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的问世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教育界,其指导下的生物教学符合我国课标的教学理念。本文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 ;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86-0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1]。基于课标的要求,发展“多元智能”的理念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取向,而发展“多元智能”,目的是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多元智能理论
1.1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观
智能研究的历史,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因素分析,再到多元化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智能是单一智能,高度遗传,不可塑,高度可评估性。而现代认知科学和神经学及人类学的许多研究充分证明,“人的心理和智能是由多层面、多要素组成,无法以任何正统的方式,仅用单一的纸笔工具合理地测量出来”。
1999年,加德纳推出了精确的智能定义,认为智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会在某种文化情境下被激发,去解决问题或创作该文化所视的产品。[2]”从新的定义看,智能的特性包含:1.智能是看不到,也无法计算的。2.他们可能是神经方面的潜能。3.这些潜能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被激发。4.需视某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及其所提供的机会以及自己受个人,家庭,教师和其他人影响所做的决定。
1.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首次提出并论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1998年,加德纳据智力选择依据系统,在该框架中增加了第八种智力。这些智力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3]。
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是,每个人都具备所有至少八项智能。作为潜能,每个人都具备。但要靠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来开发。大多数人可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水准。若给适当条件,每个人都可使八项智能达到高水平。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智能组合。加德纳:“几乎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每一项智能都有多种表现形式。
1.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启示及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并不在于将智能划分为多少种,而在于通过对多元智能的发现来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和知识的表征形式,进而促进以往被忽略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地发掘出每一个学生身上隐藏着的巨大的潜力。对这一启示的策略是,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多元智能理论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时刻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时,除了重视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为标志的传统智能以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其他方面智能的训练和发展。对这一启示的策略是,在教育目标上,教师应重新审视。既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素质教育”,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特征及学习方式。对这一启示的策略是,教师应探索和创造多元的教育环境与教学途径,努力发现和培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见成效,总结出一套比较成功的办法和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路子。其次教师应正确的评价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优势。
2.多元智能理论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方法和策略与生物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生物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4]。
2.1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机会。例如在讲细胞增殖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细胞增殖过程,再编写成故事讲出来或其他文学形式。
2.2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是指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能力、处理连锁事件的推理能力和识别图表及数字的能力。生物学科常涉及探究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得出结论和交流讨论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细胞增殖课上,制作一个反映细胞增殖过程染色体特点的函数图像。再让学生根据函数图画出过程简图。
2.3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强调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这类人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生物学中有很多素材适合利用来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例如把细胞增殖过程制作成动画片的形式观看。
2.4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类人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所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活动课,利用肢体运动智能进行学习。例如把细胞增殖过程整体绘成一幅图,再分割成拼图,当做游戏来比赛。
2.5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拉泽尔认为: 音乐、节奏、声音具有巨大的感情共鸣的力量。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共鸣,发挥音乐的力量。例如把细胞增殖过程编写为歌词,以唱歌的形式加以理解记忆。
2.6人际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教学中,培养人际交往智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细胞增殖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合作制作细胞增殖过程各阶段的染色体,并分角色表演增殖过程。
2.7内省智能
内省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生物知识与人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学生有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使学生将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教师可把学生个人体验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在细胞增殖课中,让学生作为染色体,写一篇自传或和大家讲述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2.8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对动植物的认识和分类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各种实验现象、生物现象和生物形态的观察、还有多彩的自然界和其中生物的认知等, 都可利用和发展学生的自然智能。例如用高倍镜观察细胞增殖过程并绘图。
3.反思
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智能的差异,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每位学生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学生能够用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梅汝莉.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J].北京教育,2011,10:29-32.
[3][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美]罗宾·福格莱,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多元智能 ;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86-0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1]。基于课标的要求,发展“多元智能”的理念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取向,而发展“多元智能”,目的是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多元智能理论
1.1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观
智能研究的历史,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因素分析,再到多元化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智能是单一智能,高度遗传,不可塑,高度可评估性。而现代认知科学和神经学及人类学的许多研究充分证明,“人的心理和智能是由多层面、多要素组成,无法以任何正统的方式,仅用单一的纸笔工具合理地测量出来”。
1999年,加德纳推出了精确的智能定义,认为智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会在某种文化情境下被激发,去解决问题或创作该文化所视的产品。[2]”从新的定义看,智能的特性包含:1.智能是看不到,也无法计算的。2.他们可能是神经方面的潜能。3.这些潜能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被激发。4.需视某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及其所提供的机会以及自己受个人,家庭,教师和其他人影响所做的决定。
1.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首次提出并论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1998年,加德纳据智力选择依据系统,在该框架中增加了第八种智力。这些智力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3]。
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是,每个人都具备所有至少八项智能。作为潜能,每个人都具备。但要靠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来开发。大多数人可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水准。若给适当条件,每个人都可使八项智能达到高水平。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智能组合。加德纳:“几乎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每一项智能都有多种表现形式。
1.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启示及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并不在于将智能划分为多少种,而在于通过对多元智能的发现来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和知识的表征形式,进而促进以往被忽略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地发掘出每一个学生身上隐藏着的巨大的潜力。对这一启示的策略是,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多元智能理论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时刻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时,除了重视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为标志的传统智能以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其他方面智能的训练和发展。对这一启示的策略是,在教育目标上,教师应重新审视。既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素质教育”,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特征及学习方式。对这一启示的策略是,教师应探索和创造多元的教育环境与教学途径,努力发现和培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见成效,总结出一套比较成功的办法和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路子。其次教师应正确的评价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优势。
2.多元智能理论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方法和策略与生物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生物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4]。
2.1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机会。例如在讲细胞增殖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细胞增殖过程,再编写成故事讲出来或其他文学形式。
2.2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是指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能力、处理连锁事件的推理能力和识别图表及数字的能力。生物学科常涉及探究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得出结论和交流讨论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细胞增殖课上,制作一个反映细胞增殖过程染色体特点的函数图像。再让学生根据函数图画出过程简图。
2.3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强调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这类人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生物学中有很多素材适合利用来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例如把细胞增殖过程制作成动画片的形式观看。
2.4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类人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所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活动课,利用肢体运动智能进行学习。例如把细胞增殖过程整体绘成一幅图,再分割成拼图,当做游戏来比赛。
2.5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拉泽尔认为: 音乐、节奏、声音具有巨大的感情共鸣的力量。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共鸣,发挥音乐的力量。例如把细胞增殖过程编写为歌词,以唱歌的形式加以理解记忆。
2.6人际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教学中,培养人际交往智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细胞增殖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合作制作细胞增殖过程各阶段的染色体,并分角色表演增殖过程。
2.7内省智能
内省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生物知识与人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学生有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使学生将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教师可把学生个人体验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在细胞增殖课中,让学生作为染色体,写一篇自传或和大家讲述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2.8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对动植物的认识和分类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各种实验现象、生物现象和生物形态的观察、还有多彩的自然界和其中生物的认知等, 都可利用和发展学生的自然智能。例如用高倍镜观察细胞增殖过程并绘图。
3.反思
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智能的差异,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每位学生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学生能够用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梅汝莉.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J].北京教育,2011,10:29-32.
[3][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美]罗宾·福格莱,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