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角度看,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会对当时的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大格局产生深远的冲击和影响。种种迹象表明,近年爆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的深度影响开始逐步显现。这一方面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严峻复杂的经营形势也为商业银行变革和转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条件。笔者认为,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的银行业将会出现五大变革趋势。
效益上从高速增长向次高速增长转变
虽然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实现了利润水平的大幅增长,但是,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增长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包括:经济增速放缓,进而影响银行业利润的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使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增加;贷款规模增速下降,显著影响银行业利润增长;利差虽有扩大,但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监管政策的变化会对银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在效益上将从高速增长向次高速增长转变。2012~2016年期间,预计我国银行业整体利润同比增长率将维持在10~15%之间。针对这种变化形势,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在增速较快的时期,矛盾很容易掩盖,而增速一旦下降,各种矛盾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处理好总行各部门之间、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各分支机构之间的人财物关系;其次,要提高管理水平,包括客户管理、成本管理、定价管理、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效益;再次,要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大力发展各项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比重;最后,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倡奉献、敬业、艰苦、团结、互助等精神。
业务上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
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监管上,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严的资本、存贷比、拨贷比等约束;在客户上,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居民财富迅速累积,社会金融需求日益扩张和多样化;在市场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金融与技术两大脱媒现象进一步明显、同业竞争激烈。因此,为应对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走较低资本消耗、高收益的发展新路,通过内生资本的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价值导向将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这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多种因素推动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还处于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发展的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在未来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稳步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实行以条线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以提升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在金融产品、经营模式、风险防范、利益协调等领域进行改革,切实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三是完善创新体系,包括工具的创新、机构的创新和市场的创新等。坚持市场需求、自身能力和业务效益的结合,研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风险小、收益高的业务品种,特别是创新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产品。四是加大银行电子化渠道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户业务,加大自动柜员机的布放,提高电子和自助渠道交易占比。
渠道上从以物理网点为主
向电子化多元渠道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旧模式。传统银行与客户的交易是在柜面进行的,而电子银行是将客户交易和服务放在呼叫中心、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渠道上运作的。从国内范围来看,电子银行业务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势头迅猛,业务呈几何级数增长,正日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制高点。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电子银行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首先,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盈利压力巨大,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能够有效地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其次,电子银行可以自动屏蔽掉一批低价值的客户,从而具有自动筛选客户的功能,因此,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能够提高银行高价值客户占比,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再次,电子银行可以有效减轻网点的工作压力,能使银行部分员工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有精力、有时间为个人富裕客户、重点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增值服务,为银行大力推进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提供了可能。最后,电子银行打破了传统服务渠道的时空限制,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实现双赢。因此,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渠道上必定会从以物理网点为主向电子化多元渠道转变。
目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充分意识到电子银行的重要作用,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作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业务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网上银行、客户服务中心、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不断涌现,而且在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比如:金融创新不够、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技术与操作存在安全隐患、法制建设相对业务发展滞后、人力资源缺乏等。为此,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克服上述不利因素,从而使其在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中夺得先机: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产品开发创新;准确定位自身网上银行的优势,提高营销水平;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电子银行安全性;重视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加快高级复合人才的建设步伐。
地域上从依靠国内市场
向依靠国内国际市场转变
目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银行相比,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还非常小,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应该清醒地看到,还有一系列考验在等待着刚刚走向国际舞台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着手从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要实现意识的国际化,银行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其次,要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相应的分支机构,实现机构的国际化;再次,积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建立具有更大灵活性和规范性的管理体制,实现管理的国际化;同时,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只基于人民币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业务国际化的需求,因此,要实现交易和管理信息系统国内外的一体化;另外,还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自身国际业务的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产品,实现产品的国际化;最后,商业银行国际化离不开人才的国际化,因此,一方面,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可以在当地聘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在国内也应重点引进和培养具备多语种、业务熟练、熟悉国外金融环境和制度、了解外国客户心理和异域文化的专业人才。
管理上从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公司治理的完善与经营管理体制转型的逐步深入,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是,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这逐渐形成了商业银行过分追求业务规模的经营模式,使得资本补充的压力巨大,虽然银行运用了经济资本管理工具,但并未建立起资本补充的自我实现机制,在进一步股权融资空间有限和监管当局可能继续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空前巨大,凸显了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其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虽然有很大提升,但是粗放型特征依然比较明显,比如:组织架构不合理,导致银行运营效率不高、业务流程不畅;创新能力不够,导致同业恶性竞争问题突出;客户分级服务不够深入和完善,导致无效客户占比过高,高价值客户开发不足;风险管理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管理手段滞后,未能实现全过程成本管理;尚未建立科学的IT项目开发管理机制、许多业务系统不兼容不对接等。其三,管理粗放的直接后果表现为经营效能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均效能逐年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面对后危机时代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以及与世界先进银行的巨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还要进一步加快转型,在管理上从以往粗放经营的时代,进入到一个精益化的时代,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刻不容缓的选择。宏观经济环境、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都在给商业银行从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施加压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型,向精益化方向发展。当前经济环境和监管制度的重大变化所积聚的力量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商业银行只有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深化结构调整,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包括资本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定价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才能突破目前的各种瓶颈,从被动转向主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目标。
效益上从高速增长向次高速增长转变
虽然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实现了利润水平的大幅增长,但是,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增长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包括:经济增速放缓,进而影响银行业利润的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使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增加;贷款规模增速下降,显著影响银行业利润增长;利差虽有扩大,但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监管政策的变化会对银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在效益上将从高速增长向次高速增长转变。2012~2016年期间,预计我国银行业整体利润同比增长率将维持在10~15%之间。针对这种变化形势,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在增速较快的时期,矛盾很容易掩盖,而增速一旦下降,各种矛盾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处理好总行各部门之间、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各分支机构之间的人财物关系;其次,要提高管理水平,包括客户管理、成本管理、定价管理、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效益;再次,要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大力发展各项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比重;最后,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倡奉献、敬业、艰苦、团结、互助等精神。
业务上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
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监管上,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严的资本、存贷比、拨贷比等约束;在客户上,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居民财富迅速累积,社会金融需求日益扩张和多样化;在市场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金融与技术两大脱媒现象进一步明显、同业竞争激烈。因此,为应对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走较低资本消耗、高收益的发展新路,通过内生资本的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价值导向将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这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多种因素推动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还处于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发展的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在未来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稳步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实行以条线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以提升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在金融产品、经营模式、风险防范、利益协调等领域进行改革,切实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三是完善创新体系,包括工具的创新、机构的创新和市场的创新等。坚持市场需求、自身能力和业务效益的结合,研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风险小、收益高的业务品种,特别是创新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产品。四是加大银行电子化渠道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户业务,加大自动柜员机的布放,提高电子和自助渠道交易占比。
渠道上从以物理网点为主
向电子化多元渠道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旧模式。传统银行与客户的交易是在柜面进行的,而电子银行是将客户交易和服务放在呼叫中心、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渠道上运作的。从国内范围来看,电子银行业务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势头迅猛,业务呈几何级数增长,正日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制高点。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电子银行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首先,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盈利压力巨大,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能够有效地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其次,电子银行可以自动屏蔽掉一批低价值的客户,从而具有自动筛选客户的功能,因此,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能够提高银行高价值客户占比,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再次,电子银行可以有效减轻网点的工作压力,能使银行部分员工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有精力、有时间为个人富裕客户、重点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增值服务,为银行大力推进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提供了可能。最后,电子银行打破了传统服务渠道的时空限制,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实现双赢。因此,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渠道上必定会从以物理网点为主向电子化多元渠道转变。
目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充分意识到电子银行的重要作用,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作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业务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网上银行、客户服务中心、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不断涌现,而且在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比如:金融创新不够、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技术与操作存在安全隐患、法制建设相对业务发展滞后、人力资源缺乏等。为此,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克服上述不利因素,从而使其在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中夺得先机: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产品开发创新;准确定位自身网上银行的优势,提高营销水平;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电子银行安全性;重视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加快高级复合人才的建设步伐。
地域上从依靠国内市场
向依靠国内国际市场转变
目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银行相比,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还非常小,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应该清醒地看到,还有一系列考验在等待着刚刚走向国际舞台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着手从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要实现意识的国际化,银行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其次,要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相应的分支机构,实现机构的国际化;再次,积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建立具有更大灵活性和规范性的管理体制,实现管理的国际化;同时,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只基于人民币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业务国际化的需求,因此,要实现交易和管理信息系统国内外的一体化;另外,还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自身国际业务的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产品,实现产品的国际化;最后,商业银行国际化离不开人才的国际化,因此,一方面,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可以在当地聘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在国内也应重点引进和培养具备多语种、业务熟练、熟悉国外金融环境和制度、了解外国客户心理和异域文化的专业人才。
管理上从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公司治理的完善与经营管理体制转型的逐步深入,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是,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这逐渐形成了商业银行过分追求业务规模的经营模式,使得资本补充的压力巨大,虽然银行运用了经济资本管理工具,但并未建立起资本补充的自我实现机制,在进一步股权融资空间有限和监管当局可能继续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空前巨大,凸显了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其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虽然有很大提升,但是粗放型特征依然比较明显,比如:组织架构不合理,导致银行运营效率不高、业务流程不畅;创新能力不够,导致同业恶性竞争问题突出;客户分级服务不够深入和完善,导致无效客户占比过高,高价值客户开发不足;风险管理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管理手段滞后,未能实现全过程成本管理;尚未建立科学的IT项目开发管理机制、许多业务系统不兼容不对接等。其三,管理粗放的直接后果表现为经营效能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均效能逐年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面对后危机时代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以及与世界先进银行的巨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还要进一步加快转型,在管理上从以往粗放经营的时代,进入到一个精益化的时代,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刻不容缓的选择。宏观经济环境、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都在给商业银行从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施加压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型,向精益化方向发展。当前经济环境和监管制度的重大变化所积聚的力量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商业银行只有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深化结构调整,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包括资本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定价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才能突破目前的各种瓶颈,从被动转向主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