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32-01
兴趣是最好老师,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新课程教材在阐述教学中的知识时,都是以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来展开的。用精美的卡通漫画,拟人化的动物插图,和谐有趣的对话等方式呈现在儿童面前,利于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充分运用好教材,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此,我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教师要善于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例如我在组织人教实验版《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时自己编了一则猪八戒贪吃的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和猪八戒吵着要吃西瓜。于是师傅拿来两块西瓜,一块重6/10千克,一块重0.6千克,让他们选。贪嘴的猪八戒想:“6/10的分母是10,10大,当然6/10千克这块西瓜重!”主意已定,他迫不及待的说:“我选6/10千克那一块!”孙悟空在一旁大笑起来:“呆子!呆子!”
比较6/10和0.6大小时候适时组织进行汇报交流,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丰富感人的故事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二、将问题情境“活动化”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知識的情趣。例如我在教学人教实验版《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等课时,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又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通过创设“摆一摆”、“分一分”、“摸一摸”等操作情境,使学生获得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鲜明表象。并为以后学生利用这些物体拼搭玩具时,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创造性想象,作好厚实的铺垫。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手脑并用,充分活动,达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将问题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生活中,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作为载体,使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熟悉的情景能使他们尽快地投入知识活动得以全面展开。例如我在教学《设计运动场》时,结合我们学校运动场的实际情况,布置以下问题作为家庭作业。1、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设计100m和200m赛跑的起跑线?3、如果要给4条跑道铺设塑胶,每平方米价格是3.4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4、要给运动场铺上20cm厚的煤渣,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的煤渣?(因为我们学校的运动场才从煤渣运动场硬化成塑胶运动场)这样教师把生活与教学沟通起来,学生做的作业相当的好,掌握的相当的牢。让学生们在劳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养成喜欢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四、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如:在教学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位置》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找位置游戏。我手上拿的硬纸片,上面写有你们要找的位置。我每人发一张,得到以后,你们开始找自己新的位置。在游戏中,有三个同学没有找到位置。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查找原因。发现:有的只知道列,不知道行;有的只知道行,不知道列;有的不知道列,不知道行。最后学生归纳总结必须说明是几行几列才能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从而真正让他们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老师,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新课程教材在阐述教学中的知识时,都是以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来展开的。用精美的卡通漫画,拟人化的动物插图,和谐有趣的对话等方式呈现在儿童面前,利于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充分运用好教材,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此,我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教师要善于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例如我在组织人教实验版《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时自己编了一则猪八戒贪吃的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和猪八戒吵着要吃西瓜。于是师傅拿来两块西瓜,一块重6/10千克,一块重0.6千克,让他们选。贪嘴的猪八戒想:“6/10的分母是10,10大,当然6/10千克这块西瓜重!”主意已定,他迫不及待的说:“我选6/10千克那一块!”孙悟空在一旁大笑起来:“呆子!呆子!”
比较6/10和0.6大小时候适时组织进行汇报交流,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丰富感人的故事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二、将问题情境“活动化”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知識的情趣。例如我在教学人教实验版《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等课时,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又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通过创设“摆一摆”、“分一分”、“摸一摸”等操作情境,使学生获得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鲜明表象。并为以后学生利用这些物体拼搭玩具时,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创造性想象,作好厚实的铺垫。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手脑并用,充分活动,达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将问题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生活中,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作为载体,使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熟悉的情景能使他们尽快地投入知识活动得以全面展开。例如我在教学《设计运动场》时,结合我们学校运动场的实际情况,布置以下问题作为家庭作业。1、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设计100m和200m赛跑的起跑线?3、如果要给4条跑道铺设塑胶,每平方米价格是3.4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4、要给运动场铺上20cm厚的煤渣,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的煤渣?(因为我们学校的运动场才从煤渣运动场硬化成塑胶运动场)这样教师把生活与教学沟通起来,学生做的作业相当的好,掌握的相当的牢。让学生们在劳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养成喜欢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四、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如:在教学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位置》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找位置游戏。我手上拿的硬纸片,上面写有你们要找的位置。我每人发一张,得到以后,你们开始找自己新的位置。在游戏中,有三个同学没有找到位置。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查找原因。发现:有的只知道列,不知道行;有的只知道行,不知道列;有的不知道列,不知道行。最后学生归纳总结必须说明是几行几列才能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从而真正让他们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