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与我同呼吸(组诗)

来源 :芙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右手拈个活字,左手托一块活字版,教科书上的插图给了我最初的毕昇形象:rn“好像认得,在哪里见过!”rn“哪里?梦里?”老师笑了.rn“梦里!哈哈哈!”同学们也都笑了.rn我笑不出来,边听课边乱想,想象千年前一个少年玩泥巴,把泥巴塑成小方块,刻出反写的字,用火烧硬……“跟雕版比,活字是活的”,老师的话钻入耳中,我把书往前翻,从宋朝翻到唐朝,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插图已被我描坏,看上去仍是陌生的,上面的字认不出几个,上面的人,一个也不认得.
期刊
袁旺心里咯噔了一下,脑子里出现短暂空白,三秒,大概就是三秒,接着马上镇定下来,装作若无其事.问修理师傅,谁会惦记着我呢?这句话问了也是白问,袁旺与修理师傅才是第二次见面,连名字都叫不出,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事呢?当然,袁旺也并不是非要修理师傅回答,有点像是自言自语.rn可能是有人斗你伞方.修理师傅的回答显示了很高的情商.斗伞方是袁旺家乡的方言,表面意思就是开玩笑.如果在特定语境下,还有针对你的意思.修理师傅说的显然是后一种意思.但不想说得太直了,显然是给袁旺留点面子,毕竟做生意的人什么都不会说太直,和气生财嘛
期刊
在本系列的五篇文章里,我讨论了五位中国现代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他们是:鲁迅、张爱玲、老舍、沈从文和萧红.其中,鲁迅和老舍可以说代表了“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们在作品中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问题,以小说揭露社会黑暗,反思文化痼疾,状写真实人生,希望可以以文学来改造社会.而沈从文和张爱玲则代表了另一派作家,他们对文学改造社会,呼应“时代精神”的要求兴趣不大,更注重写出个人经验和想象.沈从文拒绝把他的作品和时代建立什么联系,按照“五四”的批评话语,张爱玲的小说不过是“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候的消遣”.夏志清在他的
第一章瑞雪兆“疯”年rn1.雪rn景德四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要晚此rn虽说姗姗来迟,却并不是蓄谋已久的样子,反倒显得有点随意,早晨还是很明朗的天色,到了小晌午说变脸就变脸.雪花刚飘下来时,似乎还有点试探的意思,但转瞬间就纷纷扬扬地肆虐开来,搅得天地间一片混沌.大街上的人都显得很狼狈,到处是抱头鼠窜的身影.但毕竟是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气氛终究还是欢乐的,即便是逃亡,也是欢天喜地的逃亡.慌乱者当然也有,例如在皇城前横贯内城的东西大街上,那就真的是兵荒马乱了.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边城,你休想把茶和咖啡rn从人们的桌子上,拿走rn也不可能把小叶榕和冬樱花rn从这里的大地上,拿走rn更不可能把云雾从山头rn把温暖从屋子里,拿走rn但上帝把冬天从这里拿走了rn——《普洱》rn远山rn早起,匆匆洗漱完毕,喝上几口水,也等不得吃早餐,头一件事便是去推窗远望.rn窗外,远山如黛.rn有时起得早,东山的太阳还没升起,西边的一脉远山,常常云雾袅绕.云雾似极有智慧,每日都变着花样出台,疏密浓淡,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有时在山下,浓浓的,山便像腾地飞起,飘飘地浮在半空,大地于转眼间变得似格外轻盈;有时
期刊
2021年农历九月初三(10月8日),适逢已故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 “七月派”作家贾植芳先生诞辰105周年,又值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贾植芳全集》(十卷本)之际,复旦大学中文系师生特此举行“纪念贾植芳先生诞辰105周年暨《贾植芳全集》出版座谈会”,以表达缅怀之情.rn时间:2021年10月8日9:00-15:00rn举办地点:复旦大学复宣酒店(杨浦区国定路400号,复宣酒店,四楼2号会议室).rn一、开幕式rn朱刚(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对我个人来说,贾植芳先生是我认识的中文系
1.撬开木板的声音rn在床上躺下后,我听见书房里好像有人低声说话.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莫不是电脑忘了关机,刚才看的电影又在循环播放?我起身查看,果然见书房门缝里透出些许光亮.推门一看,落地灯前的椅子上竟然坐着一个人,戴着口罩,正好奇地翻阅我下午看过的《玛娅·普丽谢斯卡娅传》.rn您是谁?我问,怎么会在我书房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