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地里那些你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孤独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q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月的麦地》一诗创作于一九八七年五月,距离诗人海子卧轨自杀不足两年。本文主要从海子生前好友关于他的回忆、诗篇写作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海子同时段的其他诗作入手,以“麦地”、“黄昏”、“诗歌”三个关键词作为切入点,试图对此诗内涵作大体分析,意在探寻隐藏于诗句背后,诗人心中的孤独与绝望。
  关键词:海子;麦地;黄昏;诗歌
  在海子匆匆行过的二十五载中,他仅用短短五年(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九年)便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等。海子以其内在农耕文化血统,在当时那个被现代主义所统治的诗歌界,特立独行地为几乎不复存在的文学传统深情吟唱着一曲曲挽歌。但这种类似于独狼式的创作使海子很难得到诗界同仁们的认可。他带着长达万行的诗作去四川寻觅知音,遭到的也尽是批评与不屑。尽管在当今诗坛,海子被视作一座不朽之丰碑,但在那个时代,他的创作之路走得坎坷异常。
  《五月的麦地》一诗创作于一九八七年五月,算起来距离海子卧轨自杀一事不及两年。诗作以“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为分界点,将前后的情感处理成了两个背道相驰的方向:相聚的欣喜与孤独的绝望。那么或许,我们可以利用海子生平琐事、时代背景以及他同时段创作的其它诗歌做为切入点,对此诗的内涵作大体分析。
  一、满溢光芒与痛苦的麦地
  海子一九六四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的查湾村。一九七九年,仅十五岁的海子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十五年的农村生活、少时孤身一人离家求学的经历和身为诗人的敏锐情思,使海子对于农村的一切有着超乎普通农民、其他诗人的热爱与体悟。
  在海子一篇同为创作于一九八七年,以“麦地与诗人·答复”命名的诗歌中,写着这样几句:“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相比《五月的麦地》,这首诗倒暗藏了更多作者对于“麦地”的情感,我们可以试着借此来对“麦地之于海子”做个大胆的移情。
  其实“麦地”这一意象在海子心中一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麦地与诗人·答复》的姊妹篇《麦地与诗人·询问》中就毫不掩饰地突显了这种纠结的心理——“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一种愿望一种善良”;又有《重建家园》(一九八七年)中“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他把麦地当做某种希望,将其置于幽暗的反面,却也在心里把它奉为给予诗人痛苦的“质问者”。
  二、交织孤独与绝望的黄昏
  海子总是喜欢将一些东西赋予双重、且分属极端的两种不同意象。比如麦地,比如对他而言同时象征着“华美而无上”和“无限痛苦”的黄昏。在《秋日黄昏》里不论是“万寿无疆”还是“早夭襁褓”都让我们不禁猜测,这里的“黄昏”或许更多意味着一种结束,像是时间的停止,或者生命的终结。诗人在《五月的麦地》中用“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麦地,梦想众兄弟/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滩/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开启后半段。正如海子所说,他常孤身一人坐在麦地里,每天每天抬头看黄昏,感受黑夜前象征“华美”与绝望火红的灿烂,就好似观看一场又一场的凌迟。
  马克斯·舍勒在《论悲剧性现象》中认为自杀发生基于三个条件:在生存时间中发生的个体性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生存的价值关系之中;随之,在生存的价值关系中,某一个体性事件导致某一价值的必然性毁灭时,悲剧就会发生。[1]海子好友西川在《海子诗全集》中收录了他亲笔所作的《死亡后记》。文章里除了描写自己对于海子自杀一事的遗憾与感怀外,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这位青年诗人选择自杀的七个可能性原因:自杀情结、性格因素、生活方式、荣誉问题、气功问题、爱情问题、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
  西川说:“每一个人的自杀都有他的导火索。作为海子自杀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海子的爱情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2]《五月的麦地》创作于一九八七年,距离海子有史可查的提到“自杀”不过短短数月,诗句“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不禁会让人想象,海子是在对他而言意味着苦痛的麦地上一遍又一遍地体味孤独,一遍又一遍地观看“黄昏”(凌迟),拒绝曙光。
  三、承载幸福与折磨的诗歌
  “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海子这首写于一九八八年深夜的诗歌只有短短二十七个字,却承载了他言说不尽的一生。他自大学二三年级时,也就是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二年那段时间,开始诗歌创作直至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身亡。在九年的创作生涯中,海子作品里出现“诗歌”二字的次数良多,明确肯定它对于自己意味着“幸福”的,可能也就这一次。更多时候,他把“诗歌”与“痛苦”相连:“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五月的麦地》里曾两次提到诗歌,一次“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一次“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从这两句分属于上下两段即可看出,最起码在表面上,海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不一样。西川曾表示:“海子的抒情短诗和史诗,与八十年代后期诗坛的现代主义趣味完全相反”。作为海子好友兼诗评家的沈天鸿认为,“海子内在的那个自我是农耕文化的血统,这是他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只可能属于乡村、古代的原因。”所以,中国诗歌对海子来讲,象征着幸福亦兼有折磨。
  在海子生前最后一篇作品《春天,十个海子》里留有这样一个结尾,他说“大风从东吃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而在《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他曾写下“遗言”:“当我没有希望/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请整理好我那零乱的骨头/放入那暗红色的小木柜,带回它”。明显,在海子最后的那篇诗作中已经找不到他对于生活的希望了,曙光成为了对他而言毫无意义的东西。但“遗言”中的那个诗人依旧热爱自己的乡村和麦地,义无反顾。
  参考文献:
  [1]刘克敌.刹那见永恒——从书信往来看王国维最后十年的心路历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6).
  [2]西川.死亡后记.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3页.
  作者简介:翟兆凡(1990–),女,汉族,山东枣庄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其他文献
期刊
我院2000年8月至2010年8月共有8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钻孔引流术治疗,8例出现血肿残留,现对8例血肿残留患者诊治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打造的这个江山,走近任何一个古迹都有值得书写的内容,定格任何一个时段都有值得挖掘的意义。但旧体诗词用典如果太具地方特色,容易造成阅读障碍,不利于读者
摘要:色彩在平面设计的表现上具有迅速诉诸感觉的作用。它与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公众对某一平面设计作品的第一印象是通过色彩而得到的,而如何在平面设计领域出色的利用色彩这些特性来进行设计主体的明确表现,就并非易事了。要做好色彩的应用就必须注重色彩感情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特别是色彩组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本文就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评述,意在提高人们在平面设计领域对色彩的重
1981年,那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倍感振奋的年月.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激荡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中国.也就在那一年,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这块远在中国云南南部边陲
摘要:朱熹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了大量经验,对于读书的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他重实践行动,强调勤奋钻研,劝勉后学要虚怀若谷,仔细拜读圣贤书,勿求速、勿求果。本文将其有关读书的观点整合之后,将从三个“不”来谈,分别是:不要怠惰;不要先立己见;不要功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朱子读书法的深刻内涵,以揭示其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朱熹;读书方法;为学  朱熹作为教育家,
目的:探讨针灸理疗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14.5.10-2017.5.10),其中对常规组采取针灸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方方新写实小说的代表,小说中农村青年涂自强的奋斗悲剧触人心弦、引人深思。小说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带来了悲剧效果、鲜明的人物塑造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
淋病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占性病发病人数的70%~88%.淋菌性盆腔炎是女性淋病局部感染的统称,它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子宫旁结缔组织炎、脓肿
一年四季,我最怕过的是父亲的祭日.深秋时节雨纷纷,那连绵的雨丝恰似我长长的思念.而那将天与地缝合的雨丝,却不能缝合我与父亲的生死相隔.我呼唤父亲,回来,回来啊--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