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可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连续几年担任高三基础班的班主任,让我领悟了一个道理:如果说优生是明亮的珠子。那么暂差生则是暗淡的泥沙,虽其貌不扬,若有蚌母的调养孕育,成为光华四溢的珍珠亦非难事。对学习上的后进生更应从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人手,从各方面给予体谅,乃至宽恕等人文关怀也就更显得重要。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尤其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的学校德育意义更大。所以,我们必须在班级管理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运用传统美德来培育良好班风。
一、用“恕道”教育学生
“恕道”是《论语》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宽容主义理论的重要形式和范畴,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恕道讲求的是宽容、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
基础班虽是一个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但他们也有完整的人格,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尊重、认同。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问候、提醒会使他们心里暖烘烘的,认为老师关注我啦。万世师表陶行知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面对基础班的学生,如果我们能从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记住他们的名字,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多宽容,多微笑,不训斥,用爱心、真诚和宽容去缩短师生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学生自然就“亲其师”而“信其道”。
每接到一个基础班,我都会真诚地献给学生这样的话:人生的际遇,任何人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遭遇,逢坎坷不颓废,遭遇泥泞而不怨天尤人。对待别人的过失或对自己的伤害,有时候也必须理解、宽恕、大度,时时处处都秉持一颗宽恕包容之心,你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快乐。一个懂得宽恕之道的人,他的灵魂一定美丽。
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将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在班级中努力营造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文明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的班级环境。而我自己则经常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需要从各方面理解关心的弱苗;我以期待的心态相信这些弱苗,假以时日、给以引导,他们可能不能长成栋梁,但一定会长成有用之材。我允许学生有权利与我的意见不一致,有权利表达不同意见,有权利说“不”。我自己则想方设法地从固执己见和偏见中解脱出来。面对他们,我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二、用宽容心去软化“顽石”
有一年,学期伊始,在安排座位时,其他人都争着往前靠,唯有姓纪和姓李两位男生坚持坐最后。我对他们说:“你们个头不是很高,为何不坐前面?”他们笑而不答。我当时不愠不怒的说,“好,我尊重你们的选择,今后需要调整你们再告诉我。”但我在暗暗地观察他们。我发现,他俩在班中有一小班“哥们”,课堂上还算认真,也不会坐在最后捣乱课堂纪律,只是很难尽快融入整个班集体中,我很纳闷。后来得知,其中姓纪的那一位不参加高考,另_位姓李的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自小很有个性,有点桀骜不驯,高二时还顶撞老教师,属学生中“难剃头”的一类。现在的表现比以前好多了,只是因为我在编座位时的那句话,让他们感到我很公平,不以成绩论“英雄”,他们服我。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样的学生更需要特别的关注。做练习的时候我会站在他们后面,不时予以指导。我还经常找他俩谈心,还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面对面地辅导。虽然他们的英语很一般,未必听得懂,但有效,至少他们接受我的指导,而且他俩的眼神柔和多了。
但后来有一次上课时,姓李的同学把板凳弄倒了,发出很大的声响,我想调节一下气氛,幽默地问他:“你为谁而倾倒呢?”他却顶了回来:“你哪只眼睛看见?”他此话一出,全班几十双眼睛望着我,看我如何处置。我没有当场批评他,过后也没有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相反,我做了冷处理,一连几天不理他,让他明白这样是不礼貌的行为,自动反省纠正自己的行为。那年元旦,他发短信给我祝新年,说他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老师,那天顶撞我他很后悔,想道歉却开不了口,心里很难受,希望我能原谅他。诚然,以他的性格要说“对不起”确实不易。于是我给他回了“态度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短信。此后,他的学习态度大有转变,而且还带动他周围的哥们同学积极进取。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灵魂要吸收另一灵魂的真诚充实自己,然后以加倍的真诚奉还于人。一旦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这种美妙的关系,就失去了生机。”回想我自己在教育上述两名同学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老师与学生相处,特别是与差生交往,正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以诚换诚。
三、以民主、平等、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
传统的师生关系看重“师道尊重”,教师站在“天、地、君、亲、师”的神凳上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之感。上课下课板着面孔,背着手,不流露一点轻松,不奉献一点微笑,学生敬畏有余,亲和力不足,班级严肃有余,活泼却不足,给学生尤其是暂差生增加了心理负荷,不用说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就连起码的师生关系和班级凝聚力也很难维持。因此,在当今,我们必须既培养学生尊师重道,又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开放,不仅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效应建立的基本保证。当今的高中生思维已经较成熟,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需要有自己生活的空间,有自己发挥的舞台,有自己渲泄的场地,民主、开放、宽松的氛围对于心理脆弱、自卑、压抑、逆反心理重的暂差生尤为重要。
同时,时代在发展变化着,教育要顺应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处于素质教育中灵魂作用的德育,更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我经常利用手机短信平台与学生们交流思想,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如有不良苗头,我会很艺术的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我适时加以引导,让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去年,有一学生为了十年才轮到一次的“灯首节”而想请假两天回去准备。我在短信里对他说:“人生百年,可以过好几个灯首节,而高三却只有一年;知识能改变命运,学成归来过灯首,谁说衣锦却夜行?”他遂打消了请假的念头。
俗话说:“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转变暂差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给予人文关怀,师爱付出与流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心灵沟通的过程。它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
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是以学生为对象,因此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提问,允许插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多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也就是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我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把有疑问的地方甚至不同意见提出来,大家探讨、分析。大多数时候会涉及到备课之外的内容,那就要求老师要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课外见闻,同时具备较高的教学机智。所幸这些我都做到了。学生在他们的英语习作中提到我能当场回答他们所提出的所有问题,他们很钦佩。班里的学习气氛很浓,同学们你追我赶,力争上游。
多年的努力,多年的付出,也换来了多年的收获,我带的基础班,每年都为快班输送一批优秀学子,实现了“培优”的目的;留下来的同学经过努力,绝大多数人考上理想的学校。以07年为例,我班66人参加高考,共考上3A11人,3B 41人,上线率达78.8%,对于差班来说,这样的成绩是很骄人的,这凝聚着全体老师的汗水和学生的刻苦攻读。
总之,我们要用中华美德来熏陶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用宽容心来对待学生,用真诚去关爱差生,用理解去温暖他们脆弱的情感。用适当的方法去扭转他们似是而非的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只要我们找对方法,有的放矢,才能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连续几年担任高三基础班的班主任,让我领悟了一个道理:如果说优生是明亮的珠子。那么暂差生则是暗淡的泥沙,虽其貌不扬,若有蚌母的调养孕育,成为光华四溢的珍珠亦非难事。对学习上的后进生更应从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人手,从各方面给予体谅,乃至宽恕等人文关怀也就更显得重要。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尤其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的学校德育意义更大。所以,我们必须在班级管理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运用传统美德来培育良好班风。
一、用“恕道”教育学生
“恕道”是《论语》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宽容主义理论的重要形式和范畴,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恕道讲求的是宽容、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
基础班虽是一个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但他们也有完整的人格,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尊重、认同。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问候、提醒会使他们心里暖烘烘的,认为老师关注我啦。万世师表陶行知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面对基础班的学生,如果我们能从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记住他们的名字,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多宽容,多微笑,不训斥,用爱心、真诚和宽容去缩短师生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学生自然就“亲其师”而“信其道”。
每接到一个基础班,我都会真诚地献给学生这样的话:人生的际遇,任何人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遭遇,逢坎坷不颓废,遭遇泥泞而不怨天尤人。对待别人的过失或对自己的伤害,有时候也必须理解、宽恕、大度,时时处处都秉持一颗宽恕包容之心,你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快乐。一个懂得宽恕之道的人,他的灵魂一定美丽。
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将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在班级中努力营造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文明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的班级环境。而我自己则经常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需要从各方面理解关心的弱苗;我以期待的心态相信这些弱苗,假以时日、给以引导,他们可能不能长成栋梁,但一定会长成有用之材。我允许学生有权利与我的意见不一致,有权利表达不同意见,有权利说“不”。我自己则想方设法地从固执己见和偏见中解脱出来。面对他们,我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二、用宽容心去软化“顽石”
有一年,学期伊始,在安排座位时,其他人都争着往前靠,唯有姓纪和姓李两位男生坚持坐最后。我对他们说:“你们个头不是很高,为何不坐前面?”他们笑而不答。我当时不愠不怒的说,“好,我尊重你们的选择,今后需要调整你们再告诉我。”但我在暗暗地观察他们。我发现,他俩在班中有一小班“哥们”,课堂上还算认真,也不会坐在最后捣乱课堂纪律,只是很难尽快融入整个班集体中,我很纳闷。后来得知,其中姓纪的那一位不参加高考,另_位姓李的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自小很有个性,有点桀骜不驯,高二时还顶撞老教师,属学生中“难剃头”的一类。现在的表现比以前好多了,只是因为我在编座位时的那句话,让他们感到我很公平,不以成绩论“英雄”,他们服我。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样的学生更需要特别的关注。做练习的时候我会站在他们后面,不时予以指导。我还经常找他俩谈心,还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面对面地辅导。虽然他们的英语很一般,未必听得懂,但有效,至少他们接受我的指导,而且他俩的眼神柔和多了。
但后来有一次上课时,姓李的同学把板凳弄倒了,发出很大的声响,我想调节一下气氛,幽默地问他:“你为谁而倾倒呢?”他却顶了回来:“你哪只眼睛看见?”他此话一出,全班几十双眼睛望着我,看我如何处置。我没有当场批评他,过后也没有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相反,我做了冷处理,一连几天不理他,让他明白这样是不礼貌的行为,自动反省纠正自己的行为。那年元旦,他发短信给我祝新年,说他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老师,那天顶撞我他很后悔,想道歉却开不了口,心里很难受,希望我能原谅他。诚然,以他的性格要说“对不起”确实不易。于是我给他回了“态度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短信。此后,他的学习态度大有转变,而且还带动他周围的哥们同学积极进取。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灵魂要吸收另一灵魂的真诚充实自己,然后以加倍的真诚奉还于人。一旦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这种美妙的关系,就失去了生机。”回想我自己在教育上述两名同学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老师与学生相处,特别是与差生交往,正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以诚换诚。
三、以民主、平等、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
传统的师生关系看重“师道尊重”,教师站在“天、地、君、亲、师”的神凳上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之感。上课下课板着面孔,背着手,不流露一点轻松,不奉献一点微笑,学生敬畏有余,亲和力不足,班级严肃有余,活泼却不足,给学生尤其是暂差生增加了心理负荷,不用说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就连起码的师生关系和班级凝聚力也很难维持。因此,在当今,我们必须既培养学生尊师重道,又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开放,不仅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效应建立的基本保证。当今的高中生思维已经较成熟,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需要有自己生活的空间,有自己发挥的舞台,有自己渲泄的场地,民主、开放、宽松的氛围对于心理脆弱、自卑、压抑、逆反心理重的暂差生尤为重要。
同时,时代在发展变化着,教育要顺应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处于素质教育中灵魂作用的德育,更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我经常利用手机短信平台与学生们交流思想,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如有不良苗头,我会很艺术的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我适时加以引导,让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去年,有一学生为了十年才轮到一次的“灯首节”而想请假两天回去准备。我在短信里对他说:“人生百年,可以过好几个灯首节,而高三却只有一年;知识能改变命运,学成归来过灯首,谁说衣锦却夜行?”他遂打消了请假的念头。
俗话说:“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转变暂差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给予人文关怀,师爱付出与流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心灵沟通的过程。它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
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是以学生为对象,因此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提问,允许插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多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也就是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我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把有疑问的地方甚至不同意见提出来,大家探讨、分析。大多数时候会涉及到备课之外的内容,那就要求老师要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课外见闻,同时具备较高的教学机智。所幸这些我都做到了。学生在他们的英语习作中提到我能当场回答他们所提出的所有问题,他们很钦佩。班里的学习气氛很浓,同学们你追我赶,力争上游。
多年的努力,多年的付出,也换来了多年的收获,我带的基础班,每年都为快班输送一批优秀学子,实现了“培优”的目的;留下来的同学经过努力,绝大多数人考上理想的学校。以07年为例,我班66人参加高考,共考上3A11人,3B 41人,上线率达78.8%,对于差班来说,这样的成绩是很骄人的,这凝聚着全体老师的汗水和学生的刻苦攻读。
总之,我们要用中华美德来熏陶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用宽容心来对待学生,用真诚去关爱差生,用理解去温暖他们脆弱的情感。用适当的方法去扭转他们似是而非的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只要我们找对方法,有的放矢,才能教育好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