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74-02
古人曾说:“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饱读诗书,才能才华横溢。“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更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如果长期将“阅读”植根于“习作”的沃土中,学生的习作怎能不锦上添花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拙见。
一、让“阅读”成为“悦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因此,让“阅读”成为“悦读”,是必不可少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会读。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为了激发学生爱读书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读书有感”的小册子,放在教室的“红领巾读书角”处,让学生看完一本书就马上在册子上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想。我会定期检查,并对每一篇读书感想进行点评。学生在“读书有感”这本册子上越写越好,由原来的一两句到后来写一段话的都有,并定期评选“读书小博士”“阅读小能手”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也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更为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学生的读物。课外读物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意盎然。因此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读物,让学生尝试到知识的甜头,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其一,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我就让学生阅读她的《城南旧事》,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其二,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阶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传》、《草房子》等书籍。其三,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指导每个单元作文之前,我都会让孩子们读同类的习作,让他们学会如何选材,如何借鉴和模仿。
引导学生爱上读书和正确选择读物,让阅读之花在语文教学中会越开越灿烂,“阅读”才真正被学生“悦读”,在学生自主的“悦读”下,才会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让“积累”成为“习惯”——“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其实就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我特意设立一本“摘抄本”,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积累作文素材。
(一)引导学生读优秀作文,积累文章精彩的开篇和结尾。文章好的开篇和结尾有着“凤头”“豹尾”之喻。引人入胜、别具一格的开篇和收束有力、画龙点睛的结尾是一篇好文章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在每个单元作文的写作之前,我都会提早一个星期让孩子们大量阅读同步的例文,收集摘抄一些跟习作内容有关的精彩开篇和结尾。如:在教学单元作文《身边的爱》时,我提早布置学生收集精彩开篇的素材,孩子们很快地通过阅读优秀作文去收集。如“爱是一缕春风,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关爱是一把火炬,照亮了每一个人的行程......”“爱是暴风雨中接我回家的父亲手中的那把伞......”一个一个充满启发性精彩开篇就出来了。剩下的就是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二)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积累写作经验。文学名著里面包含这丰富的情感、知识和生活内容,因此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联想和想象,使人受到启迪而触发写作欲望。一个人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再加上深受启迪的写作经验,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将看到过的读物互相推荐,彼此交流。这样,学生既可以阅读到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吸收经典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博,源源不断的吸取语言的精华,写出的文章才是活的文章。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让“真情实感”成为“主流”——“我手写我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真实的文章从哪里来呢?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学生很难写出感人的文章。因此如何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并且做到活学活用呢?那就是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正所谓“言为心声,文贵真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究的:
(一)读写结合。一直以来我都鼓励我的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記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懂得兴味盎然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笔端流淌出来,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只有这样,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才有用武之地了。
(二)读中感悟。俗话说:“不动悟性不读书”就是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体其情、明其理、悟其道”,读后从书本中书写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真情事例無处不在。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我会让学生把当天发现的、觉得特别的事写下来,不论好事还是坏事,不论喜事还是愁事,只要印象深刻就把它写下来,在写的过程能做到真实地表达思想感情,能大胆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有了这种认知,就会达到所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佳境。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就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学会感悟,善于从平常的人和事中发现不平常的情和理,用细腻的心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如: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孩子们懂得珍惜生命,懂得了遇到困难绝不退缩;看了《爱的教育》,孩子们善待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孩子们有了这些感悟,品出如此的情味来,何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
让书香弥漫在孩子求知的道路上,一路成长,一路收获。书香不但引领着孩子们走进写作的大门,而且激发孩子们写作的灵感和和写作激情,让孩子们的习作锦上添花。
古人曾说:“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饱读诗书,才能才华横溢。“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更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如果长期将“阅读”植根于“习作”的沃土中,学生的习作怎能不锦上添花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拙见。
一、让“阅读”成为“悦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因此,让“阅读”成为“悦读”,是必不可少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会读。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为了激发学生爱读书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读书有感”的小册子,放在教室的“红领巾读书角”处,让学生看完一本书就马上在册子上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想。我会定期检查,并对每一篇读书感想进行点评。学生在“读书有感”这本册子上越写越好,由原来的一两句到后来写一段话的都有,并定期评选“读书小博士”“阅读小能手”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也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更为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学生的读物。课外读物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意盎然。因此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读物,让学生尝试到知识的甜头,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其一,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我就让学生阅读她的《城南旧事》,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其二,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阶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传》、《草房子》等书籍。其三,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指导每个单元作文之前,我都会让孩子们读同类的习作,让他们学会如何选材,如何借鉴和模仿。
引导学生爱上读书和正确选择读物,让阅读之花在语文教学中会越开越灿烂,“阅读”才真正被学生“悦读”,在学生自主的“悦读”下,才会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让“积累”成为“习惯”——“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其实就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我特意设立一本“摘抄本”,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积累作文素材。
(一)引导学生读优秀作文,积累文章精彩的开篇和结尾。文章好的开篇和结尾有着“凤头”“豹尾”之喻。引人入胜、别具一格的开篇和收束有力、画龙点睛的结尾是一篇好文章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在每个单元作文的写作之前,我都会提早一个星期让孩子们大量阅读同步的例文,收集摘抄一些跟习作内容有关的精彩开篇和结尾。如:在教学单元作文《身边的爱》时,我提早布置学生收集精彩开篇的素材,孩子们很快地通过阅读优秀作文去收集。如“爱是一缕春风,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关爱是一把火炬,照亮了每一个人的行程......”“爱是暴风雨中接我回家的父亲手中的那把伞......”一个一个充满启发性精彩开篇就出来了。剩下的就是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二)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积累写作经验。文学名著里面包含这丰富的情感、知识和生活内容,因此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联想和想象,使人受到启迪而触发写作欲望。一个人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再加上深受启迪的写作经验,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将看到过的读物互相推荐,彼此交流。这样,学生既可以阅读到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吸收经典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博,源源不断的吸取语言的精华,写出的文章才是活的文章。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让“真情实感”成为“主流”——“我手写我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真实的文章从哪里来呢?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学生很难写出感人的文章。因此如何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并且做到活学活用呢?那就是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正所谓“言为心声,文贵真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究的:
(一)读写结合。一直以来我都鼓励我的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記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懂得兴味盎然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笔端流淌出来,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只有这样,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才有用武之地了。
(二)读中感悟。俗话说:“不动悟性不读书”就是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体其情、明其理、悟其道”,读后从书本中书写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真情事例無处不在。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我会让学生把当天发现的、觉得特别的事写下来,不论好事还是坏事,不论喜事还是愁事,只要印象深刻就把它写下来,在写的过程能做到真实地表达思想感情,能大胆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有了这种认知,就会达到所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佳境。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就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学会感悟,善于从平常的人和事中发现不平常的情和理,用细腻的心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如: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孩子们懂得珍惜生命,懂得了遇到困难绝不退缩;看了《爱的教育》,孩子们善待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孩子们有了这些感悟,品出如此的情味来,何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
让书香弥漫在孩子求知的道路上,一路成长,一路收获。书香不但引领着孩子们走进写作的大门,而且激发孩子们写作的灵感和和写作激情,让孩子们的习作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