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04-19 龙成鹏整理 今日民族
今日民族:
过去丽江古城都住着些什么人?
杨福泉:主要是纳西族原住民,很多居民也开铺子做小本生意。丽江是茶马古道重镇,抗战时期商贸最繁荣,那时候每天有几千匹的骡马,驮着国际上支援战争的物资从印度过来。
顾彼得在《被遗忘的王国》里详细描述了那个时期的丽江,不仅商业繁荣,教育也特别发达,从内地来了很多人才,本地一些纳西学子也出国留学深造。
在这之后,由于国内商贸中心的变迁,丽江作为商贸中心的地位消失了,丽江总体上是比较清静的。
我想这段历史表明,一个地方的繁荣,确实需要跟外界交流。这点,木氏土司时代也是如此。
木氏土司非常开放,把大量内地的人才请到丽江来,让他们在丽江古城居住,所以丽江古城在1949年,有近156种姓氏,他们很多都是内地的移民。各种工匠、教师、医生,包括道士都被请来。
丽江在文化上非常包容,也因为这样,丽江古城汇集了外来的以汉族为主的不同民族的人才。他们来到丽江后,融入了纳西族,有的变成了纳西族。
在中国来讲,像丽江这么小的一个古城,姓氏如此复杂的很少见,1949年以后,又有南下干部等外地来丽江工作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又留在丽江。
这和现在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商户来做生意,很少会学你这个地方的语言,融入这个地方的文化,或者想在这个地方扎根。
可以想象,如果旅游业不行了,很多人都会走的。也许其中有一些人会长居丽江,融入当地。但我们现在也不能苛求,这也将取决于丽江的魅力是否能持久。不像明清时候的移民,整个融入到本地,与本地人通婚, 融合为本地人。
因为有开放的传统,丽江古城就成了一个文化多元的地方。包括古城的房子,也保存很多中原民族的古风,保留了唐宋的风格——建筑学家刘敦桢说过,从丽江古城的房子能看到唐宋的建筑风格。
分割线
今日民族:
顾彼得描述的丽江古城热闹非凡的集市,持续到什么时候?过去古城人以什么谋生?
杨福泉:顾彼得的描述,跟我小时候看到的差不多。我小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到八十年代,都有各民族的人带着各种各样的产品来这里卖。 赶集每天都有,来的人很多。
古城居民除了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很多都开小店,做小本生意。
做生意的,有的会去相邻的鹤庆贩东西到丽江古城卖。家里开铺子的,就留一个人守着,其他人就去做各种事情。
古城各种行业都有,建筑、理发、纺织、染布、医疗、擀面、铜器、银 器……非常典型的小镇生活。
市民靠百业为生,加上周边农村种地种菜的农民,古镇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也产生了诸如丽江大研古城合作小食店、合作凉粉店、合作豆腐店以及从事纺 织、竹木器具制作等的组织。
分割线
今日民族:
旅游发展,原来的市民搬出古城之后,他们还能继续之前的生活和工作吗?
杨福泉:老一辈的,靠房租也能生活,继续从事以前职业的极少,很多年轻人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
而随着旅游的发展,丽江涌入了更多的外地人,为旅游产业服务的一些新的商业、手工业、客栈、商铺等,主要由这些外来的商户从事。
丽江传统的手工业有的衰落了,有的与其他的产业整合,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结构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古城原住民的搬迁,把古城的日常生活、民俗都带走了,现在古城里商户的生活方式,跟原来的古城完全不同了。
分割线
今日民族:
古城原住民对于搬离古城是什么态度?
杨福泉:老一辈的人对过去的生活非常眷恋。他们不想搬出去,不在乎那个房子出租得多少钱,他们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
像我父母就是最后搬走的,他们越来越老,需要人照顾,而古城生活又的确不方便。搬出去后,我母亲好几次都悄悄回来看自己的老房子。
像我母亲这样的为数不少。他们对古城情感很深,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觉得街坊邻居很熟悉,每天可以在一起聊天,互相串门,老人會集中在一个地方,各有各的群体,社交生活非常有趣。
这个民俗已经失去,这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讲,是很痛苦的。我母亲肯定是怀着很大的遗憾搬走的。
当然,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年轻人更在意古城老房子的租金多少,更喜欢过现代小区那种方便的生活。
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不同年龄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不一样。我也会回去看我的老房子,但我的眷恋肯定比不上我母亲,她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了!
分割线
监制:王菁 编辑:李玉朋、赵芳
校对:彭烨 制作:李玉朋
今日民族:
过去丽江古城都住着些什么人?
杨福泉:主要是纳西族原住民,很多居民也开铺子做小本生意。丽江是茶马古道重镇,抗战时期商贸最繁荣,那时候每天有几千匹的骡马,驮着国际上支援战争的物资从印度过来。
顾彼得在《被遗忘的王国》里详细描述了那个时期的丽江,不仅商业繁荣,教育也特别发达,从内地来了很多人才,本地一些纳西学子也出国留学深造。
在这之后,由于国内商贸中心的变迁,丽江作为商贸中心的地位消失了,丽江总体上是比较清静的。
我想这段历史表明,一个地方的繁荣,确实需要跟外界交流。这点,木氏土司时代也是如此。
木氏土司非常开放,把大量内地的人才请到丽江来,让他们在丽江古城居住,所以丽江古城在1949年,有近156种姓氏,他们很多都是内地的移民。各种工匠、教师、医生,包括道士都被请来。
丽江在文化上非常包容,也因为这样,丽江古城汇集了外来的以汉族为主的不同民族的人才。他们来到丽江后,融入了纳西族,有的变成了纳西族。
在中国来讲,像丽江这么小的一个古城,姓氏如此复杂的很少见,1949年以后,又有南下干部等外地来丽江工作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又留在丽江。
这和现在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商户来做生意,很少会学你这个地方的语言,融入这个地方的文化,或者想在这个地方扎根。
可以想象,如果旅游业不行了,很多人都会走的。也许其中有一些人会长居丽江,融入当地。但我们现在也不能苛求,这也将取决于丽江的魅力是否能持久。不像明清时候的移民,整个融入到本地,与本地人通婚, 融合为本地人。
因为有开放的传统,丽江古城就成了一个文化多元的地方。包括古城的房子,也保存很多中原民族的古风,保留了唐宋的风格——建筑学家刘敦桢说过,从丽江古城的房子能看到唐宋的建筑风格。
分割线
今日民族:
顾彼得描述的丽江古城热闹非凡的集市,持续到什么时候?过去古城人以什么谋生?
杨福泉:顾彼得的描述,跟我小时候看到的差不多。我小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到八十年代,都有各民族的人带着各种各样的产品来这里卖。 赶集每天都有,来的人很多。
古城居民除了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很多都开小店,做小本生意。
做生意的,有的会去相邻的鹤庆贩东西到丽江古城卖。家里开铺子的,就留一个人守着,其他人就去做各种事情。
古城各种行业都有,建筑、理发、纺织、染布、医疗、擀面、铜器、银 器……非常典型的小镇生活。
市民靠百业为生,加上周边农村种地种菜的农民,古镇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也产生了诸如丽江大研古城合作小食店、合作凉粉店、合作豆腐店以及从事纺 织、竹木器具制作等的组织。
分割线
今日民族:
旅游发展,原来的市民搬出古城之后,他们还能继续之前的生活和工作吗?
杨福泉:老一辈的,靠房租也能生活,继续从事以前职业的极少,很多年轻人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
而随着旅游的发展,丽江涌入了更多的外地人,为旅游产业服务的一些新的商业、手工业、客栈、商铺等,主要由这些外来的商户从事。
丽江传统的手工业有的衰落了,有的与其他的产业整合,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结构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古城原住民的搬迁,把古城的日常生活、民俗都带走了,现在古城里商户的生活方式,跟原来的古城完全不同了。
分割线
今日民族:
古城原住民对于搬离古城是什么态度?
杨福泉:老一辈的人对过去的生活非常眷恋。他们不想搬出去,不在乎那个房子出租得多少钱,他们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
像我父母就是最后搬走的,他们越来越老,需要人照顾,而古城生活又的确不方便。搬出去后,我母亲好几次都悄悄回来看自己的老房子。
像我母亲这样的为数不少。他们对古城情感很深,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觉得街坊邻居很熟悉,每天可以在一起聊天,互相串门,老人會集中在一个地方,各有各的群体,社交生活非常有趣。
这个民俗已经失去,这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讲,是很痛苦的。我母亲肯定是怀着很大的遗憾搬走的。
当然,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年轻人更在意古城老房子的租金多少,更喜欢过现代小区那种方便的生活。
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不同年龄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不一样。我也会回去看我的老房子,但我的眷恋肯定比不上我母亲,她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了!
分割线
监制:王菁 编辑:李玉朋、赵芳
校对:彭烨 制作:李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