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新课改主张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好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求索的欲望在中学阶段就几乎被透支殆尽。为此,历史新课改特别主张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好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一、结合时政新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考古以证今,由中以逮西,博观而约采,规时而达用。”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学习历史要结合现实,认清现实就必须了解过去,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从历史回到现实,化远为近;二是从现实回看历史,化近为远。历史教师必须关注时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事,注重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颖性与趣味性。
如讲授第十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一课时,笔者先介绍了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展示了文件中出现的9个“试点”、5个“试行”、4个“探索”、2个“试验区”、4个“示范区”等新闻内容。在学生憧憬未来江西振兴发展蓝图之际,笔者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主要是指江西省哪些地方?”“为什么现在国家会这么重视并支持这些地方振兴发展?”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学生的情绪反应特别强烈,整节课学生非常配合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历史知识,而且还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分析时政新闻的能力。
二、引用诗歌、民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利用诗歌充实新课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助于他们巩固知识。
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时,笔者展示了一首和教学有关的诗歌:即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同时让学生富有表情地齐读。诗配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悟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队伍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认识到中国革命历史的艰难曲折。通过诗歌朗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加深了学生对革命先辈光辉业绩的认识和理解,也让学生接受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教育。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对一系列事件发生过程的记载,本身是有血有肉的,它包括景物形象、文物形象、人物形象、场面形象等方面。在发生之初,这些形象是可以被感知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过境迁,物毁人亡,原有的历史形象已在时空中消失,仅仅为今天留下了文字的记录、遗迹和遗址。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实现这些形象的再现,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影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历史教学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解放战争的胜利》涉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这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其中辽沈战役是战略大决战的第一步,也是本课的重点。故在讲授时笔者特别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辽沈战役》,通过影视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现辽沈战役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通过这一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企图撤东北、守华北、固华中,收缩战线,确保重点战略,并使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占了优势,对整个战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中体会到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热爱人民的情感,实现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 一 觉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求索的欲望在中学阶段就几乎被透支殆尽。为此,历史新课改特别主张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好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一、结合时政新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考古以证今,由中以逮西,博观而约采,规时而达用。”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学习历史要结合现实,认清现实就必须了解过去,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从历史回到现实,化远为近;二是从现实回看历史,化近为远。历史教师必须关注时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事,注重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颖性与趣味性。
如讲授第十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一课时,笔者先介绍了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展示了文件中出现的9个“试点”、5个“试行”、4个“探索”、2个“试验区”、4个“示范区”等新闻内容。在学生憧憬未来江西振兴发展蓝图之际,笔者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主要是指江西省哪些地方?”“为什么现在国家会这么重视并支持这些地方振兴发展?”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学生的情绪反应特别强烈,整节课学生非常配合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历史知识,而且还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分析时政新闻的能力。
二、引用诗歌、民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利用诗歌充实新课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助于他们巩固知识。
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时,笔者展示了一首和教学有关的诗歌:即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同时让学生富有表情地齐读。诗配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悟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队伍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认识到中国革命历史的艰难曲折。通过诗歌朗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加深了学生对革命先辈光辉业绩的认识和理解,也让学生接受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教育。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对一系列事件发生过程的记载,本身是有血有肉的,它包括景物形象、文物形象、人物形象、场面形象等方面。在发生之初,这些形象是可以被感知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过境迁,物毁人亡,原有的历史形象已在时空中消失,仅仅为今天留下了文字的记录、遗迹和遗址。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实现这些形象的再现,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影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历史教学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解放战争的胜利》涉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这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其中辽沈战役是战略大决战的第一步,也是本课的重点。故在讲授时笔者特别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辽沈战役》,通过影视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现辽沈战役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通过这一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企图撤东北、守华北、固华中,收缩战线,确保重点战略,并使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占了优势,对整个战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中体会到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热爱人民的情感,实现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 一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