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润心田的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茶文化”近年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禅师茶家多次联合举办研讨活动。2005年6月在河北柏林禅寺举行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之后的2006年和2007年间相继在福建武夷山、台湾佛光山和江西庐山举办过禅茶文化交流大会。2008年的春天,在杭州又召开了“首届杭州禅茶文化研究高峰论坛”。关注和参与这些禅茶文化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茶与禅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愿借本专栏与同好者作一交流。
  台湾佛光山高僧星云大师在与香港传媒大亨刘长乐对话中谈到:“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但禅并非佛教的专利品,可以说人间到处充满了禅机。”又说:“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的确,禅在今天,已经变成一种脱胎于佛禅的生活智慧、一种拯救心灵的世界观。
  中国文人,自中唐以来就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习禅悟禅。如儒家以吟诗读诗来习禅,所谓诗为儒家禅。画家以画达禅,在作画读画中悟禅,可谓“画禅”,或者说“画里禅”。书法家以禅喻书,把佛禅中得到的感悟转化到书法中。造园家把禅悟之趣与园林之乐融化在一起,构筑起一方“人间闲地”,创造出可供精神悠游、心灵恬和的禅境。爱茶嗜茶的文人则好品茶说禅。唐宋以来,文人名士好与禅师一起品茗消闲,怡情安性。
  茶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一种技艺,还是一种思想精神和哲学理念的载体。作家那家伦在《饮茶三道》中说: “茶属诗,茶道归于哲学,归于禅。”说得言简意赅,深中肯綮。
  中国历代爱茶喝茶人在长期品饮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茶文化,大体上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如茶、水、火、具,日常的饮茶等;二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层,如与风土人情、礼仪礼节、文学艺术融合的茶俗、茶礼、茶艺;三是精神文化层,即茶道、茶禅。“茶禅一味”应是茶和禅在哲学层面上的交会。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吟道:“此物清高世莫知,古人饮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唱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他们都是在喝茶的实践中体验悟禅,已经超越了“茶水”这物质层面,得到了茶在精神思想上的妙味。
  还有刘禹锡的“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余靖的“郡庭无事即仙家,野圃栽成紫笋茶。”
  文徵明的“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
  蔡复一的“茶品在尘外,何须人出尘。茫茫尘眼醉,谁是啜茶人。”
  今人作家何为说“每一个饮春茶的早晨仿佛是入禅的时刻。”
  以上这些饮茶者的禅悦、禅悟,正好印证了赵朴老的一首诗:
  阅尽几多兴废,七碗风流未坠。
  悠悠八百年来,同证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是“形而上”层面的大智慧,是滋润人们心田的茶。由此想到当下各地所作的“禅茶表演”,总觉得缺些什么,颇似范曾先生在《大丈夫词》一书中所说的:“想着学禅,便非真禅”,“想着无心,便是有心”。禅茶究竟是不是可以表演的?我有点疑惑起来了。
其他文献
航海半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不过那都不用自己掏腰包买,起名叫“保健茶”,其实都是出口的一级茉莉花茶。这么多年,我一直不讲究什么“茶道”,航海时,喝公家的茶,一天茶杯不离手,赶上天热,我也会凑热闹与水手们喝大碗茶,浓点淡点冷的热的都无所谓。据说文人喝茶好品茶,但怎么个品法,也从没有去深究。  直到告老还乡,才发现茶早已成为大众饮品了,而且形成一种茶文化,这才感到自己航海闯荡世界,倒真是孤陋寡闻了。 
期刊
对饮茶的全民性的真正热衷是兴于唐代。唐代是我国饮茶之风大盛时期。唐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尤其是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凿,使茶叶贸易愈加发达。此时东西两都——西安和洛阳及湖北、四川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饮茶,茶烟飞扬,所谓“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封氏闻见录》则写到:  “自邹、齐、沦、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民间茶风也有唐代大气宽松之象,小店林立,汤沸
期刊
印度朋友小萨邀我一起为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做一个有关茶文化的系列节目。借此良机,掠来一些新西兰各路茶景茶事的影子。  上周,节目录制印度茶文化这一章。小萨亲自上阵,在她家中为我和Dilmah茶叶公司来的一位市场经理煮茶。煮的是闻名已久而不得尝的印度传统MASALA CHA,英国人称香料奶茶,不过音译成马撒拉茶听起来比较有风味。Masala,印度语是“香料”之义。CHA的发音显然来自中国。  小萨在简
期刊
添香茶的由来    我国的添香茶历史久远。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唐代煮茶时就有加茱萸、葱、姜、枣、橘皮等同烹的做法。北宋·蔡襄《茶录》就有记载:“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即以一种叫龙脑的香料,加入龙凤茶(饼茶)以助茶香,进贡皇帝。这可以算是茶中添香的原型了。到了明代,茶引花香,增益茶味,其熏香茶法已见诸记载。  明代朱权在《茶谱》中指出“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
期刊
又要下雨。气温二十六摄氏度,相对湿度八十六。  这样的天气喝茶不很适宜。同样的茶品,同样的器具,同样的山泉水,冲泡出来的茶汤滋味却显得单薄,少了转折,少了穿透力,如同软绵绵的丝绸,被粗糙的手揉皱了,没了沉着,更谈不上清朗,失去很多美感和力量。  空气里的水分让一切变得压抑。  我神情自若,依窗而坐,这是自我选择的坦然和平常。  茶汤不够饱和,意向不明,渐弱的烟熏味,几乎不欲分辨,茶质欠厚重,只有在
期刊
所谓冷泡茶,即以冷水来冲泡茶叶,可以说是颠覆传统的一种泡茶方法。  随着炎炎夏日的来临,不少商家推出了“冷泡”的系列茶品,上班族、上课族、开车族、登山族等,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可以买到矿泉水,随时可以享受既好喝又保健的冷泡茶。  冷泡茶的香气及滋味,当然与茶壶热水的冲泡方式有所差异,且不同于市售罐装茶饮料。但究竟冷泡的时间要多长,泡出的茶成分与茶壶热水冲泡或市售茶饮料有何差异?或许这是一些推广或喜欢
期刊
走进傣族山寨,你几乎很难看见大腹便便的肥胖者,无论男女老少,他们总是那么苗条精神、健康美丽。  大家都知道,云南盛产普洱茶,刀美兰的故乡,年龄在800岁以上的茶树不在少数,而且野生巢蜜颇多。总结刀美兰的保养秘诀,就是她家的祖传配方—一蜂蜜加普洱茶水。  蜂蜜自古就是排毒养颜的佳品,其中的蜂胶、蜂皇浆、花粉等元素,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和维生素。现代医学临床应用证明,新鲜蜂蜜涂抹于皮肤上,能起到
期刊
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两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茶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福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武夷茶路和海上茶路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从武夷山,从福州、宁德、泉州和厦门,一条连接内陆、远销海外的万里茶路成就了近现代福建茶叶辉煌的贸易史。几
期刊
茶乐无穷  姚 笑  饮茶其乐无穷,虽然饮茶者的感受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茶给饮茶者的享受实在是太美妙了。  饮茶的乐趣在于观赏、品尝玻璃杯中形态各异蕴藏灵性的茶之魂。略带微苦的茶汤吞入喉咙的那一刻滋生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其实不同的茶味很像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些人在漫长的跋涉中先苦后甜;有些人在浓浓苦涩的茶味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再就是茶味的馨香始终形影不离地追随着人生的幸运儿……命运
期刊
像我这种高雅不凡的资深茶人,喝茶喝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  喝茶跟喝酒不同,喝酒的境界是大块肉下大杯酒,讲究气概,喝个不醉不归;而茶必须轻饮浅酌,越喝越清醒,越喝越超脱。基于我多年喝茶的经验,总结出四个喝茶的境界,说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子日:好经验要大家分享——黎子日的。  最初的境界是喝免费茶。茶叶因为品质不同,价格差异也大。贵的几万元一斤,便宜的一块钱好几斤。小桃我因为四肢不勤导致钱包不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