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 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3.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4.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310,运走了多少吨? (2) 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10,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 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10,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320,第二次运走了全部120,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得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其他文献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引导。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消化落实生物学知识,掌握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本文拟就在
期刊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1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有这样一句名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具有了学习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期刊
阅读教学的重要功能是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渴望,这是语文教学积极的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众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审美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审美过程,增加审美活动,强调学生对文本、作者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欣赏。  
期刊
【摘要】从近几年的高考美文中发现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让议论文的语言出彩亮丽。  【关键词】高考美文 议论文 修辞 亮丽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是这样规定的: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文章是一条小河,修辞便是这条河上的片片白帆;文章是一棵树,修辞就是这棵树上的朵朵红花;文章是深邃的蓝天,修辞就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文章是浩瀚的大海,修辞就是大海上的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难点,学生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阅读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因而抓住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是重中之重,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把教材当“圣旨“,因而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在老师限定的框框和课文学习提示、课后练习制订思维中去接受文本,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段落  预习是培养学生
期刊
在崇尚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的教育素材。我们要培养的也不仅仅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在教材基础上的综合能力。阅读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很多能力都具有通用性。如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只体现在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是否能独立的用习惯和方法去阅读任何文字性材料。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
期刊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少数民族,除本民族的语言之外,如果再能掌握汉语,不仅可以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最新信息,引导人们参与市场竞争,而学语言的关键期是从小学抓起。  我是一名边远山区小学的普通小学语文教师,我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彝族小孩。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启蒙教育都比较迟,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没受过学前教育。经过十多年和他们的接触,我有一些语文教学方面的体会。  1.创设一个
期刊
三年级学生初入作文课堂,在学会说话写话的基础上刚开始练习写作文,存在许多问题,总的来说还是主要归于“不知道怎么写,写些什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手段。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强调用词造句的规范性、谋篇布局的合理性,这是作文教学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表现为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情境创设应有趣味性、启发性、挑战性、情境创设应有现实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误区 应对  1. 创设
期刊
作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语文界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等等。由此可看出,新课程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梳理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求教方家。  1.首倡模仿,指导学生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