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人喜欢什么样的中美合作模式?
11月美国科技界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是腾讯对snap的战略投资。2017年对美国的新创公司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年份,不仅还未上市的独角兽领军者Uber麻烦不断,已经上市的Snap(主营一款很受美国年青人喜欢的聊天软件Snapchat)和Blue Apron(直译为“蓝围裙”,主营配送新鲜食材和烹饪方式)非但没有续写IPO前的估值飞涨,反倒不断受到华尔街的质疑。
腾讯在此时战略投资snap俨然扮演了一个救星的角色。不但Snap的创立者和CEO把腾讯的战略投资当作给Snap的定心丸,美国的主流媒体诸如《纽约时报》也对腾讯的新举动流露出赞许的态度。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对美投资越来越接近美国市场的主流模式——公开的市场行为和深度合作而非简单的并购。
传统的中国对美投资
中美商业合作模式的演变近两年可以说是处于震荡探索期。2015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潮先是受到了西方媒体的质疑,它们担心中国可能会买断世界。笔者在《中外管理》2016年11期《万达入主好莱坞,没那么容易!》—文中就曾谈到,美国并不担心正常的中美商务合作,而是警惕中国企业对美国现有商业模式的挑战甚至颠覆。
当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声势浩荡地来收购西方的公司和品牌的时候,媒体和大众很自然地“感觉”到一个正在强大的中国对处于停滞甚至衰落的西方的“入侵”。毕竟,并购是“闪电式”的所有权转换,它比渐进式的投资更能让被投资国感受到压力。但是,最终扭转那场并购潮的并不是媒体和市场本身,而是中国政府对资本外逃的管控和美国政府对“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并购”的更严格审核。
广义来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实现的—在美国设立合资公司、在美国设立独资公司、在美国并购美国已有的公司。由于中国是工业化和信息革命的后进者,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也处于后进的角色。很少有传统行业的美国大企业愿意和中国企业在美国设立合资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在美国能源行业的投资是例外),因为它们自身盈利已经很好,没有理由和相对落后的中国企业在自己国家建立合资公司。
进一步的,由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后进角色,很少有中国企业可以在美国设立独资公司来扩大中国产品在美国的市场。这方面,海尔可以说是一个领军者,海尔在美国的深耕虽然未获得快速的市场成效,但这种设立独资公司的方式也是美国人很愿意接受的合作模式——在一个外国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推出自己的产品。
由于前两种主流模式的渐进性,中国企业尤其是善于进行资本运作的大企业(万达、安邦、危机前的乐视等),更青睐于收购美国品牌来扩大海外市场。虽然某些中国企业家可能觉得海外并购回报更快、更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但这种“闪电式”的扩张总体上是弊大于利。
一则,华尔街和美国的私募基金很乐意把处于危机中的美国品牌和企业(如AMC院线,华尔道夫酒店、GE的家电部等)卖给财大气粗的中国人。虽然中国的投资者赢得了“声名”,但很难从海外的并购中获利。因为华尔街才是“高抛低吸”的资本玩家和跨国交易的最终受益者。
二则,“闪电式”的海外并购很容易造成前文提到的媒体和民众的“恐慌”。他们并不觉得中国的投资者是来帮助自己处于危机地位的品牌和企业的。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中国企业仅仅靠资本就“侵占”了美国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这种“敌对”的态度纵然让中国的投资者在中国赢得了“强大”的声名,但在投资所在国却在公关的第一步就输了。
腾讯的新模式
虽然在传统行业,中国企业和品牌很难通过渐进式的投资在美国扩大市场,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新浪等却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知名度很高,毕竟它们很多都是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腾讯除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技公司在技术和应用层面很大程度上已经有国际领军者的角色。
由于美国市场和媒体对中国科技公司的熟悉度相对较高,当这些公司在美国扩大市场的时候更容易获得商业合作伙伴。就算阿里、京东、新浪等并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的经营模式复制到美国,它们在美国的经营也比传统行业里的中国公司更容易——它们有更动听、更好懂的故事。
同时,除了在硅谷用美国的本地人才建立研发机构以外,中国的科技公司也日渐擅长于在美公开地用主流的模式进行市场活动了。此次腾讯对snap股票增持到12%就是通过公开市场进行的投资,而不是从某个机构投资者手中接盘。
在Snap受到华尔街机构投资者质疑的时间点,腾讯却能在公开市场增持Snap的股票。这不仅显示了腾讯自身的实力,更显示了腾讯对Snap以及美国科技新创公司前景的信心。这也难怪Snap的创立者以及美国的主流媒体都称赞腾讯——并没有在Snap有难的时候想要控股甚至收购Snap,而是在公开的市场进行正常并且透明的战略投资。
也许腾讯也就是进行了一次很简单的股票投资,但这种简单的投资却是美国人很喜欢的模式。它是一种合作,很类似于在美国找商业伙伴建立合资公司。事实的情况是,Snap的管理层在给纽交所的公开信中直言Snap“很受腾讯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鼓舞,并很荣幸可以和腾讯建立长期、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未来的中国对美投资如果少一些全盘并购、多一些公开市场的投资,那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则是进入更成熟、更自信的时期了。全盘并购大多是从某些私募基金(或大股东)手中接盘,它体现的是某些中国企业家和美国大商人之间的个人联系。而公开市场的投资是在美国渐进式的发展,它展现的是中国企业对美国商业环境的熟悉以及对自己在海外商业活动的信心。
最后借用笔者随上海某商贸代表团访问汇丰银行美国总部时,美国银行家对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的建议作结:“中国企业投资美国,一定得走美国的主流路线。寻找有战略互信的商业伙伴,增加文化敏感性,熟知美国的法律和税收政策,投资回报便是水到渠成的。”
特约编辑:周颖
11月美国科技界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是腾讯对snap的战略投资。2017年对美国的新创公司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年份,不仅还未上市的独角兽领军者Uber麻烦不断,已经上市的Snap(主营一款很受美国年青人喜欢的聊天软件Snapchat)和Blue Apron(直译为“蓝围裙”,主营配送新鲜食材和烹饪方式)非但没有续写IPO前的估值飞涨,反倒不断受到华尔街的质疑。
腾讯在此时战略投资snap俨然扮演了一个救星的角色。不但Snap的创立者和CEO把腾讯的战略投资当作给Snap的定心丸,美国的主流媒体诸如《纽约时报》也对腾讯的新举动流露出赞许的态度。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对美投资越来越接近美国市场的主流模式——公开的市场行为和深度合作而非简单的并购。
传统的中国对美投资
中美商业合作模式的演变近两年可以说是处于震荡探索期。2015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潮先是受到了西方媒体的质疑,它们担心中国可能会买断世界。笔者在《中外管理》2016年11期《万达入主好莱坞,没那么容易!》—文中就曾谈到,美国并不担心正常的中美商务合作,而是警惕中国企业对美国现有商业模式的挑战甚至颠覆。
当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声势浩荡地来收购西方的公司和品牌的时候,媒体和大众很自然地“感觉”到一个正在强大的中国对处于停滞甚至衰落的西方的“入侵”。毕竟,并购是“闪电式”的所有权转换,它比渐进式的投资更能让被投资国感受到压力。但是,最终扭转那场并购潮的并不是媒体和市场本身,而是中国政府对资本外逃的管控和美国政府对“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并购”的更严格审核。
广义来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实现的—在美国设立合资公司、在美国设立独资公司、在美国并购美国已有的公司。由于中国是工业化和信息革命的后进者,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也处于后进的角色。很少有传统行业的美国大企业愿意和中国企业在美国设立合资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在美国能源行业的投资是例外),因为它们自身盈利已经很好,没有理由和相对落后的中国企业在自己国家建立合资公司。
进一步的,由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后进角色,很少有中国企业可以在美国设立独资公司来扩大中国产品在美国的市场。这方面,海尔可以说是一个领军者,海尔在美国的深耕虽然未获得快速的市场成效,但这种设立独资公司的方式也是美国人很愿意接受的合作模式——在一个外国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推出自己的产品。
由于前两种主流模式的渐进性,中国企业尤其是善于进行资本运作的大企业(万达、安邦、危机前的乐视等),更青睐于收购美国品牌来扩大海外市场。虽然某些中国企业家可能觉得海外并购回报更快、更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但这种“闪电式”的扩张总体上是弊大于利。
一则,华尔街和美国的私募基金很乐意把处于危机中的美国品牌和企业(如AMC院线,华尔道夫酒店、GE的家电部等)卖给财大气粗的中国人。虽然中国的投资者赢得了“声名”,但很难从海外的并购中获利。因为华尔街才是“高抛低吸”的资本玩家和跨国交易的最终受益者。
二则,“闪电式”的海外并购很容易造成前文提到的媒体和民众的“恐慌”。他们并不觉得中国的投资者是来帮助自己处于危机地位的品牌和企业的。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中国企业仅仅靠资本就“侵占”了美国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这种“敌对”的态度纵然让中国的投资者在中国赢得了“强大”的声名,但在投资所在国却在公关的第一步就输了。
腾讯的新模式
虽然在传统行业,中国企业和品牌很难通过渐进式的投资在美国扩大市场,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新浪等却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知名度很高,毕竟它们很多都是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腾讯除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技公司在技术和应用层面很大程度上已经有国际领军者的角色。
由于美国市场和媒体对中国科技公司的熟悉度相对较高,当这些公司在美国扩大市场的时候更容易获得商业合作伙伴。就算阿里、京东、新浪等并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的经营模式复制到美国,它们在美国的经营也比传统行业里的中国公司更容易——它们有更动听、更好懂的故事。
同时,除了在硅谷用美国的本地人才建立研发机构以外,中国的科技公司也日渐擅长于在美公开地用主流的模式进行市场活动了。此次腾讯对snap股票增持到12%就是通过公开市场进行的投资,而不是从某个机构投资者手中接盘。
在Snap受到华尔街机构投资者质疑的时间点,腾讯却能在公开市场增持Snap的股票。这不仅显示了腾讯自身的实力,更显示了腾讯对Snap以及美国科技新创公司前景的信心。这也难怪Snap的创立者以及美国的主流媒体都称赞腾讯——并没有在Snap有难的时候想要控股甚至收购Snap,而是在公开的市场进行正常并且透明的战略投资。
也许腾讯也就是进行了一次很简单的股票投资,但这种简单的投资却是美国人很喜欢的模式。它是一种合作,很类似于在美国找商业伙伴建立合资公司。事实的情况是,Snap的管理层在给纽交所的公开信中直言Snap“很受腾讯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鼓舞,并很荣幸可以和腾讯建立长期、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未来的中国对美投资如果少一些全盘并购、多一些公开市场的投资,那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则是进入更成熟、更自信的时期了。全盘并购大多是从某些私募基金(或大股东)手中接盘,它体现的是某些中国企业家和美国大商人之间的个人联系。而公开市场的投资是在美国渐进式的发展,它展现的是中国企业对美国商业环境的熟悉以及对自己在海外商业活动的信心。
最后借用笔者随上海某商贸代表团访问汇丰银行美国总部时,美国银行家对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的建议作结:“中国企业投资美国,一定得走美国的主流路线。寻找有战略互信的商业伙伴,增加文化敏感性,熟知美国的法律和税收政策,投资回报便是水到渠成的。”
特约编辑: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