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玉文化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充满了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礼赞和对运动员的最高褒奖。这种设计理念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令中国特色大放光彩,也使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玉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它的德育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一、德是玉文化形成乃至长盛不衰的土壤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我们的祖先是在玉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华文明的大厦的,玉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息息相关。
  1.古人的道德观使玉成为人与神的媒介
  古人认为他们的生存以及所获得的物质都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保佑着,并逐步地将这种无形的力量具体化,形成了“神”的概念。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保护部落,就要祈求神的保佑,于是就出现了巫师,由巫师来完成与神沟通的任务。巫师与神沟通需要神器,巫师认为只有玉能担此重任。玉蕴藏不丰且质优,比一般石头美观;玉含蓄坚韧、祥和内蕴,是最能代表我们的民族性格、文化和理念的物质载体,这正与古人的道德相吻合。
  2.古人的道德观使玉成为礼的化身
  中华古玉在“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道德观的滋润中,对中国礼制文明的发展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上古文字中,“礼”字的本义就是用玉奉神。《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这就是说,古人最初将通过祭祀的形式来向神灵献玉的行为称作礼,所谓“古者行礼以玉”。所以,用以祭神的玉器便称之为礼器,而用以通神或降神的玉器则称之为神器。随着“礼尚等级”的发展,统治者逐渐开始通过垄断神权来垄断现实社会的行政管理权,出现了由管理者率领下的统一而有序的礼神,这就是古代中国以崇玉、尚德、祀天、祭祖与尊王为主线的传统礼制文明模式的由来。
  3.独尊儒术,以玉为载体的道德观
  在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儒家思想的介入,玉器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鬼神的原始礼器发展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佩饰。儒家学派对这种佩玉习俗在理论上给予了肯定,提倡以玉比德,使佩玉制度化,玉也因此从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古人理想中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最佳的和谐状态,即所谓“天下大同”,而玉器则是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载体。儒家学派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大大丰富了玉的文化内涵,几千年的“独尊儒术”,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德是玉文化的核心
  
  史前时期的远古社会,玉被视为神物,上用玉来通天,下用玉来统治现实社会中的族群。在老百姓眼中,巫是最具权威的,那时的社会“统治”主要靠神灵来巩固。到了文明社会,改神本位为人本位,采用了“分封制”和“施德政”,统治者将自己比作“天子”,自诩是替天来统治社会的,从此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为了巩固家庭和社会的安宁,“天子”就要寻求一种能够将自己的道德观为人们接受的载体——以德为核心的玉文化。
  1.百家争鸣,德玉合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玉器的功能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墨家对玉器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认为玉既不能使国家富裕,也不能使人丁兴旺,对社会安定起不了作用,只是少数统治者的奢侈品而已。法家认为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如果一件装饰华丽的玉器不能使用,它就没有任何价值。儒家对玉器采取较为实际的态度,对它的内质、外观及价值不轻加否定,认为玉材的价值并不大,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制成品。
  2.玉文化载入了国家的典章制度
  玉和国家典章相结合的特殊原因在于统治者利用玉文化取信于民,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首先,千古以来,玉的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祭祀神灵、祈求福祉。上古先民敬畏鬼神,以玉事神乃属古礼,足以服众,与“天子”主张的礼的祀神致福目标和玉的祭神祈福功用是完全一致的。玉文化理论成为国家的统治理论,“功能相吻,理所应当”。
  其次,在原始社会后期,巫觋文化走向了典章文化。走向奴隶制国家的统治法规的巫觋者,又成为统治阶级内部的知“天道”的思想家。随着“周礼”的成立,巫者成了史官,玉论入了典籍。巫、玉仍继续服务于神权与王权合一的政治。“巫、玉相携,步入典章。”
  第三,玉独具代表鬼神的神格作用,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沟通阴阳两界的功能。我们在上古史的知识领域中,恐怕还很难寻到一件事物在功用上能和玉相提并论。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史前物质文化三大贡献——玉、漆和丝绸,漆和丝绸以及占卜用的甲骨,在“周礼”中虽被提及,但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远不能和玉相比的。玉既能体现神的意志,又是祀神之物。“不可替代,舍我其谁。”
  玉文化走进了国家的典章制度,能取信于民,正是以德为核心的具体体现。
  3.“君子比德于玉”,确立了德为玉文化的核心地位
  孔子将玉拟人化,赋予玉丰富的道德内涵,视玉为君子的化身。记载最详细的要数《礼记•聘义》。子贡询问:“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也就是说,君子用玉来比拟品德:它温柔滋润而有光泽,好比仁;坚硬而有纹理,好比智;刚强而不屈,好比义;有棱角而不割伤人,好比行;即使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勇;其斑点缺陷都暴露在外,好比诚实;敲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言辞之美。所以即使珉石带着彩色花纹,也比不上宝玉那样洁白明亮。可见,孔子看重的是玉的品质,正是君子修身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孔子说玉堪比君子之德,从而将德推举到玉文化的核心地位上。
  
  三、玉文化在现代德育中的作用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系统、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它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承袭了几千年的玉文化,对我国社会继往开来、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加强我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君子如玉,修身养性,共建和谐
  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历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幸福、美满、吉祥的象征。“君子如玉”旨在时时警醒自身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君子应当是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待人宽则己严、光华内敛、不彰不显,要以玉为鉴,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儒家文化认为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永无止境,这恰恰是玉文化的德育作用的体现。玉就是和谐境界的代表,它既不透明,又不像石头一样沉闷僵化;它有一种半透明的温润感,处于一种和谐中庸的存在状态。实际上,尊崇玉文化本身就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以玉比德,崇尚伦理,以德化人
  玉的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雅士洁身自好的追求,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的象征,象征着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这充分地演绎了玉文化的内涵,展示了玉文化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的主导思想。
  3.以玉载德,提高人文素质
  在道德培养方面,玉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强调情操,所谓“冰清玉洁”;强调礼义,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强调廉耻,所谓“白璧无暇”;强调性情,所谓“冰心玉壶”。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增添人生情趣方面,玉包含了许多培养人的品行、使人情趣盎然的内容。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由此可见,玉文化在当今仍然是我们修身养性、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不可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它应是对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在现代道德建设中,应将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传统的玉文化与现代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现代道德建设既体现传统文化,又反映时代特点,从而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阿托伐他汀调脂稳定斑
目的:了解赣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及感染情况,为本市MSM开展艾滋病知识宣教和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招募同伴教育员,组织大型活动,现场单独答卷,
目的:揭示相关社会环境对赣州市尿石症流行风险的影响,为尿石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3~4月赣州市人民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赣州市立医院尿石症患者
【摘要】在社会治理体系当中,乡村治理体系是基础,夯实基础方能固本。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这一乡村治理体系的提出,为健全乡村治理模式、构筑乡村新秩序找到了路径。  【关键词】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以“三治合一”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现代
目的:评价孕前腹腔镜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反复晚期难免流产合并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准备自然怀孕前2~3个月实施经腹腔镜宫颈环扎术,观察术后妊娠
本刊主要刊载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
本文论述了提高茶苗成活率的迫切性,指出了品种布局、适栽时期、移栽措施和管理技术等环节对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性.
通过对有关教师角色的问卷调查和叙事日志进行隐喻分析,得到反映教师理念的主要隐喻。从认知论和建构论视角探讨少数调查对象反映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和学习过程中"教师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一正方形纸)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正方形)它有几个角?(4个)这四个角在数学里把它叫做正方形的什么角?(内角)每个内角都是什么角?(直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为什么?  生:它的内角和是360°。因为一个正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90°,有4个内角,就是4个90°,也就是360°。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师演示并指导学生拿出正
我国基础教育一再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质疑、去探究、去尝试、去锻炼,在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最强音。   俗话说:“授人于鱼,只供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学习。”“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