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是各项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信贷制度建设、加大检查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信用工程建设等意见和建议,对行业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对策和建议
信贷业务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营业务,其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影响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关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的扩大,社会地位著显提高,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市场份额不断巩固。但是,当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和改善信贷管理不仅是农村信用社永恒的主题,也是全体信合干部员工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目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制度执行不到位,贷款“三查”流于形式。从贷前调查来看,有些客户经理不知道贷前调查如何着手,不能认真地坚持实地调查原则、多方原则、多次原则等,调查报告采集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借款人的真实情况。贷款的发放,完全凭“感觉”、靠经验,是客户经理的“一时之念”。从贷时审查来看,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同时贷审会成员的责权利机制尚未建立,部分贷审委员会成员不敢或者不愿提出异议,贷审会审批贷款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集体决策。从贷后检查来看,信用社对贷后检查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信用社把贷款发放出去之后就听之任之,首次贷后检查和按季贷后检查制度得不到落实,个别信用社甚至为了应付上级和监管部门的检查,在发放贷款时让借款人预签贷后检查表,在借款人使用贷款期间不去检查,直至贷款到期才去催收,不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的各种风险,更有甚者贷款到期后也不去催收。
(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不真实,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为充分反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其质量,银监会于2006年初下发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按照“落实责任、动态调整、定期分析、科学考核”的要求进行风险分类,实事求是地反映贷款风险状况。但从近几年的运行情况看,风险分类还不尽真实,未能准确、及时地反映贷款的真实风险状况,在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中存在较多的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失去了信贷风险分类的真正意义,也使部分贷款错过了清收和保全的最佳时机。
(三)信用工程评定不扎实,走过场问题明显。农村信用工程评定工作在农村信用社已开展了近十年的时间,但由于各级信贷部门对评定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农村信用工程评定尚未全部推广并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来,部分机构和人员依然认为信用评定工作是政府部门的事,与信用社无关,没有把信用工程评定工作作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环境、防范信贷风险、加强信贷管理的重要措施来抓,盲目被动应付,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只要政绩不要效益。在信用工程评定工作中不扎实,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较为明显。有的机构为了完成评定计划,扩大评定面,评定了一大批没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个体工商户作为信用户,浪费了信用社的资源。有的机构未实行集中评定,采取随时评定、随评随贷的做法,把信用评定工作作为一项额外的工作来要求,失去了信用评定的意义。
(四)客户经理管理业务量大,难以尽职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客户经理除了发放贷款外,还要协调与当地村委之间的关系、开展“信用村、户”的评定、组织存款、催收贷款利息、清收不良贷款,日常工作较为繁忙。据了解,目前客户经理人均管理的贷款笔数和金额,分别达到400笔和3000万元以上,人均服务的行政村也在10个以上。随着业务的发展,客户经理人均管理的贷款笔数、余额依然呈现上升趋势,客户经理管理的贷款笔数多、余额大、涉及的地域广已是不争的事实。管理贷款不断增多、服务地域不断扩大,必然会超出客户经理的管理极限,使客户经理难以对每笔贷款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难以掌控。
(五)客户经理素质低,难以防范风险。客户经理承担着考察贷款、发放贷款和管理贷款的重任,理應是农村信用社的精英和骨干,其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超出普通员工。但事实上,由于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健全、行业管理不到位,存在着重内勤轻外勤的错误倾向,致使信贷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素质高、品质高、业务熟的员工没有真正被选拔到客户经理队伍中来,相反,业务水平低、素质差、无法胜任内勤工作的员工却被“推荐”到信贷队伍中来。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部分信贷人员在学识水平、年龄结构、思想状况等方面,均不能完全适应信贷知识不断更新、信贷手段日益先进、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教育,大多数客户经理忙于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的事务,不能够认真地加强自我学习;更有甚者,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个别客户经理在金钱与利益的驱动下,置信贷制度于不顾,不同程度地存在“吃、拿、卡、要”行为,给信用社造成极坏的影响,并且加大了贷款的风险隐患;也有的客户经理长期参与经商办企业,或挪用客户资金、或发放顶冒名贷款,导致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急剧增加。
(六)信贷人员匮乏,客户经理后继无人。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环境差、服务地域广、信贷人员工资待遇低,大多数员工不愿从事信贷工作,特别不愿从事客户经理工作。客户经理长年奔波在支农服务的第一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风雨无阻,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交往的是“三教九流”的社会各界人士,如何识别其中的“精英”、如何发掘信用社的优质客户,颇需要下一番功夫,工作既苦又累,得到的报酬与内勤员工却相差无几。近几年来,随着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大,对违规发放贷款的责任人,或扣发工资、或下岗,情节严重的甚至被开除,部分员工不能正确认识违规放贷和责任追究的关系,认为从事信贷工作就会受到处罚,从而惧怕从事客户经理工作,即使目前从事信贷工作的员工,也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离开信贷岗位。此种情况的存在致使信贷人员匮乏,客户经理后继无人。
二、加强信贷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设立贷后检查中心,加大贷款检查的力度。防范信贷风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县级联社应成立贷后检查中心,专门负责贷款的贷后检查工作,促进贷款“三查”制度的落实。在检查中心的人员的选拔上,可选择熟悉信贷业务、品德优良、原则性强的员工。在贷后检查过程中,坚持换人检查的原则,存量贷款由贷后检查中心的人员进行检查,有效地解决重贷轻管的问题,并能及时发现和掌握借款人在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预警信号,对有问题的风险贷款,可及时采取有效的保全措施。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对大额贷款的贷后检查责任,建立两级贷款检查机制,对信用社的贷款大户,由信用社主任负责按季开展贷后检查和到期催收工作;对县级联社辖内前十户贷款,由县级联社理事长负责进行贷后检查,主任和分管主任也分别负责不同额度的大额贷款贷后检查工作。注重检查效果,对每次组织的检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贷后检查中心都要一一记录在案,落实检查责任和被查单位的整改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追根求源,查找隐患存在的时间,落实检查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信贷管理。尽管目前的信贷制度已涵盖了信贷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尚未达到规范运作和防范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的目的。加强县级联社和信用社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审查小组的建设,建立责权利对等的运作机制,解决贷审会、审查小组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状,调动起各委员认真负责地审查贷款、控制贷款风险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可建立相应的非信贷岗位贷审会成员岗位补贴制度。增加贷款审查会成员,每次召开贷审会时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与会成员,改变贷审会成员一成不变的模式,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建立学习培训制度,组织所有贷审会成员不定期地进行学习、教育和培训,掌握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指导目录,增强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贷款交接制度,对交流的客户经理和信用社主任,及时办理各类贷款交接手续,明确双方的清收责任和管理责任,确定贷款风险,解决人员变动后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
(三)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客户经理的积极性。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其质量的好坏、能否正常收息、能否按期收回、能否最大限度地被使用,都与客户经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个客户经理管理几千万元的信贷资金,仅从资产规模上看,也不亚于一家中型企业的老总。因此,各级信用社,尤其是县级联社要特别重视客户经理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客户经理放贷、收贷和管贷的积极性。要按照包发放、包管理和包收回的原则,根据贷款营销情况、收回情况和不良率情况,确定绩效工资,实行“上不封顶”,提高客户经理的工资待遇。对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客户经理,及时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打破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先进轮流当的“平均主义”做法,用按劳分配的政策激励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其更加奋发努力工作。要建立客户经理等级制度,拉开各级客户经理的收入档次和福利水平,等级高的客户经理收入不仅要远远高出一般员工,甚至可以高出县级联社高管人员,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方面享受最大的照顾,其后顾之忧得到切实解决。
(四)加强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信用工程建设是关系农村信用社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是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措施。因此,县级联社应把信用工程建设作为信贷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积极宣传农村信用工程为农户、个体工商户带来的便利,引导农户、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信用评定,领取贷款证。要积极开展创建“信用村”活动,对信用村的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实行利率优惠、贷款优先,让广大贷户得到实惠,增强“信用村”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引导村委会、村集体重视“信用村”的创建工作,进一步巩固信用社的市场地位。要建立信用社主任、副主任和客户经理包村和联系点制度,促进信用工程的开展。要建立示范村,选择“村两委”班子领导能力强、经济基础好、信用状况优的特色村、专业村开展信用示范村建设,带动信用工程的开展。要积极组建各种形式的大联保体,利用农户、个体工商户或公司的相互担保、相互监督和贷款到期后的自发相互催收,有效地解决信用社到期贷款催收难的问题,防范和化解信用社贷款风险。
(五)真实分类,如实反映资产风险。风险分类的目的是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资产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县级联社应严格按照真实、风险、审慎、灵活和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现场、非现场的查阅和分析手段,获取借款人财务、现金流量、担保、非财务等方面的信息,综合考虑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各类因素,实事求是地进行分类,做到既不掩盖贷款风险,又不夸大贷款风险,对新增加的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要不失时机地采取保全措施,避免借款人借机挪用转移资产、逃废信用社债权。要严格按照标准办理借新还旧贷款,对新办理的借新还旧贷款应按照要求划入关注类,根据办理手续后借款人的还贷付息情况确定是否调整为关注或正常,避免一次到位,直接向上迁徙到关注或正常类。对重组的贷款要划分为次级类,经过半年的观察期或正常分期歸还贷款本金两次以上并正常支付利息的,可以调整为关注类要。严格按照新增贷款的标准和要求办理贷款收回再贷手续,收回再贷并不是发放贷款的首要条件,更不能以收回再贷而放松贷款的审查条件和准入条件,对收回再贷的贷款视同新增贷款管理,并及时进行风险分类。
(六)依法治社,加大违规发放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要始终树立“从严治理”、“从严治社”的理念,对违反信贷纪律、给单位造成损失的不良行为,县级联社要敢抓敢管,不隐瞒、不迁就,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正确对待每一位客户经理,做到惩戒但不歧视,处分而不疏远。要仔细分析不良贷款成因,对属因政策变动、市场变化形成的不良贷款,只要保全措施得当、风险小,责任人可不予责任追究。对违反信贷制度规定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发放的贷款或因此形成的不良贷款,要认真落实调查人、审查人和检查人的责任,对其中的失职或违规行为依据处罚办法进行处罚或对损失给予赔偿。对发放顶冒名贷款的责任人,无论贷款是否因此形成损失,都要从严从快从重予以处理,不能包庇或纵容。县级联社要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人均GDP和存量贷款风险状况,合理设定客户经理贷款不良率底线和新增不良率底线,对超出不良率底线的客户经理,要采取降级、降格的方式进行处罚,以增强其严格按照贷款“三查”要求发放贷款、管理贷款和催收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县级联社应进一步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提高员工素质。要加强信贷人员培训和教育,增强客户及信贷内勤等人员的政策观念、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要积极开展客户经理竞聘活动,把那些专业基础扎实、道德修养良好、具有丰富风险识别经验、风险控制经验和能力的员工充实到信贷队伍中来,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法制及遵章守纪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行为准则观,增强员工法制观念。要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对客户经理日常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关注客户经理的“交际圈”,对其社交情况中的异常行为及时予以提醒。要实行客户经理岗位定期轮换制度,有效地避免一些客户经理因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或长期负责一个业务片而滋生腐败的现象。要建立客户经理后备机制,及时补充客户经理,切实解决目前客户经理人员偏少、素质低差、年龄偏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家传,中国农村金融:观察与思考[M],中国农业出版社.
[2]赵伟,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3]胡天禄,关于信贷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2).
[4]李守谦,农信社信贷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N],金融时报,2007-03-26.
[5]农信社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金融网.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对策和建议
信贷业务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营业务,其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影响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关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的扩大,社会地位著显提高,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市场份额不断巩固。但是,当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和改善信贷管理不仅是农村信用社永恒的主题,也是全体信合干部员工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目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制度执行不到位,贷款“三查”流于形式。从贷前调查来看,有些客户经理不知道贷前调查如何着手,不能认真地坚持实地调查原则、多方原则、多次原则等,调查报告采集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借款人的真实情况。贷款的发放,完全凭“感觉”、靠经验,是客户经理的“一时之念”。从贷时审查来看,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同时贷审会成员的责权利机制尚未建立,部分贷审委员会成员不敢或者不愿提出异议,贷审会审批贷款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集体决策。从贷后检查来看,信用社对贷后检查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信用社把贷款发放出去之后就听之任之,首次贷后检查和按季贷后检查制度得不到落实,个别信用社甚至为了应付上级和监管部门的检查,在发放贷款时让借款人预签贷后检查表,在借款人使用贷款期间不去检查,直至贷款到期才去催收,不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的各种风险,更有甚者贷款到期后也不去催收。
(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不真实,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为充分反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其质量,银监会于2006年初下发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按照“落实责任、动态调整、定期分析、科学考核”的要求进行风险分类,实事求是地反映贷款风险状况。但从近几年的运行情况看,风险分类还不尽真实,未能准确、及时地反映贷款的真实风险状况,在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中存在较多的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失去了信贷风险分类的真正意义,也使部分贷款错过了清收和保全的最佳时机。
(三)信用工程评定不扎实,走过场问题明显。农村信用工程评定工作在农村信用社已开展了近十年的时间,但由于各级信贷部门对评定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农村信用工程评定尚未全部推广并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来,部分机构和人员依然认为信用评定工作是政府部门的事,与信用社无关,没有把信用工程评定工作作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环境、防范信贷风险、加强信贷管理的重要措施来抓,盲目被动应付,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只要政绩不要效益。在信用工程评定工作中不扎实,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较为明显。有的机构为了完成评定计划,扩大评定面,评定了一大批没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个体工商户作为信用户,浪费了信用社的资源。有的机构未实行集中评定,采取随时评定、随评随贷的做法,把信用评定工作作为一项额外的工作来要求,失去了信用评定的意义。
(四)客户经理管理业务量大,难以尽职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客户经理除了发放贷款外,还要协调与当地村委之间的关系、开展“信用村、户”的评定、组织存款、催收贷款利息、清收不良贷款,日常工作较为繁忙。据了解,目前客户经理人均管理的贷款笔数和金额,分别达到400笔和3000万元以上,人均服务的行政村也在10个以上。随着业务的发展,客户经理人均管理的贷款笔数、余额依然呈现上升趋势,客户经理管理的贷款笔数多、余额大、涉及的地域广已是不争的事实。管理贷款不断增多、服务地域不断扩大,必然会超出客户经理的管理极限,使客户经理难以对每笔贷款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难以掌控。
(五)客户经理素质低,难以防范风险。客户经理承担着考察贷款、发放贷款和管理贷款的重任,理應是农村信用社的精英和骨干,其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超出普通员工。但事实上,由于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健全、行业管理不到位,存在着重内勤轻外勤的错误倾向,致使信贷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素质高、品质高、业务熟的员工没有真正被选拔到客户经理队伍中来,相反,业务水平低、素质差、无法胜任内勤工作的员工却被“推荐”到信贷队伍中来。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部分信贷人员在学识水平、年龄结构、思想状况等方面,均不能完全适应信贷知识不断更新、信贷手段日益先进、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教育,大多数客户经理忙于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的事务,不能够认真地加强自我学习;更有甚者,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个别客户经理在金钱与利益的驱动下,置信贷制度于不顾,不同程度地存在“吃、拿、卡、要”行为,给信用社造成极坏的影响,并且加大了贷款的风险隐患;也有的客户经理长期参与经商办企业,或挪用客户资金、或发放顶冒名贷款,导致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急剧增加。
(六)信贷人员匮乏,客户经理后继无人。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环境差、服务地域广、信贷人员工资待遇低,大多数员工不愿从事信贷工作,特别不愿从事客户经理工作。客户经理长年奔波在支农服务的第一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风雨无阻,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交往的是“三教九流”的社会各界人士,如何识别其中的“精英”、如何发掘信用社的优质客户,颇需要下一番功夫,工作既苦又累,得到的报酬与内勤员工却相差无几。近几年来,随着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大,对违规发放贷款的责任人,或扣发工资、或下岗,情节严重的甚至被开除,部分员工不能正确认识违规放贷和责任追究的关系,认为从事信贷工作就会受到处罚,从而惧怕从事客户经理工作,即使目前从事信贷工作的员工,也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离开信贷岗位。此种情况的存在致使信贷人员匮乏,客户经理后继无人。
二、加强信贷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设立贷后检查中心,加大贷款检查的力度。防范信贷风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县级联社应成立贷后检查中心,专门负责贷款的贷后检查工作,促进贷款“三查”制度的落实。在检查中心的人员的选拔上,可选择熟悉信贷业务、品德优良、原则性强的员工。在贷后检查过程中,坚持换人检查的原则,存量贷款由贷后检查中心的人员进行检查,有效地解决重贷轻管的问题,并能及时发现和掌握借款人在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预警信号,对有问题的风险贷款,可及时采取有效的保全措施。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对大额贷款的贷后检查责任,建立两级贷款检查机制,对信用社的贷款大户,由信用社主任负责按季开展贷后检查和到期催收工作;对县级联社辖内前十户贷款,由县级联社理事长负责进行贷后检查,主任和分管主任也分别负责不同额度的大额贷款贷后检查工作。注重检查效果,对每次组织的检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贷后检查中心都要一一记录在案,落实检查责任和被查单位的整改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追根求源,查找隐患存在的时间,落实检查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信贷管理。尽管目前的信贷制度已涵盖了信贷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尚未达到规范运作和防范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的目的。加强县级联社和信用社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审查小组的建设,建立责权利对等的运作机制,解决贷审会、审查小组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状,调动起各委员认真负责地审查贷款、控制贷款风险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可建立相应的非信贷岗位贷审会成员岗位补贴制度。增加贷款审查会成员,每次召开贷审会时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与会成员,改变贷审会成员一成不变的模式,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建立学习培训制度,组织所有贷审会成员不定期地进行学习、教育和培训,掌握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指导目录,增强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贷款交接制度,对交流的客户经理和信用社主任,及时办理各类贷款交接手续,明确双方的清收责任和管理责任,确定贷款风险,解决人员变动后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
(三)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客户经理的积极性。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其质量的好坏、能否正常收息、能否按期收回、能否最大限度地被使用,都与客户经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个客户经理管理几千万元的信贷资金,仅从资产规模上看,也不亚于一家中型企业的老总。因此,各级信用社,尤其是县级联社要特别重视客户经理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客户经理放贷、收贷和管贷的积极性。要按照包发放、包管理和包收回的原则,根据贷款营销情况、收回情况和不良率情况,确定绩效工资,实行“上不封顶”,提高客户经理的工资待遇。对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客户经理,及时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打破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先进轮流当的“平均主义”做法,用按劳分配的政策激励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其更加奋发努力工作。要建立客户经理等级制度,拉开各级客户经理的收入档次和福利水平,等级高的客户经理收入不仅要远远高出一般员工,甚至可以高出县级联社高管人员,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方面享受最大的照顾,其后顾之忧得到切实解决。
(四)加强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信用工程建设是关系农村信用社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是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措施。因此,县级联社应把信用工程建设作为信贷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积极宣传农村信用工程为农户、个体工商户带来的便利,引导农户、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信用评定,领取贷款证。要积极开展创建“信用村”活动,对信用村的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实行利率优惠、贷款优先,让广大贷户得到实惠,增强“信用村”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引导村委会、村集体重视“信用村”的创建工作,进一步巩固信用社的市场地位。要建立信用社主任、副主任和客户经理包村和联系点制度,促进信用工程的开展。要建立示范村,选择“村两委”班子领导能力强、经济基础好、信用状况优的特色村、专业村开展信用示范村建设,带动信用工程的开展。要积极组建各种形式的大联保体,利用农户、个体工商户或公司的相互担保、相互监督和贷款到期后的自发相互催收,有效地解决信用社到期贷款催收难的问题,防范和化解信用社贷款风险。
(五)真实分类,如实反映资产风险。风险分类的目的是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资产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县级联社应严格按照真实、风险、审慎、灵活和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现场、非现场的查阅和分析手段,获取借款人财务、现金流量、担保、非财务等方面的信息,综合考虑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各类因素,实事求是地进行分类,做到既不掩盖贷款风险,又不夸大贷款风险,对新增加的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要不失时机地采取保全措施,避免借款人借机挪用转移资产、逃废信用社债权。要严格按照标准办理借新还旧贷款,对新办理的借新还旧贷款应按照要求划入关注类,根据办理手续后借款人的还贷付息情况确定是否调整为关注或正常,避免一次到位,直接向上迁徙到关注或正常类。对重组的贷款要划分为次级类,经过半年的观察期或正常分期歸还贷款本金两次以上并正常支付利息的,可以调整为关注类要。严格按照新增贷款的标准和要求办理贷款收回再贷手续,收回再贷并不是发放贷款的首要条件,更不能以收回再贷而放松贷款的审查条件和准入条件,对收回再贷的贷款视同新增贷款管理,并及时进行风险分类。
(六)依法治社,加大违规发放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要始终树立“从严治理”、“从严治社”的理念,对违反信贷纪律、给单位造成损失的不良行为,县级联社要敢抓敢管,不隐瞒、不迁就,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正确对待每一位客户经理,做到惩戒但不歧视,处分而不疏远。要仔细分析不良贷款成因,对属因政策变动、市场变化形成的不良贷款,只要保全措施得当、风险小,责任人可不予责任追究。对违反信贷制度规定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发放的贷款或因此形成的不良贷款,要认真落实调查人、审查人和检查人的责任,对其中的失职或违规行为依据处罚办法进行处罚或对损失给予赔偿。对发放顶冒名贷款的责任人,无论贷款是否因此形成损失,都要从严从快从重予以处理,不能包庇或纵容。县级联社要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人均GDP和存量贷款风险状况,合理设定客户经理贷款不良率底线和新增不良率底线,对超出不良率底线的客户经理,要采取降级、降格的方式进行处罚,以增强其严格按照贷款“三查”要求发放贷款、管理贷款和催收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县级联社应进一步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提高员工素质。要加强信贷人员培训和教育,增强客户及信贷内勤等人员的政策观念、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要积极开展客户经理竞聘活动,把那些专业基础扎实、道德修养良好、具有丰富风险识别经验、风险控制经验和能力的员工充实到信贷队伍中来,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法制及遵章守纪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行为准则观,增强员工法制观念。要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对客户经理日常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关注客户经理的“交际圈”,对其社交情况中的异常行为及时予以提醒。要实行客户经理岗位定期轮换制度,有效地避免一些客户经理因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或长期负责一个业务片而滋生腐败的现象。要建立客户经理后备机制,及时补充客户经理,切实解决目前客户经理人员偏少、素质低差、年龄偏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家传,中国农村金融:观察与思考[M],中国农业出版社.
[2]赵伟,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3]胡天禄,关于信贷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2).
[4]李守谦,农信社信贷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N],金融时报,2007-03-26.
[5]农信社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