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壤肥料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四川民族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四川民族地区,面向藏区、面向基层,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系部教研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技能培训、考核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关键词:土壤肥料學 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52-01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乃万物生存的根本”,这说明了土壤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则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习这门学科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而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我们的学生来源中,专科生是文理兼收的,他们的这些知识掌握得不够;本科生虽然是理科生,有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基础,但缺乏地质学知识。二是四川民族学院是地方民族高校,学校培养学生的宗旨是“扎根甘孜藏区,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而我们选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针对性不是很强。甘孜藏区是高寒地区,土壤类别、性质有别于其他地方,施肥方法、肥料的种类也与别的地方不同。基于以上原因,2010年,四川民族学院批准立项“土壤肥料学课程内容构建与实践教学初探”。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多次探讨,在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技能培训、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文就改革的具体情况做一介绍。
1 调整知识结构
《土壤肥料学》是由《土壤学》与《植物营养》两门课程柔和而成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和变异规律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新的技术措施。通过学习,学生能认土、评土;能合理地用土;能用前沿的方法改土;明确土壤、植物、肥料之间的关系;掌握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的施用原则与技术;弄清施肥与生态、食品安全的关系。课程内容很多,理论性、实践性、区域性也很强,区域性土壤这部分内容还得补充,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调整知识结构。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的肥力因素、我国土壤资源状况、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结合教材的内容,我们将知识结构做了适当调整:第一章讲土壤的形成,包括形成土壤的岩石、矿物、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形成过程,为后面土类的学习打基础,补充讲相关的地质学知识。第二章讲土壤的固相组成,包括土壤的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第三章讲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四章讲土壤肥力四大因素,即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涉及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等;第五章讲区域土壤,包括四川主要土壤类型、甘孜州主要土壤类型、低产田土的改良技术,介绍目前前沿的改良技术;第六章讲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七章讲植物的氮、磷、钾营养以及氮肥、磷肥、钾肥,着重讲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技术;第八章讲有机肥,重点介绍有机肥的积制方法,介绍前沿的生物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等。针对目前甘孜州缺乏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人员,增加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内容,从在州内工作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改革是成功的,这些人目前是所在单位这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调整,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即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它是由哪些组成的,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四川乃至甘孜有哪些土壤,它们的肥力水平咋样,如何改良低产土壤,生产上常用的化肥有哪些,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施用化肥,怎样积制有机肥,如何施用生物肥。这样一环扣一环,学生容易掌握。
2 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内容广泛,针对性不强。结合我们的学生来源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
2.1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删减
就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来说,土壤的形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原理、微量元素肥料和有机肥的施用原则等基本知识是必须要学的,对学生容易懂的内容,如化学肥料的种类、性质可作适当删减。植物的缺素症状由于植物生理学讲了,这里也可以省略。
2.2 补充新知识
由于现在普遍存在着教材滞后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新知识以更新教学内容。如讲解土壤有机质时,除了讲解有机质在培肥地力的作用外,还要介绍有机质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有机质在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治理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生态和环境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讲土壤的化学性质时,补充化学性质的环境意义,如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的治理中的意义。讲土壤养分时增加土壤碳素内容,介绍土壤有机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讲化学肥料时增加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环境的影响。讲有机肥时着重介绍高寒地区秸秆还田的新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学到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的知识。
3 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能力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已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具体方法有:
3.1 利用多媒体教学
土壤肥料学课程内容中的成土岩石、矿物、植物缺素症状等需要大量的图片资料,传统教学用的是标本,时间长了不是特别清晰,用多媒体,就可以利用大量图片进行教学,这样形象直观,学生的印象深刻。
3.2 结合生产实例进行教学
每个班第一次上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的 时候,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如对于文理兼收的班级,统计文科生有多少,理科生有多少,喜欢化学的有多少,喜欢生物的有多少,家在农村的有多少,对家乡种植业了解多少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就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解答。如讲成土岩石、矿物这节内容,叫同学回答家乡有啥岩石、矿物。讲土壤质地时,让学生讲讲家乡的土壤质地类型,并说说哪种质地的土壤产量高些。讲土壤物理性质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哪种土壤耕作容易一些。讲土壤类型时,让学生讲讲家乡主要是哪种的土壤,低产的原因有哪些。讲化学肥料时,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化肥施用情况。讲有机肥时,让学生调查家乡有机肥的积制与施用情况等。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或亲身经历的,学生的感性认识很深,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这样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期结束时,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家乡的土壤情况进行调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取回土样,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分析,目的是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3 采用启发式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門学科。学校的绿化有的好有的不好,上课时就引导学生要多观察,找出原因,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查阅资料,找到解决的方法。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适时地提醒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并检查验收,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现在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很多,思维活跃,如果采取教师说学生做的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一方面采取实验室长期对学生开放的办法,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实践中得以印证。另一方面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学生,都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同时开展以“我为家乡解决一个农业生产问题”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回校后进行汇报演讲。为此我系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得到学校的好评。
5 调整考核方式
考核是学校和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也是学校和教师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学校和教师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的依据。传统的考核是以闭卷的理论考试为主,这种考试方式的弊端是,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最后也能获得高分,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分低能。为此,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闭卷的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成绩占50%,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二部分是实验成绩的考核,由实验教师根据学生上实验课的具体情况和实验报告进行打分,每一次实验打一次分,成绩占30%。第三部分是平时成绩的考察,包括上课缺勤情况、课堂提问情况、课堂笔记的记录情况、课后资料的收集情况,对平时成绩适时打分,成绩占20%。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由于要做笔记,学生的思想也集中了,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土壤肥料学是种植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门课程学的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德林.土壤肥料学[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9).
关键词:土壤肥料學 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52-01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乃万物生存的根本”,这说明了土壤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则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习这门学科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而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我们的学生来源中,专科生是文理兼收的,他们的这些知识掌握得不够;本科生虽然是理科生,有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基础,但缺乏地质学知识。二是四川民族学院是地方民族高校,学校培养学生的宗旨是“扎根甘孜藏区,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而我们选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针对性不是很强。甘孜藏区是高寒地区,土壤类别、性质有别于其他地方,施肥方法、肥料的种类也与别的地方不同。基于以上原因,2010年,四川民族学院批准立项“土壤肥料学课程内容构建与实践教学初探”。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多次探讨,在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技能培训、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文就改革的具体情况做一介绍。
1 调整知识结构
《土壤肥料学》是由《土壤学》与《植物营养》两门课程柔和而成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和变异规律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新的技术措施。通过学习,学生能认土、评土;能合理地用土;能用前沿的方法改土;明确土壤、植物、肥料之间的关系;掌握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的施用原则与技术;弄清施肥与生态、食品安全的关系。课程内容很多,理论性、实践性、区域性也很强,区域性土壤这部分内容还得补充,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调整知识结构。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的肥力因素、我国土壤资源状况、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结合教材的内容,我们将知识结构做了适当调整:第一章讲土壤的形成,包括形成土壤的岩石、矿物、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形成过程,为后面土类的学习打基础,补充讲相关的地质学知识。第二章讲土壤的固相组成,包括土壤的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第三章讲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四章讲土壤肥力四大因素,即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涉及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等;第五章讲区域土壤,包括四川主要土壤类型、甘孜州主要土壤类型、低产田土的改良技术,介绍目前前沿的改良技术;第六章讲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七章讲植物的氮、磷、钾营养以及氮肥、磷肥、钾肥,着重讲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技术;第八章讲有机肥,重点介绍有机肥的积制方法,介绍前沿的生物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等。针对目前甘孜州缺乏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人员,增加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内容,从在州内工作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改革是成功的,这些人目前是所在单位这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调整,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即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它是由哪些组成的,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四川乃至甘孜有哪些土壤,它们的肥力水平咋样,如何改良低产土壤,生产上常用的化肥有哪些,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施用化肥,怎样积制有机肥,如何施用生物肥。这样一环扣一环,学生容易掌握。
2 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内容广泛,针对性不强。结合我们的学生来源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
2.1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删减
就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来说,土壤的形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原理、微量元素肥料和有机肥的施用原则等基本知识是必须要学的,对学生容易懂的内容,如化学肥料的种类、性质可作适当删减。植物的缺素症状由于植物生理学讲了,这里也可以省略。
2.2 补充新知识
由于现在普遍存在着教材滞后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新知识以更新教学内容。如讲解土壤有机质时,除了讲解有机质在培肥地力的作用外,还要介绍有机质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有机质在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治理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生态和环境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讲土壤的化学性质时,补充化学性质的环境意义,如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的治理中的意义。讲土壤养分时增加土壤碳素内容,介绍土壤有机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讲化学肥料时增加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环境的影响。讲有机肥时着重介绍高寒地区秸秆还田的新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学到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的知识。
3 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能力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已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具体方法有:
3.1 利用多媒体教学
土壤肥料学课程内容中的成土岩石、矿物、植物缺素症状等需要大量的图片资料,传统教学用的是标本,时间长了不是特别清晰,用多媒体,就可以利用大量图片进行教学,这样形象直观,学生的印象深刻。
3.2 结合生产实例进行教学
每个班第一次上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的 时候,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如对于文理兼收的班级,统计文科生有多少,理科生有多少,喜欢化学的有多少,喜欢生物的有多少,家在农村的有多少,对家乡种植业了解多少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就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解答。如讲成土岩石、矿物这节内容,叫同学回答家乡有啥岩石、矿物。讲土壤质地时,让学生讲讲家乡的土壤质地类型,并说说哪种质地的土壤产量高些。讲土壤物理性质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哪种土壤耕作容易一些。讲土壤类型时,让学生讲讲家乡主要是哪种的土壤,低产的原因有哪些。讲化学肥料时,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化肥施用情况。讲有机肥时,让学生调查家乡有机肥的积制与施用情况等。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或亲身经历的,学生的感性认识很深,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这样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期结束时,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家乡的土壤情况进行调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取回土样,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分析,目的是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3 采用启发式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門学科。学校的绿化有的好有的不好,上课时就引导学生要多观察,找出原因,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查阅资料,找到解决的方法。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适时地提醒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并检查验收,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现在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很多,思维活跃,如果采取教师说学生做的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一方面采取实验室长期对学生开放的办法,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实践中得以印证。另一方面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学生,都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同时开展以“我为家乡解决一个农业生产问题”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回校后进行汇报演讲。为此我系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得到学校的好评。
5 调整考核方式
考核是学校和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也是学校和教师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学校和教师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的依据。传统的考核是以闭卷的理论考试为主,这种考试方式的弊端是,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最后也能获得高分,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分低能。为此,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闭卷的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成绩占50%,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二部分是实验成绩的考核,由实验教师根据学生上实验课的具体情况和实验报告进行打分,每一次实验打一次分,成绩占30%。第三部分是平时成绩的考察,包括上课缺勤情况、课堂提问情况、课堂笔记的记录情况、课后资料的收集情况,对平时成绩适时打分,成绩占20%。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由于要做笔记,学生的思想也集中了,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土壤肥料学是种植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门课程学的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德林.土壤肥料学[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