欢声笑语满山川  黄河清清帆影见  玉皇阁高钟声远  起凤拉脊①望昆仑  腾龙河源三江宽  古城断墙入云端  城墙梨花百年缘  高墙深院不知春  梨花抱怨出墻难  友人具茶农家园  高茶贵饭欲忘返  忽有把式唱少年  满园梨花探头看  注:①拉脊:指拉脊山。
期刊
胡宗南是蒋介石手下得力干将,是在西北地区与毛泽东等打交道多年的老对手,他的军旅生涯颇有一些传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他官至将军却不婚娶。当有人要为他物色佳丽时,他常以“国难当头,何以为家”而婉拒。此事常被蒋介石引为楷模,其实胡宗南当时是有苦难言啊!  孔祥熙、宋霭龄夫妇有一个千金,名叫孔令伟,人称“孔二小姐”。此人深得宋美龄宠爱,被蒋介石认作干女儿。由于宋美龄一生未曾生育,蒋介石又没有女儿,因此孔二小
期刊
在男权社会中,做女政治家很难;在一个男人应该负更大责任的衰落的帝国里,做女政治家则难上加难。本来,女人从政,在中国传统舆论里,或者是“妖精”,或者就是“祸水”;即使其使用的一切政治手段,都与男人并无二致,也额外要得到舆论的加倍谴责。慈禧引起中国人或者外国人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她是个女人,一个末代皇朝神秘的“妖精”和“祸水”。在一个以男权为传统的社会,慈禧所要面对的是“女人乱政”必亡国的逻辑结论
期刊
上网在百度里面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度百科有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頭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其绝大多数是非物质的,它经常表现为言传身教,这种形式注定了非遗项目的采集、整理、保
期刊
歌德说,他是时代的产儿,如果早生20年或晚生20年,他都将是另一种类型。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也好凡人也罢,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三国时期善于相人的许子将曾预言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同样是这一个曹操,生逢太平治世或者乱离之世,就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英雄固然也造就着时势,以他们不同于平凡人的所作所为影响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这种影响力的大小与强弱,以及能否发挥其影响力,
期刊
在她们之前,“花木兰”、“穆桂英”等等零星的女将形象,只是停留在诗词戏曲小说中勇气和道德的化身,而在她们之后,则是从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浩浩荡荡的现代女兵大潮。女性一旦立志为信仰或主义献身,则往往会迸发出远远超出男性的执着和坚笃。无论是守卫“天王府”的大脚客家女,还是在战火烽烟中杀敌御辱的黄埔英烈,又或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艰难跋涉的女红军,无不是用事实和自身的命运一遍一遍地证明了这个道理。女兵
期刊
摘要:如何以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克服和改变老年人孤独和寂寞的心理,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老年文化;活动中心;魅力  2011年9月17日晚,温州市第八届城市社区舞蹈大赛在世纪广场隆重举行,来自社区共30多支代表队400余人参加了本次比赛。鹿城区文化馆选送的舞蹈《天女》获老年组金奖、舞蹈《吴越弄弦》获中老年组银奖、舞蹈《清风荷韵》获中老年组金奖
期刊
浙江素有“戏窝”之称,著名戏剧评论家戴不凡曾慨叹:“一部清初以前的中国古代戏曲史,至少有一半篇幅是浙江的戏曲史。”丽水缙云民间音乐在唐宋即饱受宫观科仪音乐的浸淫,所以较早地便有了戏曲板腔的雏形或特征。再加上缙云史上曾分属婺、处、永嘉的地缘关系,得天时地利之便而有了后来的声腔交融,曲牌荟萃,艺人辈出,可谓戏窝中的戏窝。  婺剧音乐体系庞杂,属于多声腔体的剧种。演奏上,曲牌体和板腔体同台竞妍,相得益彰
期刊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吹响以来,我国已经踏上向着文化强国进发的快车道,作为我们文化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劲头十足。但是,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做好准备了吗?如何把握机会,正确、高效、更好地开展基层文化工作,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文化工作者非常有必要主动改变观念,改革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使之与这个时代的发展和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