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细节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2103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四益先生发表在本刊上的《笑谈》已经写到第十篇,《造像的悲喜》回忆了“文革”中有关伟大领袖“造像”的一系列悲喜剧,读来感到寓庄于谐,发人深省。
  正如陈文所说:当时“上海、北京各大学都建造毛泽东的塑像以表尊崇”,但据我了解,这种“尊崇”已畸形发展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了。就以如今仍矗立在复旦校园中的这座塑像为例吧,它的高度就有大大的文章——底座5.16米,像高7.1米,总体高为12.26米。请注意,这三个数字大有深意:“7.1”是党的生日,“5.16”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标志,即“五·一六”通知的发布日,而“12.26”则是伟大领袖诞生的日子。毛泽东这一生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作为“继续革命”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真正了不起!一座塑像就概括了伟大领袖一生的丰功伟绩,这岂是单单靠“尊崇”两字就搞得出来的?这要动多少脑筋啊?而且还必须历史的、政治的、哲学的乃至数字的,各色头脑,缺一不可。到底是高等学府,人才荟萃,但精英们的聪明才智都用在这上面,不也可悲吗?“文革”中个人崇拜的历史闹剧由此可见一斑了。
  陈文提到的另一实例是,“文革”结束,人们感到“举国塑像林立”不免“意味着愚昧”,于是“纷纷拆除”。但因“余悸尚存,多于夜间施工”。我这里又有一个有关的细节:某学院的“拆除”工程是严格限制在党委委员这个圈子里的,每人一根绳子,一头拴住塑像,一手捏在手里,趁着夜深人静,一声令下,大家一齐动手,也就大功告成,倘要追究责任,张三李四,无法分辨。但据说党委书记后来表示:要抓还是抓得出的,那声“拉”的号令是我发的,“罪魁祸首”还是逃不掉的。
  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但历史,就是由这些事件、事例、细节构成的。尤其是一些细节,生动、真实,还常具有典型性,于是就成了一些史籍不可或缺的材料。就拿《史记》来说吧,《项羽本纪》中如没有项羽少时“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的豪言与见到秦始皇后“彼可取而代也!”的壮语,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会如此鲜明吗?同样,《孙子吴起列传》中写孙武,上来就写他为吴王操练宫中美女,并因她们不服约束而当场杀掉身为队长的吴王的两个宠姬。吴王虽“大骇”,但也由此真正领教了“将军能用兵矣”,何等精彩的史书文字。
  如今,文史类的报刊日益增多,出版物中的史籍、史论与回忆录也影响日益扩大。这当中,有些作品就由于敢于暴露细节并实事求是地进行描述而提升了价值。《炎黄春秋》今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林希翎的右派为何没有改正》的文章,作者胡治安是中央统战部干部局的原副局长,与林希翎的“改正”工作有一些关系。文章不仅记述了自己在参与此项工作中的经历、处置与责任,而且负责地提示了一些细节的真相,如当时对林的定罪文字是怎样“断章取义”的,找出原文一对照,真相立即大白,很有说服力。不仅如此,他还对与此有关的其他责任人作了介绍与分析,尤其是一位“一锤定音”的干部,不仅指名道姓地写了出来,还指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一些要求“改正”的呼声“触犯了他的尊严”,“他叫劲要与有关部门比试权威。”能这样揭露问题并深入分析是不容易的,没有坦正的心胸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办不到的。可见,有时重要的细节确实很有力量,但也正因为如此,写来更要格外谨慎小心,恰到好处,不能像有些小报“娱记”那样捕风捉影、杜撰夸张地进行“恶炒”,也不能掺杂个人恩怨把严肃的历史回顾卷入到无聊的个人或小集团的纠纷中去。当然,所写的内容最好的是“三亲”的,亲历、亲见、亲闻,真实性就比较可靠,有价值的细节也就容易捕捉到了。
  (作者为民革上海市委原副主委)
其他文献
从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来曾在东北求学3年,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46年9月,已经成为党的重要领袖人物的周恩来在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时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①    跟着三堂伯周贻谦赴东北生活求学    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
德高望重的天主教上海教区张家树正权主教①,辞世已经整整二十二年了,时至今日,我每每回忆起这位慈祥的长者,深邃的智者,心中依然会产生崇敬的感觉。作为后辈的后辈(年龄差别),笔者同张家树主教接触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六年,然而就是这短暂的接触,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张主教的“争气”理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经组织安排到上海市天主教爱国会工作。此后的两年中,我在不同场合都能听到张家树主教
作为确保建设项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工程对其安 全施工和质量保证至关重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给排水工程存在 一些问题,对项目的整体质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将
以盐酸为分解剂,异辛醇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采用浸取萃取联合的方法对辽宁宽甸的低品位硼镁矿进行工艺处理以制备硼酸。采用离子交换分离-酸碱滴定法和络合滴定法分别对试
1957年5月7日的北京,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这一天是我一生中少有的快乐日子,我第一次乘飞机远行,又有幸结识了革命前辈、农垦部部长王震同志(后来王震同志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  那天,我起得很早,七点前就赶到北京西郊机场。我将以北京《人民中国》杂志社记者的身份前往东北大兴安岭林区采访。我乘坐的北京飞往哈尔滨的班机是一架小型客机,乘客不多。我刚落座,就听到有人对机上服务员说:“一会儿王震部
怎样认识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本文论述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阐明的根本内涵,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美的理念所具有的客观现实性和内在的生
以堇青石微粉为主要原料,采用浸渍提拉法在多孔堇青石陶瓷载体上制备高温含尘气体过滤用陶瓷膜层.探讨了分散剂种类、聚丙烯酸钠添加量以及pH值对堇青石水系料浆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将硅碱钙石微晶玻璃的钻削加工过程模型化为两个步骤,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其可加工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发现该材料在钻头刃锋作用下,最大应力的方向出现在沿着钻头刃
1941年那会儿,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金神父路(今瑞金路)朝西一点,也就在原电影局的贴隔壁,有一家苏联侨民开的俄文书店,叫弗利茨书店,我们初学俄语用的《俄文津梁》课本等,就是在那里买的。在它对面,隔着马路是一家德国商店,卖什么的已经想不起来,它的大橱窗里一直挂着一幅希特勒油画像,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以其闪电战术推进得很快。这时候,那家德国商店的橱窗
我不知道胡道静恩师头上有多少耀眼的光环,但我知道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大学问家。他晚年曾兼职为上海一些大学带研究生,最高的衔头恐怕也只是一个“硕导”。他的成名作是一部《梦溪笔谈校证》,沈括的这部薄薄笔记集《梦溪笔谈》,经他的“校证”约有80万字之巨。被英国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坐标”的《梦溪笔谈》,涉及的门类很广。要为这部书作“校证”,只有通才和具有深厚的学养才能问津。可是其时还只有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