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雾都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重慶,要打卡的地方太多:四川美院、洞子火锅、嘉陵江畔、洪崖洞口……但你最好先到大名鼎鼎的交通茶馆来坐一坐。
  交通茶馆藏身在老“川美”所在的黄橢坪,在烟火气十足的老街上,稍不注意就要错过。由门洞往下走半层方见真容,千万不要被它的昏暗老旧吓倒,之所以能成为重庆年龄最大的“网红”,凭的就是这股咬定旧时光的倔强。这里原是重庆运输公司的员工食堂,1987年改成了对外经营的茶馆,因茶资低廉,一度传出经营不下去的传闻,这可让“川美”那些教授、学生着了急。对他们很多人来说,一天的“晨读”时光(大多是从下午开始)必须从这里开始,也有很多人的灵感、激荡、创作都是在这里发生的。其中有一个叫陈安健的艺术家对它更是情有独钟,“黄桷坪这条街上,有梯坎豆花有胡蹄花,有美院有501,有涂鸦有交通茶馆,新事物和老传统在这条街上很和谐;这些乐观豁达的老茶客和朝气蓬勃的学生,还有‘黄漂’和外国人,在这个老茶馆里面都很和谐,这种生态,拆了就没法复制了”。他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还在当学生时走进交通茶馆的,“我一进这个茶馆就兴奋了,这里热气腾腾的,人员丰富,原封不动就可以画出来”。2005年,原老板觉得茶馆生意没什么赚头,想把它盘给别人开网吧。陈安健“稳不起”了,主动把茶馆接下来,找了原运输公司的老职工余大姐来经营。“他想留住记忆,我想留住茶客,大家都有想留住的东西。”余大姐也惊讶于14年间陈安健为交通茶馆投入了20多万,但茶馆收入却分文不取。“他只有一个要求——对老茶客不涨价。”
  所以现在附近的居民和“川美”的师生还是可以喝到3元一杯的茶。我们还被熟人用2元的“VIP价格”请客。熟人也是“川美”的艺术家,天天必来此地点卯,“不来就像有事没做完一样,心头总是挂到挂到的”。有时候只是象征性来坐10分钟,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和朋友在这里激昂文字、指点江山,“啥子喜怒哀乐都在这里头了”。听起来真让人羡慕。他犹记得茶工欧清平刚来时的腼腆,“现在对了,不仅很擅长插科打诨,还相当会看眼色。”据说好几部电影在这儿拍摄时,他还游刃有余地穿梭在背景中客串,“这个茶馆是彻底把他锻炼出来了哦!”如果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那交通茶馆泡出来的大概就是重庆的味道,跟火锅最配,也正好是这座城的一体两面。
  罗中立、张晓刚、何多苓、庞茂琨……当你谈论起这些在当代艺术圈响当当的名字时,都无法绕开蕴含在背后的“川美”血脉。“川美”不仅是艺术家的摇篮,也自带厚重气场与泥土芬芳,它因这座城市而独具一格,又为这座城市带来由内到外的艺术滋养。




游艺无界


  罗中立、张晓刚、何多苓、庞茂琨……当你谈论起这些在当代艺术圈响当当的名字时,都无法绕开蕴含在背后的“川美”血脉。“川美”不仅是艺术家的摇篮,也自带厚重气场与泥土芬芳,它因这座城市而独具一格,又为这座城市带来由内到外的艺术滋养。
  沿着黄桷坪老街,从铁路医院步行至501艺术库,是很多重庆本地人都会选择的散步路线。在这条全长1.25公里的老街上,你会看到各色杂货铺、火锅店、居民楼与“川美”学生天马行空的艺术涂鸦作品交融的奇幻街景。这里是四川美术学院老校区的所在地,它不仅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西南重镇培育了一大批享誉国际的艺术家,也将艺术氛围延展至校园之外,融于本地文化,走入大众生活。
  犹记得曾在北京拜访艺术家张晓刚,听他回忆起母校生活时说:“我在川美上学时,每天都看见雾蒙蒙的天,又常去江边码头散步,那种感受特别魔幻,挥散不去。”重庆这座极具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的城市,对他的创作是有非凡影响的,尤其是在色彩、氛围的营造,以及对于社会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与感知力上。而在他的作品中,那种阴郁厚重的质感与伤痛的隐喻,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其实不仅是张晓刚,厚重、悲悯,甚至是乡土情结,恰恰是从“川美”走出来的艺术家作品中常见的一种精神色彩,正如川美的现任院长、艺术家庞茂琨所言:“川美矗立在中国西南,它的血统和气质自成一体,是带有泥土味、厚重感、悲壮和严肃性的。”
  我们从黄桷坪的老校区移步川美的新校区,在庞院长的这间油画工作室里听他谈起川美的前生今世。在他眼中,川美的独特气质与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是不可分割、交织前行的。“多年来,川美的艺术家们围绕着地域文化创作了大量作品。这种‘在地性'创作,直到现在都是川美在艺术实践上的重要角度,而关注社会问题,用艺术创作来反思现实,更是川美的艺术血统。”他也坦言,重庆以前是个工业城市,当年对艺术类院校其实并不是很重视,反倒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创作土壤。   罗中立、张晓刚、何多苓……一批诞生于川美的艺术家,成为享誉国际的艺术领军人物,亦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与繁荣,“他们作品中所饱含的思想分量与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是极具先锋性的,也影响着川美的艺术后来者。”事实上,如果你在川美的新校区及周边社区里逛上一圈,便会深刻感受到一种革新的、多元的、开放性的艺术氛围弥漫在与周边环境仿佛不设边界的校园里。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艺术家庞茂琨在他的工作室里,后方是他的油画作品。


庞茂琨的油画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西方古典家具,和一些已完成或正在创作中的画作。这些家具常常作为“道具”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坐落在新校区虎溪公社旁的罗中立美术馆,碎瓷砖拼贴的外墙,不仅极具视觉上的艺术震撼,也为川美的“在地性”做了新时代的最好注解。据说,当时关于美术馆外墙的设计方案其实有好几种,包括用石头、花岗石等材料来做,但都被否定了。最后,设计团队经过多次推敲,决定用废弃的碎瓷砖做材料来拼贴外墙。这些碎瓷砖,全部是川美到各个工厂去收购的“废品”。
  漫步川美新校区,与黄桷坪老校区带给你的凝重感受是不一样的,这里流动着更为年轻的血液,清新蓬勃,甚至带着些许时髦,很多来重庆旅行的游客或是艺术爱好者,都会将这里作为“打卡”目的地。重庆起伏的山城地形,与校园里疏朗有致的楼面规划,又让它看起来像一座无界的艺术公园。新校区里有一大片区域,都被划为独立的艺术工作室,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租用,这种自由与便利的条件,为艺术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先天的环境氛围。庞院长解释:“艺术创作一定要有单独的工作室,这个太重要了。我们不仅为创作方向的师生提供工作室,美术理论研究方向的师生也拥有工作室,理论和实践互相影响,能形成流动的艺术循环能量场。”
  作为教育管理者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庞院长,如今能够用来创作的整块时间非常可贵,“我常常要从各种会议的空隙中抽出时间来作画”,而每个寒暑假和才、长假,他都会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工作室,“假期哪儿都不去了,除了吃饭、睡觉,所有时间我都放在这里集中完成作品。”他半开玩笑地感叹:“作为一个艺术专业院校的院长,你必须要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平,如果自己都画得不好,那你会觉得整个学院都没有脸面。”即使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院校的管理者,你依然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毫不松懈的艺术态度,以及自我专业度的严苛要求。他亦补充,“但画画的时刻,依然是我感到最幸福和最舒服的状态。”这或许正是艺术之于人的魅力所在,也从某种侧面呈现了“志于道,游于艺”探索精神。

巴山新绿


  打车穿过繁杂的老城区来到两江新区的一段坡地上,很难想象在这里藏着一座早被“吹爆”了的网红绿建筑。直到颇有点宫崎骏漫画中那种堆积感城堡模样的“重庆房子”展现眼前,尽管已过了花期最盛的时节,但它垂直满覆的植物外墙还是即刻为我们答疑解惑——它不仅十分适宜拍照,更有着现今都市难得的呼吸感和自然性。
  主导策划者陈航毅在多年的国有设计院的工作经历后,决心要一偿自己作为建筑师的初心——设计一幢自己的房子,为重庆也为自己。“当时就决心把‘绿色’作为刚性前提,‘被动’地去建设。”所谓“被动”即指顺应自然,与城市和天地亲密结合。4年打磨方得始终,“我觉得它是个对得起这块土地、对得起这个城市和我自己的作品”。为此,陈航毅花了大量时间来分析这个城市、分析此区域的交通、地势、朝向、空间、形体、材料等。建筑所在的西侧坡地为公园,眺望着园博园。陈航毅通过从建筑上部外墙一直延伸而下的之字形栈道将建筑本身和坡地下的园博园轻轨站连接起来,令建筑内的人可以步行直达交通点,由此形成新型的山城步道,让建筑与城市发生关联、融为一体。而正临该坡地的一面健筑底部的6至10米空间被演绎成“山城吊脚楼”概念,以此形成的800平方米的架空层空间也成为自然天成的开放式文艺展示空间。架空层之上的建筑主体则强调了山地建筑的堆积感造型,看似杂乱随意,实则有着它清晰的建造逻辑。“我是一个看重民间智慧的人,重庆这个城市因其地形而有各种丰富的变化,这里的建筑更似一个三维的雕塑,从价值观到细节都是深植于土地的。”所以在建筑内部海一层的平面上都擁有自己的院子或露台,再加上下沉式庭院,建筑空间本身的“气息”也相当顺畅、活泼。而他对这座建筑与城市关系的把握也反映在对本地材料和传统工法的运用上,“我们用了很多重庆和四川的石林同时几乎没用‘贴’的外墙,而使用‘垒’的外墙,来增加它的地域性”。陈航毅不喜欢给它“穿金戴银”,“我想做得亲民一些,这也更符合重庆自然朴实的城市气质,同时还充满了个性和力量”。
  既然是绿建筑,“绿”的部分在设计之初就被摆在了首要位置,“被动绿色”的几项要素:太阳能、雨能、地能、风能等来自大自然的资源都在此被物尽其用。譬如屋顶上除了种植物和安装太阳能设备以外,还做了雨水回收系统,“这些回收来的雨水被用来浇灌植物墙上的花草,也算是一种自然循环。另外我们用的新风系统是利用建筑地下的能量来顺势引导以供空气的交换和循环,目前看来效果也相当好。”同时,他也利用主楼与副楼设计时特意留出的L形风槽来引导风从西北向进、东北向出,并由此顺势做出了不同功能空间的布局。至于让它蒙上“网红”属性的植物外墙都选择了易活的植物,生命力强大且自带季节接续性。“我们的这面植物外墙自有它的生命周期,重庆冬季寒冷,光照时间少时植物会枯死;夏季光照太强,植物又自然舒展生长来为人们进行遮挡。这就是自然的生态规律。”架空层和建筑外立面的之字形楼梯部分则选用了竹,“竹子属性很雅,性格也好,再者它生长快、养护成本低,也是另一种‘绿’意。”   今年3月,重庆房子荣获了Construction21国际“绿色解决方案奖”。据项目实施效果监测数据显示,该项目年综合能耗仅为国家约束值的50%,节约自来水近20%,室内环境满意度达到97%以上。恰如陈航毅所言:“我们向来有‘巴山蜀水’的说法,在重庆,我们就是要充分把‘山’这个主题做到淋漓尽致。”








壹集生活美學馆一角。


谢柯,重庆尚壹杨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重庆著名打卡地——家居生活馆“壹集”、咖啡生活馆“屋顶顶”、酒吧“山顶顶”老板,重庆“土著”。他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后从事室内设计,代表作有既下山·大理沙溪酒店、既下山·梅里酒店、重庆新山书屋、重庆絕设餐厅等。

在“屋顶顶”上吹风


  即便肌肉紧实、形貌粗犷,谢柯还是那种很“松”的人。这种“松”是独善其身的自在,也是无为而治的逍遥,是偏安西南一隅而无“死线”逼迫的安逸状态,更是重庆江湖里的四两拨千斤。谢柯的这种状态从心到人,再到设计,连贯始终,羡慕不来。就像此刻我们坐在他非主流的咖啡馆——“屋顶顶”上聊天,清风徐来,雾都也露出半刻晴爽来。
  “屋顶顶”真的在屋顶上,远离城市中心,躲在一个园区内。楼下是谢柯自己集家居买手店、展厅于一体的空间“壹集”,慢慢从一层“晃荡”上来,这个“屋顶顶”恰如一个能将真实的艺文生活开展其间的生活美学空间。人在其间行、坐、卧,饮、食、谈都极其自在,这确是设计师的功力了。“我们这个选址是反商业的,平时很少会有重庆人到这样一个园区来喝咖啡或吃饭,我们想这样可能会规避掉一些芜杂,为这个城市带来些优化,让重庆人有个周末的悠闲去处。”他没想到的是,这种“反商业”的思路却让“屋顶顶”一跃成了“网红”,不仅周末一位难求,平日里也热闹非凡,让人在感叹西南地区这些“时间超人”的幸福之外,也要承认一个空间与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之间起承转合的重要性。来客中有乐于在每个角落摆拍的年轻KOL,也有来看“稀奇”的中老年“意见领袖”,更有不远千里慕谢柯之名来看设计的“粉丝”,但不论哪一种人,“舒服”都是他们来到“壹集”和“屋顶顶”的总体感受。眼下这个世界异常丰富,任何物质都能唾手可得,但“舒服”往往求而不得,它要你的心转。





  谢柯是那个早早就“转”了的人。工程师背景的家庭里却熏陶出两个学音乐和艺术的表哥,他从小耳濡目染,也顺理成章地进了“川美”学画画。但从画册上看到的色彩、形体和光影带给他的不是大师的想象,而是室内设计的启蒙,以至于毕业数十年后的今天提起其名,“川美”庞院长还“一针见血”道:“谢柯啊?他画画不见得很好,但‘装修'搞得很好!”又因为从小爱耍——逛小街小巷,逛菜市场、听叫卖、吵骂的市声……这个城市最真实的面貌总是给他无限灵感。“又因为常跟重庆的木工师傅混在一起,他们真正领我进了这个门,现在二三十年了,有的师傅还在跟我合作。”正是跟这些手作人一起,谢柯大学时就帮同学设计了他们的家,而手工特有的人情和惊喜更是他一直珍视的,以至于心心念念以后要给这些师傅们一个木工坊,让他们安心地用手和时间去摩挲这些自然材料,木头——大概就像他设计里的魔法石,点一下就能让全盘活过来。也是因为喜欢木头和手工感,于是他一年五六次地往东南亚跑,渐渐收集累积那些动人的家具、装饰品,方有了著名的“壹集”。与其说“壹集”是个家居展厅,不如说它是个生活场景片场,慢悠悠地逛、品,随意地触摸、体验,用一天时间还嫌不够。而场景式的摆放设置更让人有种穿梭片场的恍惚,任意选个角度,架上机器就能开拍!如今有了“屋顶顶”,“壹集”引起的视觉和触觉上的极度舒适又蔓延到嗅觉和味觉上。这里的主管佳佳是个典型的重庆妹儿——漂亮、能干、爽快、酒量极佳!她对一杯咖啡的口味和一块甜点的造型之精益求精,与其说是工作自律,毋宁说是人性本能。看她在这里行事、说话的舒展做派就像这块顶层空间的气质,气韵鲜活、光鲜明媚,而穿插在这流淌的光线和空气中的绿植又滋润又生机勃勃。“太阳和植物的气息带给我的灵感要远高于其他物质。”谢柯为了这重庆城里的太阳,着实是守在“屋顶顶”的施工现场,把设计方案边看边改。“院子一开始的设计更封闭一些,所有窗户都是平开的。后来我蹲守现场,跟着一天的日头看这个光线的移动变化,临时又改了方案。现在我用的都是划窗,隔断尽量打开,让空间连贯起来也更能呼吸,这种空间的气场自然供养了店里的植物,让它们能够如在自然中野蛮生长一般自由。”他说每一个项目都如同一次城市的命题作文,你看到的重庆、理解的重庆、期望的重庆是什么样,你最终呈现的空间就会带着它的气息。











  20世纪90年代初,谢柯也曾前往北京,“那时的北京文化氛围很浓,但没有生活”。于是爱生活的他赶紧就跑回了西南,先待在成都,“天气一好,外面的竹椅子上就坐满了人,5角钱喝一杯茶就可以坐一下午,随时都能喊到朋友出来,一出来就能待一天那种……”这种场景在大城市已经很难想象了,也是这种体验让谢柯找到了自己设计的魂——“城市里情感的连接尤为重要,室内设计里的材料也会引发这样的情感连接。”而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谢柯的搭档支支也从东北来到了重庆,度过起初的一段陌生期后,这个北方男人以极快的速度享受起了这座城市的至情至性。“2007年,我们相继开公司失利,于是决定之后不做工厂了,只做设计,结果反而更加顺利起来。”曾经在很多商业化的项目上也收益颇丰,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这种从商业本位出发的设计做多了,人和心都会麻木、失去判断力,那回到重庆、为重庆做设计的初衷又何以为继呢?“好几年前的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身边围绕的人都开始变成商人了,我们是有点惶恐的。于是我们就试着去厘清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从大型商业项目转做小客栈、小酒店,二人才慢慢豁然开朗:“于是我们决定,从此只做那些跟‘人’发生关系的项目,我们要做作品,而不是产品。”大概也是因此,上周他们刚刚拒绝了一个1万多平方米的项目,而接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酒吧设计。“要做酒吧的那几个年轻人很有意思,提出的很多想法都很有趣,价值观也跟我们能吻合,你知道这个才重要。”看他们如此说道,我想謝柯的确说得对,西南地区的人大概是天高皇帝远,对金钱的欲望比较小,又爱玩,于是优渥的自然条件养出了一群更加感性的人。“他们会出现一些冲动,有种当下的判断”,而江湖儿女的义气又让他们有着把这种“当下”坚持到底的豪情,所以会有很多意外的精彩。“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搞清楚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在你做选择时就去找你最在乎的那个。就像穿衣服,它再贵、再好看,穿上让你不舒服也不行,毕竟自在、舒服是最真实的。”谢柯说的是做设计,也不仅仅是做设计。选定离手不贪更多,这是这个重庆男人的智慧和福气。


山城新书


  重庆是山城。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就连这里的书店也爱跟“山”字沾上关系。“新山书屋”藏在重庆商业区内的一幢现代商务楼里,其前身是一代山城人民的记忆——重庆购书中心。书屋在二层,开门、推窗都见不了山,但从颇老派的门口进入,闭门即是深山。
  设计师谢柯接下这个项目也因对这个老牌书店的情感记忆,但要让如此庞大芜杂的购书中心变身集阅读、交流和新零售业态为一体的生活美学复合空间并非易事,遑论把阅读的人情找回来。于是从空间梳理上下手,他首先将不同空间通过书架、阶梯和过廊既贯通又软性分隔开来,开放与私密在不大的空间内和谐共存,人在其中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在。书籍作为主体从进门开始就铺展眼前,自然过渡到唱片、文创产品的区域,再进入书架后的咖啡区。如此动线不仅没有令人反感地抢戏,反而像深知来者的心理自然而然生成一般。但最精彩的还在书屋靠建筑外墙的一侧,全落地玻璃的设计不仅为室内带来绝佳的自然光线,也让市景的繁忙与书店内的安静形成一组对比。沿玻璃墙边设置一整排座位,这里也成为来客最爱的阅读区一你在里面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外面看你。
  老木头的运用是谢柯一贯的拿手好戏。木质书架、木质书桌、木质咖啡柜台和木质餐桌椅,衬着质朴干净的白墙背景,老木头那种被时光摩拿过的质感跟书店的气质完美匹配,甚至都能闻到内里那股属于旧时光的香。他还特意将书架之间的间隔缩小到能让人擦肩的距离,为那种在书影间的美妙邂逅创造可能。
  旧时光里也藏着新想法。书屋的书籍展陈与文创产品的展示采用“提案”的形式来重组、分类,再主题性地进行表达,阅读的同时也是学习和梳理的过程。而这种新零售的模式和期望通过书籍、设计、服务、物品、活动来营造一种新兴生活方式的概念,又在纸质书籍的老月亮里添上了一道全新的光。








自然呼吸


  即便早知道重庆是山城,我们还是被几分钟车程就从住宅区与办公楼围合起的都市丛林中抽离到“飞鸟相与还”的真实山间而惊叹。重庆的照母山就是这样一座长在城市中心的“深山”,山不在高,有“心”则灵。于是“臻瑜伽”的主人有心带大家脱离红尘喧嚣,把自己的瑜伽馆建到了照母山顶上。“若从商业考量自然不是最佳,但能暂别尘世烦扰,几分钟的车程不会阻挡大家的追求。”主理人是一位典型的重庆美人,巧笑倩兮,像舒云修竹停驻山间。在她看来,爱瑜伽便是爱自然,爱自然就更该来自然中练习瑜伽。
  1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和正对日月开阖、山气来去的自然美景着实奢侈。由谢柯领衔的尚壹杨设计团队便用尽可能贴近自然的材料与设计语言来配合这份天赐的奢侈,在人与环境之间搭一座桥。这同时也是对“瑜伽”在梵文中“连接”之意的无声体现。从曲径通幽的小道阶石下到瑜伽馆中,一路植物盈身,入口庭院似零距离般地直面山景,木栅天顶、玻璃墙体、隔断漏窗,谢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漏、透的设计手法,最大限度纳入户外绿意与光线,同时又保证私密性。教室间的墙体可以推拉移动,灵活地进行空间重组。而户外练习区则更像亚热带度假酒店般惬意,大概练习起来也会心旷神怡。木材质必不可少,老木头与简净白墙相搭配,从视觉到触觉都是温润亲切的。除了气韵流通的教学区,谢柯还为这里留出了不少休憩与交流空间,课余间隙,随处可见师生们轻松慵懒的身影。舒服、自在,这倒真应了瑜伽要赋予人体的主题。




松間有来客


  车缓缓驶入云雾缭绕的重庆南山,这里有着与市中心截然不同的氛围,除了山林野趣之外,又因几间特色书店、餐厅、民宿的到来,让南山成为江湖之外难得可贵的风雅之地。
  我们在半山腰的一座小院前下车,眼前这栋清新的白色小楼拥有一个充满遐想的名字——松间。“之前是农民的房子,但是格局却简约大气像是建筑师的作品,我们一眼就看上了。”老郭一边在院子里打理花草,一边介绍着房子的往事。作为建筑师、创始人之一的老郭,对松间的一花一草一块砖瓦都带着感情,他不仅是松间的缔造者,亦亲手完成了改造设计。他与合伙人小ze,让这栋小楼从一个普通的农家乐,变身为如今红遍网络但绝不空有其表,不论是服务口碑与设计质感都堪称典范的待客居所。
  谈起创办松间的初衷,他不禁感叹,“现在很多人都有民宿梦,但不能空谈情怀,我是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与其说它是一间民宿,但步入其中,你会发现它更符合“第三空间”的概念,不仅仅是针对外来的游客,宽敞疏朗的咖啡厅、餐饮区、阅读区、亲子互动区,让它更像一个款待八方来客的社交大客厅。为了腾出更多的面积留给公共空间,老郭将原本的7间客房改成5间。“从商业角度来讲是奢侈的,但我们希望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房间多了就要压缩公共空间的面积,那肯定不是一个舒适的状态。”他亦注重风景与室内的互动,“每个卫生间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和绿色。”而阳台的加建、光线照射进来的方式,都在他的设计之中,就像他一直很喜欢建筑大师卒姆托的作品,那种诗意的、融入自然的建筑理念,让他深受触动,他也将这种感受营造在松间的待客氛围里。


其他文献
美好的事物需要耐心等待,美好的生活方式亦然。  文华东方酒店像一位淡然的东方之子,迈着从容优雅的步子,在粉丝们多年翘首盼望之后,翩然而至北京市中心王府井。  去年亮相的新地标王府中環,以全新的空间业态,刷新了人们对于王府井商圈的陈旧认知,它不只是为这个街区带来一家新的商场,更提供了关于生活与艺术在公共空间融合的可能性,让这条中国最有名的步行街,告别了长久以来被动的“游客胜地”之名,成为本地人也爱逛
期刊
受上海“爱马仕之家”邀请,旅居加拿大的艺术家闫晓静呼应爱马仕“由梦而启,乘梦前行”的年题,以当代女性视角,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西方当代艺术语境诗意结合,特别创作了《寄梦》夏季橱窗及《梦之秘境》艺术展。  在《寄梦》夏季橱窗中,闫晓静以不同材质组件的悬吊技法打造出时而具象、时而虚幻的视觉效果,象征着过去、当下与未来的联结。在“云梦间”女士橱窗中,数万颗盘丝扣飞散聚合,形成飘忽不定的云雾,构成了虚实相
期刊
Tips:如何打造实用、安全义充满好品位的童趣角落?  和孩子—起挑选他们偏爱的壁纸或者涂料颜色吧!参与到自己房间的涂刷会让这里更加温馨,用同一色系的涂料把墙壁  一分为二也是一个新思路。涂料的安全性要靠大人来把关。  儿童床也可以是游乐场,鲜艳的地毯可以用在各个房间,也保障玩耍时光更加肆意。  关于设计的品位可以从小培养,很多设计品牌都有儿童产品线。  可爱的动物元素能使孩子们感受到每时每刻的陪
期刊
设计是透明的,作品是安静的。刚入围LOWE羅意威工艺奖的方静峰和董谧以安静的状态,让人感受到设计的更多可能性。  穿过几家贸易、金融公司后,我们抵达了方静峰和董谧的工作室,纯白、安静,似乎是在常态琐碎的生活中制造了一个休憩点。“我们两个人的名字里,有一个‘静’和一个‘谧’。也许就是由于这种冥冥之中的关联,我们希望作品带给别人的感受也是‘安静’。一个安静的状态,能让人看到更多,感受到更多可能性。” 
期刊
经典黑白组合,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凌驾于年代与潮流之上,也是诸多设计大师的色彩缪斯。  以今天的目光,重新审视家中这极致的黑与白,让无色之色闪现新的光芒。  “黑白看似是经典的组合,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它隐含着万千种色调,有无限的玩法。”  ——西班牙室内设计师Lorenzo Castillo  “我常說,黑色包容一切,白色亦然。它们的美无懈可击,绝对和谐。”  ——Coco Chanel 
期刊
在上海黄浦江边,昔日的航空储油罐经由OPEN建筑事务所的悉心改建,从航空用油的“容器”转变为当代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容器”。  上海油罐藝术中心开幕的那天正是春分。下午,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异常冷冽。但这丝毫没有打消建筑师李虎的满腔热情。他戴上自己单薄外套的帽子,带领一群打着伞的记者,在风雨中参观项目。毕竟,这一天对他来说真是来之不易。他已经在这个位于上海西岸的片区耗费了整整6年心力。他感慨道:“每
期刊
当之无愧的“ITBag”之一,FENDI的Peekaboo手袋不仅是时尚配饰,更是一张让创意者自由发挥想象的画布!  就在FENDI全新上海IFC店中,一场多维度创意秀正在上演……  伫立在罗马EUR区的意大利文化宫身世颇为“坎坷”。因1943年的世博会诞生,修建时却逢二战爆发而未彻底竣工,留下未封顶、高达60米的“空壳”兀立十余年之久,只有风与尘埃穿过每层井然有序的穹顶门,定格下城市里的一幅超现
期刊
面料作为一种质地柔软的材料,是衣食住行中“衣”的全部载体,也是“住”的重要元素。在微观的面料哲学里,一种选择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1极臻反叛  令人愉悦又满足感官享受的设计和材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手工纺织品中,它们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科技与传统、实体与数字世界之间的界限。如果你厌恶了极简主义的端庄和理性,大可尝试极繁花色带来的奔放与自由感。当家中的窗帘、沙发、靠包等织物均被极具表现力的热带花草、动植物
期刊
6座国际都市的地图拼图带你穿入未来赛博世界。  在其中尝遍糅合世界各地美味佳肴的新料理,这一刻,谁都忘记了年纪与国别。  提及西餐,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这是哪国的菜肴。偏向于“融合菜”的答案早已不再让人惊讶,当一个餐厅的氛围和设计细节都体现着与国度不再有关系,却又让人莫名熟悉的一种“无缝融合风格”时,我们不得不好奇起来。经过位于朝阳大悦城6层扶手电梯边耀眼位置上的TIAGOSELECT,但凡对
期刊
依据“风格美学”“独特体验”“智能创新”及“社会责任”四个评判标准,编辑部每月甄选设计产品,它们代表《安邸AD》倡导的生活艺术、风格态度、潮流文化。  剥离精密的设计规则,那些看似调皮、不守规矩的设计,更能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刺激着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并伴随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依赖和探寻,自始至终。  ①中国原创设计品牌木美的Air Cloud系列中的坐墩,心形的娇俏坐垫设计采用纯棉割绒面料,通过特殊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