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介绍了兴和县农业基本种植情况,分析了马铃薯种植推广过程中的农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兴和县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市场、贮窖等。
关键词:兴和县;马铃薯;推广种植;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41-02
兴和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处晋冀蒙3省区交界处,承接京津冀晋经济圈和呼包鄂快速发展经济带的衔接处,是东西部大通道在华北地区的枢纽。兴和县现辖5镇4乡,161个行政村,1 001个自然村。目前,全县总人口3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9万人,常住农业人口18.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为4.46万人。在全县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等问题。如何发挥好资源、市场、农机、技术服务等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有效调动各方力量,是兴和县设施马铃薯快速有效发展的必然出路。
1 现有农业种植情况
2015年,兴和县总播耕地面积7.4万hm2。兴和县种植业整体安排是按照形成“北薯、中菜、南杂粮”的种植格局发展的,据此,将兴和县按区域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部分。北部包括赛乌素镇、大库联乡、五股泉乡3个乡镇;中部包括民族团结乡、城关镇、鄂尔栋镇3个乡镇;南部包括张皋镇、大同夭乡、店子镇3个乡镇。
北部赛乌素镇、大库联乡、五股泉乡3个乡镇的地下水资源充足,现有耕地面积3.93万hm2,水浇地面积1.25万hm2,水浇地占北部3个乡耕地面积的31.9%。主导产业以马铃薯和向日葵为主、杂粮杂豆为辅,并且还有少量的冷凉蔬菜种植。北部3个乡镇种植马铃薯的面积为1.67万hm2,占兴和县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5.6%,符合乌兰察布市委、政府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部署。
中部的民族团结乡、城关镇、鄂尔栋镇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耕地面积4.42万hm2,蔬菜种植集中,面积已达0.27万hm2,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50%。民族团结乡、城关镇、鄂尔栋镇主要特色就是大量种植冷凉蔬菜,突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建设服务京津市场的冷凉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吸引专业大户进行经营,更好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扩大市场销售途径,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辅助种植旱作马铃薯、杂粮等。
南部张皋镇、大同夭乡、店子镇气候干燥,地下水资源匮乏,所处位置靠近山脉,平均海拔1 400m以上,所以土地以坡地居多。现有耕地总面积1.56万hm2,其余全部为旱地,因此这3个乡镇主要适宜种植燕麦、荞麦、谷子、黍子等杂粮杂豆等旱作作物,现杂粮杂豆所种植面积占全县杂粮杂豆耕地面积的66.7%,其中:店子镇以种植谷黍为主,张皋镇、大同夭乡以种植燕麦为主,形成当地的特色农业。
2 马铃薯相关农用机械发展现状
2013年,全县农机总值达1.6亿元,增长19.7%;农机总动力达到17.7万kW,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 100台,分别增长4.2%和5.5%;配套农机具达8 410台,动力配比达1∶1.65;收获机械957台。全年完成机耕5.4万hm2,完成机播5.4万hm2,完成机收2.67万hm2。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5.77%。2014年完成机械化膜下滴灌面积0.12万hm2,机械深施化肥1万hm2,机械精量播种1.33万hm2,机械深松0.7万hm2,保护性耕作0.2万hm2,推广新型农机具674套。全年共培训农机化人才2 150人次,培训拖拉机驾驶员1 650人次,新购机农牧民560人次。
3 马铃薯推广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3.1 种薯质量不高,品种单一 兴和县尚无大中型种薯生产及繁育基地,种薯大多来自于河北省及四子王旗,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水平相对较低,质量难以保证,优质种薯供应能力不足,销售市场混乱。目前种植品种主要以克新一号为主,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0%以上,栽培品种中可替代品种少,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3.2 马铃薯种植推广技术不强 水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且灌溉以喷灌为主,滴管所占比例较小,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无法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的节水灌溉。马铃薯轮茬作物单一,主要通过向日葵倒茬,造成土地营养失衡,土传病害严重。由于追求农产品效益及劳动力制约的缘故,农民通常采用的轮作制度不合理,甚至不进行轮作,导致病虫害增加,产量降低,耕地质量下降。
3.3 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素质低下 目前,马铃薯水肥管理及栽培技术的水平达不到实际需要;对于病虫害,缺少预测预报及时防治和科学防治方法。这些都和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有较大关系。兴和县20~50岁的劳动力中大部分出外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中20~50岁的劳动力约占劳动力总量的10%~20%,其余为50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体力较差,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3.4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形不成规模经济 现有农业合作社大多为5家左右散户联合注册的小型合作社,虽具有一定数量,但很难从根本解决农产品销售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小规模合作社的运营也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各农户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面对严重自然灾害能力低下、众多合作社的存在也使得其应对价格波动的能力大大削弱而无法形成合力。
3.5 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流通能力弱 受当前的经营模式、贮藏窖数量、使用费用及人工费用的影响,马铃薯交易通常采取地头交易,加之马铃薯价格被中间商控制,种植户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多属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规模小、实力弱,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低,难以有效组织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流通方式和经营理念落后,传统流通方式仍居主导地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不足。缺乏为农服务的基础信息平台。 3.6 马铃薯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兴和县农产品贮藏加工能力有限,贮藏设施简单,没有较好的通风气调和机械冷库等设施,损失较大。农产品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没有精深加工企业,不能就地转化,带动能力十分有限。缺少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及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工企业与种植户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尴尬局面,马铃薯生产过剩时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然而生产不足时又限制了加工企业的发展。
4 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马铃薯种植发展建议 本着适宜性的基本要求,针对兴和县目前的马铃薯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以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化、信息化为发展目标,进行“种养加、贮运销”有机结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农牧业生产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北部以赛乌素镇、大库联乡和五股泉乡3个乡镇为马铃薯优势种植区域,种植面积2.33万hm2,占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的70%。同时,将玉米、饲草作为马铃薯的重点轮作倒茬作物,轮作种植面积2.33万hm2。
4.1.1 发展目标 到2017年,将兴和县建设成为马铃薯种薯、加工专用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3.3万hm2,产量2017年达到8.2kg。其中:发展现代节水型马铃薯种植模式2万hm2,产量达到6亿kg左右。
4.1.2 加强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 一是以城关镇壕堑村种薯基地为基础,由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扶贫办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配合,进行扩建和完善。二是在大库联乡重点引进1家大型马铃薯种薯繁育龙头企业,进行脱毒种薯繁育。到2017年,全县马铃薯种薯原原种面积达到0.03万hm2,原种面积达到0.33万hm2,满足全县3.33万hm2商品薯种植需求。
4.1.3 加快马铃薯专用薯基地建设 重点以北部乡镇兴赛公路沿线两侧为主要种植带,大力发展膜下滴灌、旱作覆膜技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区。到2017年,专用薯种植面积达到0.67万hm2,品种以大西洋和夏波蒂为主。重点在城关镇引进1家专用薯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马铃薯产品附加值,带动专用薯基地生产。
4.1.4 打造马铃薯商品薯示范基地 在大库联乡的海卜子村、曹四夭村和五股泉乡的石湾子村建设马铃薯高垄膜下滴灌生产示范基地,到2017年建设面积达到0.1万hm2;在赛乌素镇周边建设旱作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17年建设面积达到0.2万hm2。
4.2 马铃薯产业的市场、贮窖及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兴和县马铃薯正常年份总产量在3.5亿kg左右。随着产业化的推进,2017年预计总产量在8亿kg以上。为此,在进一步完善现有马铃薯交易批发市场基础上,规划在新区、大库联乡、赛乌素镇新建3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并集交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马铃薯批发市场。同时配套信息网站,实现网上查找信息和网上交易。(2)新建并改建一部分能够进行自动或人工控制温湿度的储窖,新建大型马铃薯保鲜库3座,存储能力达1.5万t。到2017年马铃薯储窖总储能力达到30万t左右。(3)积极培育和扶持以能人大户、经济人、支部引领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到2017年,发展建设马铃薯合作经济组织机构20个,从事马铃薯经济人队伍达到1 000人左右。
参考文献
[1]薛青河.兴和县土地利用结构量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3,42(3):370-374.
[2]杭栓柱.全面贯彻习近平视察内蒙古讲话精神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J].北方经济,2014,(4):4-8.
[3]金良.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及现状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152-154.
[4]盖丽轩,刘俊华.农产品供应链货存供方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探析——以兴和县马铃薯供应链为例[J].物流科技,2015,(6):41-43.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兴和县;马铃薯;推广种植;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41-02
兴和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处晋冀蒙3省区交界处,承接京津冀晋经济圈和呼包鄂快速发展经济带的衔接处,是东西部大通道在华北地区的枢纽。兴和县现辖5镇4乡,161个行政村,1 001个自然村。目前,全县总人口3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9万人,常住农业人口18.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为4.46万人。在全县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等问题。如何发挥好资源、市场、农机、技术服务等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有效调动各方力量,是兴和县设施马铃薯快速有效发展的必然出路。
1 现有农业种植情况
2015年,兴和县总播耕地面积7.4万hm2。兴和县种植业整体安排是按照形成“北薯、中菜、南杂粮”的种植格局发展的,据此,将兴和县按区域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部分。北部包括赛乌素镇、大库联乡、五股泉乡3个乡镇;中部包括民族团结乡、城关镇、鄂尔栋镇3个乡镇;南部包括张皋镇、大同夭乡、店子镇3个乡镇。
北部赛乌素镇、大库联乡、五股泉乡3个乡镇的地下水资源充足,现有耕地面积3.93万hm2,水浇地面积1.25万hm2,水浇地占北部3个乡耕地面积的31.9%。主导产业以马铃薯和向日葵为主、杂粮杂豆为辅,并且还有少量的冷凉蔬菜种植。北部3个乡镇种植马铃薯的面积为1.67万hm2,占兴和县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5.6%,符合乌兰察布市委、政府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部署。
中部的民族团结乡、城关镇、鄂尔栋镇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耕地面积4.42万hm2,蔬菜种植集中,面积已达0.27万hm2,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50%。民族团结乡、城关镇、鄂尔栋镇主要特色就是大量种植冷凉蔬菜,突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建设服务京津市场的冷凉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吸引专业大户进行经营,更好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扩大市场销售途径,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辅助种植旱作马铃薯、杂粮等。
南部张皋镇、大同夭乡、店子镇气候干燥,地下水资源匮乏,所处位置靠近山脉,平均海拔1 400m以上,所以土地以坡地居多。现有耕地总面积1.56万hm2,其余全部为旱地,因此这3个乡镇主要适宜种植燕麦、荞麦、谷子、黍子等杂粮杂豆等旱作作物,现杂粮杂豆所种植面积占全县杂粮杂豆耕地面积的66.7%,其中:店子镇以种植谷黍为主,张皋镇、大同夭乡以种植燕麦为主,形成当地的特色农业。
2 马铃薯相关农用机械发展现状
2013年,全县农机总值达1.6亿元,增长19.7%;农机总动力达到17.7万kW,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 100台,分别增长4.2%和5.5%;配套农机具达8 410台,动力配比达1∶1.65;收获机械957台。全年完成机耕5.4万hm2,完成机播5.4万hm2,完成机收2.67万hm2。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5.77%。2014年完成机械化膜下滴灌面积0.12万hm2,机械深施化肥1万hm2,机械精量播种1.33万hm2,机械深松0.7万hm2,保护性耕作0.2万hm2,推广新型农机具674套。全年共培训农机化人才2 150人次,培训拖拉机驾驶员1 650人次,新购机农牧民560人次。
3 马铃薯推广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3.1 种薯质量不高,品种单一 兴和县尚无大中型种薯生产及繁育基地,种薯大多来自于河北省及四子王旗,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水平相对较低,质量难以保证,优质种薯供应能力不足,销售市场混乱。目前种植品种主要以克新一号为主,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0%以上,栽培品种中可替代品种少,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3.2 马铃薯种植推广技术不强 水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且灌溉以喷灌为主,滴管所占比例较小,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无法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的节水灌溉。马铃薯轮茬作物单一,主要通过向日葵倒茬,造成土地营养失衡,土传病害严重。由于追求农产品效益及劳动力制约的缘故,农民通常采用的轮作制度不合理,甚至不进行轮作,导致病虫害增加,产量降低,耕地质量下降。
3.3 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素质低下 目前,马铃薯水肥管理及栽培技术的水平达不到实际需要;对于病虫害,缺少预测预报及时防治和科学防治方法。这些都和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有较大关系。兴和县20~50岁的劳动力中大部分出外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中20~50岁的劳动力约占劳动力总量的10%~20%,其余为50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体力较差,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3.4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形不成规模经济 现有农业合作社大多为5家左右散户联合注册的小型合作社,虽具有一定数量,但很难从根本解决农产品销售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小规模合作社的运营也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各农户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面对严重自然灾害能力低下、众多合作社的存在也使得其应对价格波动的能力大大削弱而无法形成合力。
3.5 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流通能力弱 受当前的经营模式、贮藏窖数量、使用费用及人工费用的影响,马铃薯交易通常采取地头交易,加之马铃薯价格被中间商控制,种植户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多属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规模小、实力弱,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低,难以有效组织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流通方式和经营理念落后,传统流通方式仍居主导地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不足。缺乏为农服务的基础信息平台。 3.6 马铃薯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兴和县农产品贮藏加工能力有限,贮藏设施简单,没有较好的通风气调和机械冷库等设施,损失较大。农产品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没有精深加工企业,不能就地转化,带动能力十分有限。缺少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及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工企业与种植户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尴尬局面,马铃薯生产过剩时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然而生产不足时又限制了加工企业的发展。
4 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马铃薯种植发展建议 本着适宜性的基本要求,针对兴和县目前的马铃薯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以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化、信息化为发展目标,进行“种养加、贮运销”有机结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农牧业生产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北部以赛乌素镇、大库联乡和五股泉乡3个乡镇为马铃薯优势种植区域,种植面积2.33万hm2,占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的70%。同时,将玉米、饲草作为马铃薯的重点轮作倒茬作物,轮作种植面积2.33万hm2。
4.1.1 发展目标 到2017年,将兴和县建设成为马铃薯种薯、加工专用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3.3万hm2,产量2017年达到8.2kg。其中:发展现代节水型马铃薯种植模式2万hm2,产量达到6亿kg左右。
4.1.2 加强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 一是以城关镇壕堑村种薯基地为基础,由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扶贫办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配合,进行扩建和完善。二是在大库联乡重点引进1家大型马铃薯种薯繁育龙头企业,进行脱毒种薯繁育。到2017年,全县马铃薯种薯原原种面积达到0.03万hm2,原种面积达到0.33万hm2,满足全县3.33万hm2商品薯种植需求。
4.1.3 加快马铃薯专用薯基地建设 重点以北部乡镇兴赛公路沿线两侧为主要种植带,大力发展膜下滴灌、旱作覆膜技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区。到2017年,专用薯种植面积达到0.67万hm2,品种以大西洋和夏波蒂为主。重点在城关镇引进1家专用薯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马铃薯产品附加值,带动专用薯基地生产。
4.1.4 打造马铃薯商品薯示范基地 在大库联乡的海卜子村、曹四夭村和五股泉乡的石湾子村建设马铃薯高垄膜下滴灌生产示范基地,到2017年建设面积达到0.1万hm2;在赛乌素镇周边建设旱作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17年建设面积达到0.2万hm2。
4.2 马铃薯产业的市场、贮窖及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兴和县马铃薯正常年份总产量在3.5亿kg左右。随着产业化的推进,2017年预计总产量在8亿kg以上。为此,在进一步完善现有马铃薯交易批发市场基础上,规划在新区、大库联乡、赛乌素镇新建3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并集交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马铃薯批发市场。同时配套信息网站,实现网上查找信息和网上交易。(2)新建并改建一部分能够进行自动或人工控制温湿度的储窖,新建大型马铃薯保鲜库3座,存储能力达1.5万t。到2017年马铃薯储窖总储能力达到30万t左右。(3)积极培育和扶持以能人大户、经济人、支部引领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到2017年,发展建设马铃薯合作经济组织机构20个,从事马铃薯经济人队伍达到1 000人左右。
参考文献
[1]薛青河.兴和县土地利用结构量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3,42(3):370-374.
[2]杭栓柱.全面贯彻习近平视察内蒙古讲话精神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J].北方经济,2014,(4):4-8.
[3]金良.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及现状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152-154.
[4]盖丽轩,刘俊华.农产品供应链货存供方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探析——以兴和县马铃薯供应链为例[J].物流科技,2015,(6):41-43.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