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5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古汉语代词丰富,《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高,主要有"吾"、"我"和"予(余)"。早在殷商时期,"我"和"余"就已经是第一人称代词,"吾"出现时间较晚,但在《孟子》中也十分常见。本文将对这三个第一人称代词作归纳分析。
  关键词:孟子 第一人称代词 吾 我 余(予)
  《孟子》里出现的人称代词有四个:"吾"、"我"、"余(予)"、"朕"。前三者为最主要,"予"和"朕"在《孟子》中的用例极少。"余"仅见一例,且出现在引文中,即:书曰:"洚水警余"。"朕"凡五见,仅出现在孟子仿古的话中,"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羊牛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朕栖。"伊训曰:"天诛道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下表为《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分布表,基本涵盖了《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和分布情况。
  一、"吾"和"我"
  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吾", 在西周还十分罕见,但是从春秋时代起就很常见。多用作单数。在句中作主语、定语。例如:
  (1)吾惛,不能进於是矣。
  (2)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3)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自往见,夷子不来!"
  (4)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5)吾见亦罕矣,吾退之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6)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7)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君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
  (8)费惠公曰:"吾於子思,则师之矣;吾於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思则事我者也。"
  以上例子是"吾"作主语。
  (9)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10)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1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12)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以上各例是"吾"用作定语。
  "我"的用法较活跃,除了作主语、定语,还作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和兼语。
  (13)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14)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於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15)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以上是"我"作主语。
  (16)是故孔子曰:知我者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17)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18)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19)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曰:"无寓人於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
  (20)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21)父母之不我爱,於我何哉?
  以上是"我"作宾语,或为动词宾语,或为介词宾语。其中例(18)作兼语,例(21)中"我"作前置宾语。
  (22)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君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
  (23)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以上是"我"作定语的例子。
  "我"不仅指单数,还可用作复数。
  (24)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这里"我"不是单指自己,而是我们,意思是孔子住在我家,住在我们这儿。
  (25)守者曰:"比非无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 "我"指"我们的"。
  "我"还可以表示"自我",这是不是第一人称代词,而是反身代词。例如:
  (26)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27)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我"可以跟"彼"、"尔"对举使用,"吾"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28)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29)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30)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说我哉?"
  "吾"和"我"经常在同一章节中同时使用,似乎没有规律可循,但是二者有分工。一般来说,句子以"吾"开头,如例(3)、(6)、(7)等,一般"我"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兼语,作定语少见;"吾"作主语和定语,不作宾语。
  二、"予(余)"
  据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余"和"予"古代同音(古音同属鱼部定母),因此,这两个不同的字记录的是同一个人称代词。一般说来,在出土文献中写成"余",在传世文献中写成"予"。《孟子》中,几乎写作"予", "余"仅见一例,且出现在引文中,即:书曰:"洚水警余"。
  "予"只表单数,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兼语,个别作定语。例如:
  (31)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上句中"予"是兼语,既作"使"的宾语,又作"不遇"的主语。
  (32)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33)今比下民,或敢侮予?
  (34)夫尹士恶知予哉?
  以上是"予"作宾语的例子,前一例是介词宾语,后两例是动词宾语。"予"作宾语还可以前置,见例(39)。
  (35)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
  (36)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37)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38)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以上乃"予"作主语的例子,此用法是"予"最主要的用法。
  (39)予三宿而出昼,於予心犹以为速,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上例中出现四个"予"字,基本涵盖"予"在《孟子》中的所有用法,其中,第一个和第四个"予"作主语,第二个"予"是作定语,第三个"予"作前置宾语。
  "予"后可以单独停顿,"吾"、"我"都无词用法。例如:
  (40)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也可以跟"尔"对举使用,如:
  (41)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42)尔何曾比予于是?
  总而言之,《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前两个可用于单数或复数,但是"予"只表示单数。在句法功能上,"吾"只作主语、定语,"我"和"予"除了作主语、定语,都能充当宾语、兼语,且都可以前置。在使用频率上,"我"的使用次数最高,"吾"次之,"予"使用最少。"我"和"予"都有单篇独用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张俊.《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 [A].重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4] 邹秋珍 刘春萍.《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A].九江学院学报.2006.
  [5] 徐国莉.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 [A].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
  [6] 张玉金.春秋时代第一人称代词研究 [A].语言研究.2008.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中学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关键在于中学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另外,中学体育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对中学生的示
摘 要:《孝经》是一部对中国社会影响极为深远的经典,它围绕着"孝"这一核心观念建构起一个从道德到政治的思想体系。我们认为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孝德"、"孝行"和"孝治"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对此做一梳理。  关键词:孝经;孝德;孝行;孝治  在儒家道德理论体系中,"孝"的地位十分特殊,它不仅同仁、义、礼、智、信、忠、恕等一样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观念,而且儒家经典中还出现了一部专门探讨它的著作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入到精神领域的需求当中,对于文化服务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古筝是一种群众爱好程度比较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嘉兴市大检查办为了做好大检查期间对各部门、各单位和所属各县、市、区的指导、督查、联络及自查表、自查报告和汇总表的收集验收工作 ,发文成立了大检查办联络组 ,下设八个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