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二】原住民搬离 古城依旧是古城吗?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o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04-19 龙成鹏整理 今日民族
  今日民族:
  过去丽江古城都住着些什么人?
  杨福泉:主要是纳西族原住民,很多居民也开铺子做小本生意。丽江是茶马古道重镇,抗战时期商贸最繁荣,那时候每天有几千匹的骡马,驮着国际上支援战争的物资从印度过来。
  顾彼得在《被遗忘的王国》里详细描述了那个时期的丽江,不仅商业繁荣,教育也特别发达,从内地来了很多人才,本地一些纳西学子也出国留学深造。
  在这之后,由于国内商贸中心的变迁,丽江作为商贸中心的地位消失了,丽江总体上是比较清静的。
  我想这段历史表明,一个地方的繁荣,确实需要跟外界交流。这点,木氏土司时代也是如此。
  木氏土司非常开放,把大量内地的人才请到丽江来,让他们在丽江古城居住,所以丽江古城在1949年,有近156种姓氏,他们很多都是内地的移民。各种工匠、教师、医生,包括道士都被请来。
  丽江在文化上非常包容,也因为这样,丽江古城汇集了外来的以汉族为主的不同民族的人才。他们来到丽江后,融入了纳西族,有的变成了纳西族。
  在中国来讲,像丽江这么小的一个古城,姓氏如此复杂的很少见,1949年以后,又有南下干部等外地来丽江工作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又留在丽江。
  这和现在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商户来做生意,很少会学你这个地方的语言,融入这个地方的文化,或者想在这个地方扎根。
  可以想象,如果旅游业不行了,很多人都会走的。也许其中有一些人会长居丽江,融入当地。但我们现在也不能苛求,这也将取决于丽江的魅力是否能持久。不像明清时候的移民,整个融入到本地,与本地人通婚, 融合为本地人。
  因为有开放的传统,丽江古城就成了一个文化多元的地方。包括古城的房子,也保存很多中原民族的古风,保留了唐宋的风格——建筑学家刘敦桢说过,从丽江古城的房子能看到唐宋的建筑风格。
  分割线
  今日民族:
  顾彼得描述的丽江古城热闹非凡的集市,持续到什么时候?过去古城人以什么谋生?
  杨福泉:顾彼得的描述,跟我小时候看到的差不多。我小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到八十年代,都有各民族的人带着各种各样的产品来这里卖。 赶集每天都有,来的人很多。
  古城居民除了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很多都开小店,做小本生意。
  做生意的,有的会去相邻的鹤庆贩东西到丽江古城卖。家里开铺子的,就留一个人守着,其他人就去做各种事情。
  古城各种行业都有,建筑、理发、纺织、染布、医疗、擀面、铜器、银 器……非常典型的小镇生活。
  市民靠百业为生,加上周边农村种地种菜的农民,古镇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也产生了诸如丽江大研古城合作小食店、合作凉粉店、合作豆腐店以及从事纺 织、竹木器具制作等的组织。
  分割线
  今日民族:
  旅游发展,原来的市民搬出古城之后,他们还能继续之前的生活和工作吗?
  杨福泉:老一辈的,靠房租也能生活,继续从事以前职业的极少,很多年轻人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
  而随着旅游的发展,丽江涌入了更多的外地人,为旅游产业服务的一些新的商业、手工业、客栈、商铺等,主要由这些外来的商户从事。
  丽江传统的手工业有的衰落了,有的与其他的产业整合,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结构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古城原住民的搬迁,把古城的日常生活、民俗都带走了,现在古城里商户的生活方式,跟原来的古城完全不同了。
  分割线
  今日民族:
  古城原住民对于搬离古城是什么态度?
  杨福泉:老一辈的人对过去的生活非常眷恋。他们不想搬出去,不在乎那个房子出租得多少钱,他们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
  像我父母就是最后搬走的,他们越来越老,需要人照顾,而古城生活又的确不方便。搬出去后,我母亲好几次都悄悄回来看自己的老房子。
  像我母亲这样的为数不少。他们对古城情感很深,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觉得街坊邻居很熟悉,每天可以在一起聊天,互相串门,老人會集中在一个地方,各有各的群体,社交生活非常有趣。
  这个民俗已经失去,这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讲,是很痛苦的。我母亲肯定是怀着很大的遗憾搬走的。
  当然,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年轻人更在意古城老房子的租金多少,更喜欢过现代小区那种方便的生活。
  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不同年龄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不一样。我也会回去看我的老房子,但我的眷恋肯定比不上我母亲,她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了!
  分割线
  监制:王菁 编辑:李玉朋、赵芳
  校对:彭烨 制作:李玉朋
其他文献
越南国家民委副主任何雄一行访问云南省民委10月22日,越南国家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何雄一行6人,对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进行了访问。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副主任岩秒及相关处室、委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座谈。宾主双方就民族文化、教育、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交流。  (赵芳文)     四川省民委主任敬全林一行考察云南民族工作11月8日至12日,四川省委民族工委副书记、省民委主任敬全林等28人到云南学习考察。11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在北京当学生时,从一位在首都工作的纳西族人嘴里,头回知悉“中国远征军”这一部队番号。当时听到“远征军”这个称号,我的神经会变得兴奋,觉得这个称号非常豪爽、神气十足,从此总惦记着到时该做点追溯之事。2001年深秋,在赴三江并流地区考察的日程里,我首选了怒江边的福贡县寻访当年远征军归国取道怒江的经过。  县政府办公室和江文主任知道我的来意后,特地把我安顿在县民政福利公司客房部食宿,
期刊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陆军某部时,谈到这支部队19岁的文山籍烈士王建川(壮族)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诗,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日前,以王建川烈士英雄事迹为背景创作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铜鼓姑娘》登上首都舞台,为人们演绎了一曲用生命吟唱的壮歌。  近日,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推出的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项目——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铜鼓
期刊
编前语: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提速实施的重要之年,是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开局之年。  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三个定位”要求,奋发有为出实招,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小今将特别推出《紧扣“三个定位”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系列报道,展示云南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
期刊
2017-04-27 今日民族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云南新华书店集团与安宁市青龙街道携手打造的我省第一家乡愁書院在安宁市青龙街道正式揭牌营业。这标志着由云南出版集团提出建设的“云南百家乡愁书院”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乡愁书院融合我省本土文化,以传统建筑风格、格局、老物件再现云南本土农耕文明与文化,注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反映云南农村的家风家训,倡导传承优良家风,并融入农村饮食
期刊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路不是一天、一年、几年走出来的,而是有着90多年的理论积淀和近70年的成功实践,这条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理论中国化之路,是引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并全面阐述了这条道路,他指出,我们找到并坚持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
期刊
编前语: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提速实施的重要之年,是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开局之年。  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三个定位”要求,奋发有为出实招,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小今将特别推出《紧扣“三个定位”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系列报道,展示云南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
期刊
《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克拉克·阿裨尔著,刘海岩译  很多人不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曾先后两次派遣外交使团试图与清政府接触,但是其外交成绩都微乎其微。  不过,这两次访华,使团都带着一群能文能武的人才,使团中的文人写了不少行纪,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积累了第一手的知识和情报。  《中国旅行记》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这本书写于1818年左右,
期刊
2017-04-19 龙成鹏整理 今日民族  杨福泉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福泉是丽江和纳西族研究的著名学者,对于丽江今后旅游如何发展的问题,他从丽江的历史经验和当下的状况出发,提出了一套建设性的建议。  今日民族:最近舆论很关注丽江古城旅游,旅游部门也做出积极回应。您作为丽江人,也作为研究丽江的学者,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福泉:两起打人事件,情节都很清楚,不细说。从事件
期刊
2017-04-15 今日民族  为了推动《“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顺利实施,集中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人口较少民族整体率先脱贫,推进发展水平较高的人口较少民族整体率先奔小康,分批分步实现全面小康,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8亿元,支持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