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为”的艺术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8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教学的改革渐引关注,但实际课堂教学“言”的内容选择、“言”“文”教学如何交融实现低耗高效,仍困扰一线教学。只有点明、指出、提示“需要教”的东西,才是“生需”;只有同时将文言教学与文化、文章、文学相融共生,照应文体特性才是“文需”。应“需”而“为”才能更加简约有效。
  关键词:文言;教學;应需而为
  庖丁解牛,惠王得“道”,可高中文言教学之“道”仍在水一方,道阻且长。不可否认的是现今文言教学渐渐地不仅教“言”,也教“文”了;教“言”也不再“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有所变化地归纳要点了。但是,观照多数课堂,仍在一望而知处重复作为,在费解不明时一言带过,在文化传承上无所作为,下述《庖丁解牛》案例颇有代表性。
  [第一学时]
  1.学生根据注解自学“言”,自行归纳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时10分钟)。
  2.师生共同归结“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善”“族”等)、词类活用(“厚”等)、古今异义(“无非”等),虚词“之”等的种种用法,古汉语语法(宾语前置句等)(用时33分钟)。
  3.再读课文,消化“言”(用时2分钟)。
  [第二学时]
  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庖丁人物形象。
  2.找出具体语句解读“庖丁解牛”:“解”之情况、阶段、方法、工具、道理。
  3.进一步分析“道”境的外在和内在表现,方法和态度。
  在此笔者以《疱丁解牛》例,探讨文言教学的无为和有为,寻求低耗高效的简约教学之“道”。

一、不妄为不强为之智


  《道德经》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要求我们做到顺其自然,不妄为不强为。
  “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一致”,但案例中所教的文言点基本都是学生已知的,这种背离了学情的为可算“妄为”。《庖丁解牛》相对浅易,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陌生文言实词只有关于牛体的几个名词,按教师粗略疏通文章的要求的确几无难点;虚词也无费解之处,学生只要适当回顾以前所学内容即可自行突破。为师者不加选择重新归纳,PPT播放一遍,用时33分钟的探讨基本是温故而无知新。案例中实际“所教的”只是教师自己“想教的”,不仅忽略选修特征,也置学生的“学”于不顾,妄“教”一些并非“需要教”的东西,让学生在已知上纠缠,“教”实际上等于没教。
  案例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是在实践选修课所提倡的自主提升地学习。但学生并未真正“读懂”,比如在求问注解已有的“批大郤”的“郤”的含义,而案例中教师只是告知他回归注解,显然是又没有“教懂”,学生只能死记,可算“强为”。有必修课教学系统讲授的基础,不如针对没有“读懂”的文言词句暂时撇开注解“顺其自然”地素读、猜译,由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由上下文文脉去推演。如“郤”可以据解牛“依乎天理”的语句及读音判断为“空隙”。猜译不出可借助工具书,据上下文选择最适合的词义助译。
  教“文”时不断重复第一学时非深非难“言”的内容,显见繁琐,何况文与言本为一体,本可在分析“言”时“顺其自然”地直接点破“文”之秘妙,徒增环节何尝不是一种妄为。如果把第一学时看作是“把文言翻译为白话”,那么第二学时则是“把白话翻为另—个说法的白话”罢了。

二、顺“生需”而有为


  “无为”看似无所作为,但又“无不为”,是顺应规律,润物无声,顺势而为。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要顺应学生之需而有为。
  案例中的“言”学生几无未知,但事实上仍有需要深入的“言”,只是教师一带而过罢了。比如教师稍加背景介绍就直接告知学生“道”乃“道家的道法自然”,简单得只剩下概念、符号。我以为关涉到内容理解的“道”就是“需要参证比较处”,要下点“提示”的功夫有所作为。“道”字在甲骨文中尚未出现,西周早期金文和文献中仅指道路,如“任重而道远”(《泰伯》篇)。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政》)中的“道”其解释和词性就发生变化了。更为特殊的是,“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内涵不断扩展,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论,上升为中国哲学的元范畴,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中则变为学派的根本思想或主张。而《庄子》中的理解使“道”的含义更丰富了,是价值评价标准,也是人格修养方式。本课中“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则是天道、自然规律,与“道法自然”的“道”相通,是对道的特性的概括。参证比较这些具体解释上的变化,就避免了碎片化,能使学生把对“道”字的理解与文章、文化的学习相贯通,做到“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言”承载的丰富密码,通常是学生理解的“见不到处”,不妨采用造字还原法和换词比较法来探寻其本体价值。“解”字从文言造字来说,是判,从刀判牛角,无非是用刀杀牛,为什么不用“砍牛”“屠牛”“杀牛”和“宰牛”?庄子用“解牛”一词蕴藏着什么样的密码呢?面对庞大的牛这一客体,所用的动作不同,传达的意蕴定有分别,我们可以想象:“杀”之场面不免壮观忙乱,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苏轼“酿酒闭门开社瓮,杀牛留客解耕縻”,所用“杀牛”“宰牛”描述的画面热烈而奔放;至于“屠牛”似有暴力倾向,缺情味;“砍牛”则另有乱刀之下的血腥味。而庖丁解牛之声却“莫不中音”,“解牛”场面显然优雅而安静,是让人可回味的艺术的享受。说是杀牛,却举重若轻,勿宁说是一场审美盛宴。“解”这个文言词“可能是极普通的用语,但却是此处的唯一表达”,再与解完牛的踌躇满志,感到心满意足的神情相印证,解牛之美尽显。如此顺应学情“点化”,可使学生尽悟“道法自然”之理。
  学生“容易忽略处”也应有为。比如学生能够理解用以处理世事的解牛之方法(“依乎天理”)态度(“怵然为戒”),却容易忽略解牛之后以藏敛(“善刀而藏之”)做到“游刃有余”的自处之道;能够理解掌握事物的规律、熟能生巧等现实人文价值,却容易忽略课文出处《养生主》中“主”包含的保护、蓄养生命的精神的意思。教师应指出学生容易忽略的点,及时点化,深入挖掘,才能强化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对主体建构的意义。   学生“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才是教师需要作为之处,才是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

三、顺“文需”而有为


  案例中的“为”言文分离、文白相隔,第一学时“把文言翻译为白话”,把文言对象化、训诂化,教成古董,第二学时则“把白话翻译为另一个说法的白话”,浮于表面陷于泛审美,不是顺势而为,也并未充分尊重文言文体式特征。只有顺应“生需”的同时,进一步结合文言与文化、文章、文学相融共生的古代散文特性,顺应“文需”有为才能举重若轻、直抵文心。
  析言不忘悟文化、文章、文学。每一个汉字都静静地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学在“言”却又要跳出“言”,向文化致敬:析“解”的造字,与“杀牛”“砍牛”“屠牛”“宰牛”换词比较可悟出道法自然的文化密码。要点化“文章”:分析“道”表“事物的客观规律”这个意思,不忘与“中心归纳”相生——庖丁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喜欢掌握道胜过了“技”,以及文惠君的“养生之道”。还需品味“文学”:分析文言句子“以神遇不以目视”的尊重规律,要与庖丁踌躇满志的“情感分析”等“文学”揣摩相生。
  学文化而悟文章。有时了解古代文化传统,可以深悟文章之妙。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贵族化的肉食,牛在農耕时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许多朝代都不许私自宰杀牛,如汉律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诛。庖丁解牛“数千”的确让人费解,但深究之则别有意趣:应该是寓言通过适当夸张,强化庖丁所解不是小而筋络简的鸡兔,而是筋骨脉络复杂的庞然大物“牛”,突显庖丁的心性之细、技艺之高、神情之淡定,这种强化也让文章更增惊心动魄的审美之效。
  学文章而悟言。分析“文章”可因解牛三境这一脉络,追寻构思之妙,达到举重若轻之效。更可同时拉网式突破涉及的文言重点词句:分析不懂规律的第一境“所见无非牛者”时,理解古今义“无非”拉动“天理”“固然”“虽然”其他古今义的理解;分析把握规律的第二境“未尝见全牛也”,同时拉动理解本课“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理解。
  语文教师只有做到该无为之时不妄为、不强为,该有为之时能顺势而为,才能找到如庖丁般举重若轻“解”读文言而得“道”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美]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朱子故里乡土资源与高中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探索”成果之一,立项批准号:FJJKXBl7—289】
  作者简介:肖连珠(1967—),女,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效课堂。
其他文献
那几天住在珞珈山旁,每天清晨,我都要站在窗口听一阵子鸟叫。  早上5点多,我便清晰地捕捉到了第一只鸟的啼鸣,似乎总是那只。我快熟悉了它绵长、温润而且悠扬的叫声。我知道,它完美地终结了一夜的寂静或者迷蒙,启封了一个新的清晨。我仍是保持着聆听的姿态,没有起床,没有开灯,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它需要一个完美的聆听者。此时夜色尚未褪去,鸟就在窗外不远,它需要一点时间启明建筑,驅走倦潮。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
□ 丁栋成     春分时节。阳光从破旧的窗户照进房子,老支书戴着老花眼镜在大声朗读几个月前的报纸。  台下有打瞌睡的,有谈家事的。前排几位老大爷不停地吸着旱烟,屋子里烟雾弥漫。  没等老支书读完报纸,就有两人走了:“不读了吧,我还要犁田呢!”  这是一个农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的真实场景,也是以前农村党组织活动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这种状况,从2007年8月以来,万州区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通过城
近年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各社区立足服务抓党建,强化管理促和谐,不断优化整合资源,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党建迸发出勃勃生机。  “网格管理”让社区规范化。各社区根据辖区单位党组织的不同类型,采取纵向建、横向联的方式,理顺其隶属关系,实现社区组织网格管理。在纵向建方面,按照“党委(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的要求,延伸建立楼栋党小组。在横向联方面,41个
2000多年前,孟子与齐宣王会面时,曾发生过这样一段著名的对话——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不若与人。”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不若与众。”  如今,中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层层推进,开放的脚步带动整个世界向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前进,走的就是一条“与人乐、与众乐”的康庄大道。  为何要“与人乐、与众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给出了响
导语:斯里兰卡,它作为南亚岛国,印度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确实与众不同,它的确具有一种美,一种不同凡响的神秘异域之美。  斯里兰卡,这个“锡兰”国,意为“光明富饶的乐土”。1978 年宪法废除了沿袭多年的英国式议会制,仿效法国和美国,改任总统制。斯里兰卡也是目前唯一人类发展指数被评为“高”的南亚国家。  世人一提起斯里兰卡,往往将其誉之为“印度洋上的一颗明珠”。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盛产茶叶,除
“全会再次强调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办好自己的事。”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发布,《中国改革报》副社长、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在镜头前第一时间进行解读。他认为,在这份信息量丰富、涵盖国计民生方方面面的6000字《公报》中,上述这句话具有特别的深意。  10月26日至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
在一阵掌声中,穿着西装、戴着黑框眼镜的周经纶走上了西南大学“天生有为”众创空间的讲台。  他是西南大学新闻与传媒专业大三学生、是西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沙鼠生活”的创始人,更是许多西南大学学生眼中的“创业高手”。  此时,在“天生有为”创客先锋营最后一堂课上,他正在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  2018年10月,周经纶带领30多位同学好友,立足高校洗衣服务,建立了“沙鼠洗衣”平台和帮助洗衣门店运营的“
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全面从严治党展区,陈列着一张1981年由中纪委下发的关于杜绝“关系户”不正之风的通知。这则通知不仅展现出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所有过程中的决心,更展现出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的建设这一重要法宝所具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
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张全景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党委)原书记史来贺,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1952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干到2003年4月病逝。50年间他带领刘庄人阔步前进,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幸福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中国农村干部的一面旗帜。他虽然去世十年多了,但他的思想作风、高尚品质、工作业绩,仍值得人们学习。  跟党走 挖穷根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史来贺从
在各類古装影视剧里,千军万马大战的场面,常叫“军事粉”看得激动人心。但以古代士兵的体能水平,这种激烈的战斗,究竟能持续多久?南宋英雄部队岳家军的颖昌之战,就是生动说明。  公元1140年,刚刚取得郾城大战胜利的岳飞北伐大军,又遭到了严峻考验:刚吃了血亏的金兀术,又率领十三万大军直扑颖昌,岳飞闻讯后急命长子岳云率岳家军增援。七月十四日,岳家军与十三万金军在颖昌展开大战:在己方兵力严重劣势的情况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