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大学文化的刚性
大学文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大学文化有其阶段性,必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叠加式整合,而不是一成不变或一步到位。在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在某阶段形成的大学文化往往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仅如此,还会持续到下一个阶段,并呈现出不易改变的特性,这就是所谓大学文化的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惰性。大学文化如果在过去某个时间段有效地推进了该大学的快速发展,便被认为是成功的大学文化,进而被习惯化。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本优秀的大学文化可能会变得不思进取。(2)抗性。在过去某个阶段成功的大学文化会产生类似生物体内的“抗体”,不仅防止外部文化的进入,甚至还会杀死那些将来威胁自己生存的新文化。(3)锐性。越是在过去某个阶段被验证是成功的文化,越是容易被神圣化,从而成为引领大学未来发展的指导性文化。文化被凝练化的过程,就是文化自身的锐化,文化往往被高度概括为某个符号。大学文化的刚性在精神层面会影响大学的理念提升和精神提炼;在环境层面会影响大学的历史传承和特色延续;在学术层面会影响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原始创新;在制定层面会影响大学的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在行为层面会影响大学的问学尊师和为人处世。超越负面的大学文化刚性的途径,一是组织大学联盟,用虚拟组织中的外部资源促进大学文化超越;二是注重文化学习,用具有竞争力的核心理念推动大学文化超越;三是改革大学制度,用适合大学良性发展的制度推动大学文化超越。
摘自《江苏高教》2011年第五期张文江《大学文化的刚性与超越》
关于双线制高等教育制度建设
有学者提出,应将我国的教育体系分为两条线:一条是普通教育,一条是职业教育,并应倡导两条线并行发展。为促进我国双线制高等教育发展,应该从制度和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入手,通过教育制度变迁和教育财政资源的优化,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1)以双线制教育为标准,合理规划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首先,应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其次,应合理、准确地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2)加强教育财政制度改革,在资源配置上向职业教育倾斜。实行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分开培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的双线制高等教育,必须建立与促进有类别地按具体高校承担的教育事务分配教育财政资源的体制。(3)拓展社会资本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要探索在国家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使社会资本通过相对合理的形式参与到高等教育事业中来,只要能保证公立高校非赢利性的本质属性,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促进处于绝对弱势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探索就是有必要的。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十九期李娣《双线制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关于职业文化
“职业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概念经常被用于某一具体职业,如教师、医务人员的职业文化,等等。广义的“职业文化”指在多种现代性职业中形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文化,这种涵盖大部分现代性职业的文化的形成至少基于这样三点:(1)现代性的职业有共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基础;(2)现代职业有别于传统行业的高度一致性;(3)全球化使现代制度跨越政治与国度边界。具有普适意义的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职业文化有以下特征:(1)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2)个异性与群体性的统一;(3)有形性与无形性的统一;(4)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5)自觉性与强制性的统一。
摘自《职教通讯》2011年第十五期董显辉《职业文化的内涵解读》
关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构建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化发展条件和本土化构建基础。(1)开拓国际化视野、增强本土化意识,确立改革、开放、合作、融通、创新的职教发展新理念。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更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质量观。(2)顺应国际化发展潮流和本土化构建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品质的职教新体制。要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形成“一以贯之”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加强与继续教育交融,构建“终身一体”的职教培训新系统;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盟,打造“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建“学贯中西”的职业教育新平台;协调职教与普教发展,构架“异质统筹”的教育新体制。(3)面向国际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要转变传统教学观,确立现代职业教育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开放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二十二期蒋旋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构建》
关于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内涵要素与建设
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典型的系统,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象到本质、表层到核心的逻辑标准,可以构成多个层次的系统;在每个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又构成了一个相互协作但相对独立的内部子系统。从微观层面上看,高职内涵式发展系统各要素在内涵建设中的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建设途径如下:(1)专业课程建设在内涵式发展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2)“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关键环节;(3)产学研一体化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重要途径;(4)增强社会培训能力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重要内涵;(5)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必要支撑;(6)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重要组成;(7)办学体制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基础保障。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二十七期杨理连《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院校研究
院校研究是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学科。价值决定位置,作用决定地位。院校研究在高职院校中的定位应当是:首先,它是学校“校本研究专职机构”;其次,它是学校“权威信息集散中心”;再次,它是学校“重大决策参谋本部”;最后,它是学校“二级学院管理指导中心”。高职院校研究的功能可以与普通高校一样,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院校自身的功能。即通过系统收集本校与外校管理信息,系统地了解和评估学校的发展状况,为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管理咨询,提高、改善学校自身的管理水平。二是服务于学校外部的功能。即通过为政府、公众和其他有关机构提供学校的有关信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化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说明责任”制度。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二十四期姬玉明,管德明《院校研究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与作用》(逸公辑)
大学文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大学文化有其阶段性,必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叠加式整合,而不是一成不变或一步到位。在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在某阶段形成的大学文化往往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仅如此,还会持续到下一个阶段,并呈现出不易改变的特性,这就是所谓大学文化的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惰性。大学文化如果在过去某个时间段有效地推进了该大学的快速发展,便被认为是成功的大学文化,进而被习惯化。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本优秀的大学文化可能会变得不思进取。(2)抗性。在过去某个阶段成功的大学文化会产生类似生物体内的“抗体”,不仅防止外部文化的进入,甚至还会杀死那些将来威胁自己生存的新文化。(3)锐性。越是在过去某个阶段被验证是成功的文化,越是容易被神圣化,从而成为引领大学未来发展的指导性文化。文化被凝练化的过程,就是文化自身的锐化,文化往往被高度概括为某个符号。大学文化的刚性在精神层面会影响大学的理念提升和精神提炼;在环境层面会影响大学的历史传承和特色延续;在学术层面会影响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原始创新;在制定层面会影响大学的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在行为层面会影响大学的问学尊师和为人处世。超越负面的大学文化刚性的途径,一是组织大学联盟,用虚拟组织中的外部资源促进大学文化超越;二是注重文化学习,用具有竞争力的核心理念推动大学文化超越;三是改革大学制度,用适合大学良性发展的制度推动大学文化超越。
摘自《江苏高教》2011年第五期张文江《大学文化的刚性与超越》
关于双线制高等教育制度建设
有学者提出,应将我国的教育体系分为两条线:一条是普通教育,一条是职业教育,并应倡导两条线并行发展。为促进我国双线制高等教育发展,应该从制度和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入手,通过教育制度变迁和教育财政资源的优化,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1)以双线制教育为标准,合理规划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首先,应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其次,应合理、准确地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2)加强教育财政制度改革,在资源配置上向职业教育倾斜。实行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分开培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的双线制高等教育,必须建立与促进有类别地按具体高校承担的教育事务分配教育财政资源的体制。(3)拓展社会资本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要探索在国家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使社会资本通过相对合理的形式参与到高等教育事业中来,只要能保证公立高校非赢利性的本质属性,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促进处于绝对弱势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探索就是有必要的。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十九期李娣《双线制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关于职业文化
“职业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概念经常被用于某一具体职业,如教师、医务人员的职业文化,等等。广义的“职业文化”指在多种现代性职业中形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文化,这种涵盖大部分现代性职业的文化的形成至少基于这样三点:(1)现代性的职业有共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基础;(2)现代职业有别于传统行业的高度一致性;(3)全球化使现代制度跨越政治与国度边界。具有普适意义的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职业文化有以下特征:(1)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2)个异性与群体性的统一;(3)有形性与无形性的统一;(4)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5)自觉性与强制性的统一。
摘自《职教通讯》2011年第十五期董显辉《职业文化的内涵解读》
关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构建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化发展条件和本土化构建基础。(1)开拓国际化视野、增强本土化意识,确立改革、开放、合作、融通、创新的职教发展新理念。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更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质量观。(2)顺应国际化发展潮流和本土化构建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品质的职教新体制。要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形成“一以贯之”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加强与继续教育交融,构建“终身一体”的职教培训新系统;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盟,打造“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建“学贯中西”的职业教育新平台;协调职教与普教发展,构架“异质统筹”的教育新体制。(3)面向国际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要转变传统教学观,确立现代职业教育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开放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二十二期蒋旋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构建》
关于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内涵要素与建设
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典型的系统,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象到本质、表层到核心的逻辑标准,可以构成多个层次的系统;在每个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又构成了一个相互协作但相对独立的内部子系统。从微观层面上看,高职内涵式发展系统各要素在内涵建设中的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建设途径如下:(1)专业课程建设在内涵式发展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2)“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关键环节;(3)产学研一体化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重要途径;(4)增强社会培训能力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重要内涵;(5)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必要支撑;(6)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重要组成;(7)办学体制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系统中的基础保障。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二十七期杨理连《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院校研究
院校研究是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学科。价值决定位置,作用决定地位。院校研究在高职院校中的定位应当是:首先,它是学校“校本研究专职机构”;其次,它是学校“权威信息集散中心”;再次,它是学校“重大决策参谋本部”;最后,它是学校“二级学院管理指导中心”。高职院校研究的功能可以与普通高校一样,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院校自身的功能。即通过系统收集本校与外校管理信息,系统地了解和评估学校的发展状况,为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管理咨询,提高、改善学校自身的管理水平。二是服务于学校外部的功能。即通过为政府、公众和其他有关机构提供学校的有关信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化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说明责任”制度。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二十四期姬玉明,管德明《院校研究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与作用》(逸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