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帝王名号及其习惯称说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e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字大论坛”第21期发言摘录
  
  召集人:林连通 主讲人:韩敬体 2009年3月22日
  
  我国历史从夏代建立(公元前2070年)开始,已经有4000多年了,1911年前,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君主或帝王专政的历史。帝王是国家的代表,其兴衰强弱无不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今天谈与帝王文化和民族语文、文化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历代帝王名号及其习惯称说问题。其中会有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大方之家多多指正。
  
  一、历代皇帝名字及其避讳
  
  (一)从单名到双名
  我国历史上帝王到底有多少?说法不一。根据《现汉》附录的《我国历代纪元表》和《辞海》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从夏代至清代,如果十六国、十国之类较小的王国政权上百个君主不计算在内的话,大概有300来个。
  从周代到唐宋,汉族人单名占绝对优势,这从帝王的名字中也可反映出来。西汉12帝仅昭帝是双名(弗陵),宣帝原为双名(病已)后来改为单名(询)。东汉13帝全是单名,三国共11帝也全是单名。两晋15帝仅最后2个是复名。南北朝双名多了一些,表示辈分的名字和专用字开始出现。如东晋安帝(德宗)、恭帝(德文),南北朝刘宋少帝(义符)、文帝(义隆)。隋唐24位皇帝,除太宗(世民)、玄宗(隆基)外都为单名。唐朝皇族单名同辈分的用同偏旁的字已成为风气。唐朝有的皇帝即位前复名,即位后改单名。宋代单名还占较大比重,但双名已多见。两宋十八个皇帝中不少人本名为复名后改为单名。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改单名炅。真宗本名德昌,仁宗原名受益,英宗本名宗实,神宗本名仲鍼,他们作为皇帝的名字改成单名。
  
  (二)明清两代皇帝的名字
  明代,开始系统地使用双名,其中包括一个辈分专用字和另一个规定偏旁的字。明太祖朱元璋不仅规定各封王的皇子(他有26子,其中24个先后封王)后二十代的辈分专用字,而且还规定儿孙名字中的第二个字要严格按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顺序指定偏旁。太子朱标一支的排辈专用字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燕王朱棣一支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燕王朱棣夺位后,其后裔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均有人称帝。帝王取名制度也影响汉族广大地区的人取名。由于宗族观念加强,叙宗谱成为风气,宗谱一般都规定好排辈用字。
  清代统治者是女真族,皇太极改为满洲,本来名字为满语。入关后,特别是康熙以后,皇族名字汉化,向明代皇族看齐,采用双名,前一个字为辈分专用字,后一个字同辈分的也要同一偏旁。康熙的皇子辈分字一律使用“胤”字,后一字为“示”补旁,如胤礽、胤祯、胤祥等等。还规定孙辈“弘”为字辈,曾孙 “永”为字辈。为避清雍正皇帝讳,他那些兄弟,辈分字“胤”改为“允”字。乾隆皇帝取“永绵奕载”四字为子孙及近支宗室的字辈。后来又规定以后确定继任皇帝的皇子、皇孙名字中,永、绵二字改用颙、旻,而其他的人仍用永、绵作字辈。道光皇帝钦定了“溥毓恒启”四字为“载”字以下的字辈。
  
  (三)皇帝名字的避讳
  皇帝跟一般人一样,出生后都有名字,有的还不止一个名字。但与一般人不同,生前其名字要避讳,一般人是不能说和写的。那么人们称当代帝王什么呢?一般可称天子、皇帝、皇上、上、今上、皇、帝、陛下、圣上、圣人之类。对皇帝的名字的忌讳,是国讳、圣讳,是避讳中最为紧要的。避讳起源有不同说法。有说夏商开始,有说西周开始,有说春秋开始的。秦代还不太严格,汉代后避讳日益盛行。元代不避讳,明代早期避讳不严格,万历以后逐渐严格。清朝顺治前尚不避讳,康熙后开始避讳,雍正、乾隆两朝,避讳最严。清代文字狱甚多,触犯讳禁成为文字狱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出现的著名的王锡侯《字贯》案,就是与避皇帝名讳有关的一桩文字狱。乾隆年间,江西举人王锡侯编排了一本字书《字贯》,“凡例”中涉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几个皇帝的名字没有采取避讳的办法处理。乾隆皇帝震怒,批示说:“深堪发指。此实大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下令判处王锡侯满门抄斩,并把《字贯》书版及王锡侯其他著作一律销毁。
  
  (四)避皇帝名讳举例
  历代避皇帝名讳事例很多,这里举例性地列举一些。
  秦、汉:秦代为避秦始皇父子楚讳改楚地称荆地;为避秦始皇名政讳夏历正月的正改读成阴平“征”。汉代为避文帝刘恒讳,恒山改为常山;恒娥改为常娥,后人又加女旁成嫦娥。为避汉景帝刘启讳,启封改名为开封。为避汉武帝刘彻讳,蒯彻改为蒯通,彻侯改称通侯。为避宣帝刘洵讳,荀卿改为孙卿。为避光武帝刘秀讳秀才改为茂才。为避明帝刘庄讳,把庄姓改为严,庄周改为严周,书名《庄子》改称《严子》。
  晋、隋、唐:西晋因避司马昭讳,把汉代的昭君改为明君。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国都建邺为建康,改邺县为临漳。隋文帝时为避其父杨忠讳官职侍中改称纳言、中书改称内史。因避隋炀帝杨广讳,改广乐县为长乐县,改广川县为长河县,改广武县为雁门县,改广陵县为江都县;还把魏张揖的训诂书《广雅》改为《博雅》。唐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王世充改为王充,李世勣改为李勣,观世音改为观音;世改为代,民改为人,民风说成人风;把原称民部改为户部。避唐高宗李治唐代史籍中治一律改作理字。
  五代、宋:五代后梁为避太祖朱温父亲朱诚讳,就把城改叫为墙。后晋时避石敬瑭讳,改敬姓拆成文、苟,不过十来年,晋亡后汉立,恢复姓敬,不料十几年后,宋朝建立,又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讳,又改姓文、苟。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改匡为正,“一匡天下”为“一正天下”。宋太祖弟兄几个,都是匡字辈,他当了皇帝,兄弟名中的匡改为光,匡义、匡美分别改为光义、光美,宋太宗赵光义当了皇帝,其弟光美又改为廷美。为避太宗赵匡义讳,改义兴为宜兴。避仁宗赵祯讳,改帧州为惠州。正月改称端月。为避zhenɡ音,把蒸饼(馒头)改为炊饼。山药本叫薯蓣,现在其学名仍为薯蓣,唐朝为避代宗李豫讳改为薯药,到宋代,为避英宗赵曙讳再改为山药。
  明、清:明朝赶走了元朝,怕元人卷土重来,把元来改为原来。清代避圣祖康熙讳,把玄改为元,玄孙改称元孙;故宫后门明朝叫玄武门,清朝为避康熙皇帝讳(玄烨)改称神武门。为避道光皇帝讳(旻宁)外城西门本叫广宁门,改称广安门。清代让一些字阙笔,如玄缺最后一点,胤缺后一笔。
  
  (五)避讳产生的影响
  由于避皇帝名讳,对汉语、汉字的流变产生一定影响。
  1.因为避讳,一些地名加以改变:恒山改为常山;启封改名为开封;建邺改为建康,富春改称富阳;义兴为宜兴。玄武门改称神武门;广宁门改称广安门。
  2.改人名。蒯彻改为蒯通,庄周改为严周,楚庄王改为楚严王。改荀卿为孙卿。王昭君改为王明君,王世充改为王充,李世勣改为李勣,观世音改为观音。郑玄改作郑元。
  3.改姓氏。庄姓改为严。敬拆成文、苟。
  4.改物名。雉改为野鸡。蒸饼(馒头)改为炊饼,武大郎卖炊饼就是蒸饼。石榴改为金樱,蜂蜜改为蜂糖。薯蓣,唐改为薯药,宋又改为山药。城改叫为墙。书名《庄子》改称《严子》。《广雅》改名为《博雅》。《春秋》改称《阳秋》。
  5.改官职名、庙号。彻侯改称通侯,侍中改称纳言、中书改称内史,民部改为户部,庙号中的世宗改称代宗。
  6.改常用词汇。正月的正改读成阴平“征”,改称端月。“邦”都改“国”。改盈为满。秀才改为茂才。恒娥改为常娥,后人又加女旁成嫦娥。改山岳为山岱,春秋改称阳春。改“世系”为“代系”,民风改说成人风,“一匡天下”为“一正天下”。玄孙改称元孙。
  7.改字。杨坚即位认为随的走之不祥,改成隋。清代为避道光皇帝讳,把宁的心改为一横一竖,清代让一些字阙笔,如玄缺最后一点,胤缺后一笔。
  
  (六)减少避讳影响的办法
  从上面举例中不难看出,避双名讳(如唐太宗)和避常用字讳(恒、庄、春)带来影响较大,为了减少避讳的负面影响和不便,汉后至宋代皇帝就刻意趋向于用单名和冷僻字。
  避讳单名就比复名影响要小一些。如宋太宗赵匡义,哥哥称帝后改光义,自己即位后改单名炅。宋代好几个皇帝双名改为单名。
  尽量用冷僻字也是为让人难犯易避。比如汉代的刘奭(元帝)、刘骜(成帝)、刘衎(平帝)、刘炟(章帝)、刘祜(安帝)、刘缵(质帝);晋代的司马炽(怀帝)、司马邺(愍帝)、司马耼(穆帝)、司马昱(简文帝);唐代的李适(德宗)、李忱(宣宗)、李漼(懿宗)、儇(僖宗)、晔(昭宗)、柷(哀帝);南宋九帝中除高宗赵构、宁宗赵扩外,单名用字都是冷僻的:赵眘(孝宗)、惇(光宗)、昀(理宗)、禥(度宗)、
  (恭帝)、昰(端宗)、昺(无庙号)。更有甚者,有的帝王名字另外生造字,如武则天的瞾,五代南汉刘龑。
  
  二、谥号、庙号和年号
  
  历代帝王的名号较多,生前有名,有的还不止一个名字。登上君主之位后大多有年号,死后大多有谥号,有庙号。
  
  1.谥号
  谥号,就是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据其生平事迹追加的称号。学界对帝王、诸侯、卿大夫等给予谥号的制度起源有不同意见,一说起源于西周中期,从孝王开始,包括以后的夷王、厉王、宣王、幽王等等才是死后所定的谥号。一说谥号始于西周初期,最初有周公谥法,文王、武王、成王等就是谥号。从新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看西周开始即实行谥法的可能性较大。秦代废除了谥法制度,汉代恢复了谥法,以后的朝代因袭这一制度。一般说来,帝王的谥号是由朝廷礼官议定而为继位的帝王所认定的,贵族、大臣的谥号则是由朝廷赐予的。谥号用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字,以认定死者生前的德行。
  对帝王的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褒扬性的,如文、武、景、昭等;二是贬责性的,如炀、厉、幽、灵等;三是同情性的,如哀、殇、愍、悼等。据《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谥号是反映了帝王生前的行为事迹、美德或恶行的,寓意着后人对他们的褒扬、贬斥或同情。汉代宣帝以后,大臣和继位皇帝对已死的前代皇帝刻意阿谀溢美,谥号完全失去了原先的反映死者生前行迹以劝善惩恶的作用,汉成帝荒淫无道,谥号却为“安民立政曰成”。明代泰昌皇帝朱常洛在位时间仅只一个月,死后却被褒扬性地谥为“贞”;清代同治和光绪两个皇帝都只是傀儡,死后却分别给予“毅”帝和“景”帝的褒扬性谥号。
  由于秦代以前君主称王,秦代以后称皇帝,所以周代的君主和汉代以后的帝王谥号后面所加的名号有所不同。周代谥号后所加的是“王”,比如幽王、平王、烈王等,汉代以后谥号后所加的是“帝”,如文帝、武帝、章帝、明帝等。周代诸王的谥号绝大多数为一个字(三十七个王中只有三个为两个字),汉代至隋代也多为一两个字。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所以高帝以后的皇帝除光武帝刘秀外在谥号中心字前都加上一个“孝”字,汉惠帝称孝惠皇帝,汉文帝称孝文皇帝,汉景帝称孝景皇帝等等。其后,历代皇帝谥号中多有一个“孝”字。唐代以后,谥号不断加长.,有的皇帝甚至被不止一次地加字,使得其谥号越来越长。比如唐太宗的谥号是文皇帝,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给他改上尊号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二月又给他改上尊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不过谥号再长,一般说,关键还在于靠后面的一个中心字。
  
  2.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别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对于庙号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庙号是从汉代才开始使用的。但是也有人认为,殷商时期的帝王最早使用了庙号,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周、秦却不再使用,到了汉代也恢复了使用庙号。庙号一般由继位皇帝议立。汉惠帝尊汉高帝庙为“太祖”庙,汉景帝尊文帝庙为“太宗”庙,汉宣帝尊武帝庙为“世宗”庙。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继承了立庙号的制度。各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祖”,其庙号为太祖、高祖、世祖。继位的帝王一般称“宗”,其庙号为太宗、高宗、世宗等。一般说只有第一个皇帝的庙号称祖,后面的继位皇帝庙号称宗,但也有一些朝代略有变化,除了第一个皇帝称祖外,后面的皇帝也还有个别称祖的,如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庙号为成祖,清朝顺治皇帝的庙号为世祖,康熙皇帝的庙号为圣祖。庙号最初遵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较为严格,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汉朝追加庙号极为慎重,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西汉有十二个皇帝,只有半数的皇帝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文帝刘恒为太宗、武帝刘彻为世宗、宣帝刘询为中宗;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世祖、明帝刘庄为显宗、章帝刘炟为肃宗。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原有的庙号后来被取消。
  但同谥号一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对死去的皇帝阿谀溢美,庙号开始泛滥。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诸小国,其帝王庙号很多。唐朝以后,除了亡国之君和几个短命帝王,大都有庙号,差不多变成无帝不“宗”了,比如明朝的泰昌皇帝在位不过一个月,也立庙号为光宗,清朝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庙号分别为穆宗和德宗。
  一位皇帝的较全的称号,由庙号和谥号两部分组成,庙号在前,谥号在后,如汉文帝的全号为太宗孝文皇帝,明代万历皇帝为神宗显皇帝,清代康熙皇帝为圣祖仁皇帝。
  
  3.年号
  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以前,一般用干支纪年。汉武帝才有了真正纪年的年号,确切地说,汉武帝从第五个年号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才开始用年号纪年,他前面的四个年号都是后来追加的。后来的新帝王即位,一般都要更改年号,称作改元。从汉代至元代,不少皇帝即位后不止一次改元,也就是说一些皇帝会有不止一个年号,比如,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用过十一个年号,唐高宗李治用了十四个年号,武则天用了十七个年号。也有新皇帝即位仍然袭用前一个皇帝的年号的。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但也有用三个字、四个字的。三个字的,如新朝王莽的始建国、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中大通和中大同。四个字的,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平真君,北宋宋太宗赵光义的太平兴国,宋真宗赵恒的大中祥符等。西夏国王的年号甚至还有用六个字的,如景宗元昊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秉常的天赐礼盛国庆。
  年号之命名或改变,有的是盼望统治长久、国泰民安的,有的是庆贺国家出现了所谓的祥瑞景物或什么吉祥征兆的,有的是要化解出现的灾变或凶兆的。由于出发点的雷同,帝王们所用的年号就难免会雷同。据统计,我国古代帝王用过的六七百个年号中,建平、建武、永兴、中兴等年号都先后有六个到八个皇帝使用过,而用过建兴这个年号的,就有多达十一个皇帝。
  明清两代,情况有所不同,除了明英宗朱祁镇、清太宗皇太极外,一个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因而就可以用其年号称呼皇帝了。比如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就称为嘉靖皇帝;清仁宗爱新觉罗顒琰年号嘉庆,就称之为嘉庆皇帝。
  4.明清两代皇帝称号的特殊情况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可以称作洪武皇帝,民间就有称之为朱洪武的。其谥号为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中心字是“高”字。庙号太祖。全号为太祖高皇帝。由于明代以前,从唐代至元代一般的习惯都是称皇帝的庙号,明代第一个皇帝的名号会仍继承前几代的习惯上称其庙号,所以,称朱元璋为明太祖的情况还比较多。但后面的皇帝除明英宗外习惯上都是以年号相称。清代初称后金,建国于1616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国君主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年号天命,庙号太祖。由于在位时是后金大汗,也没有称作皇帝,所以习惯上多称其名努尔哈赤,以庙号太祖相称者较少,以年号天命相称者更少。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改元为正统,正统十四年在土木之变中被瓦拉军队俘虏,其弟朱祁钰继位改元为景泰,是为景泰皇帝。第二年明英宗被释放回北京当上了太上皇,在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为帝,改年号为天顺。由于他前后用过两个年号,难以只用哪一个年号称呼他,所以习惯上以其庙号英宗相称呼。清太宗皇太极,先是继努尔哈赤为后金大汗,改元天聪,后在天聪十年他又把国号后金改为为清,称皇帝,并把年号改为崇德。因他也是前后用过两个年号,难以用哪一个年号相称,因此习惯上多称其名皇太极。
  
  三、习惯称说演变及其原因
  
  据常见的历史年表统计,从夏代至清代,历代帝王共有三百多个。社会上对他们名号习惯性的或者较为常用的称说,夏代君主生前称后,死后称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周王生前称天子,死后称谥号。秦始皇帝废除死后称谥号制度,生前以世代称几世皇帝。
  我们现在习惯上夏代、商代一般称名,周代一般称谥号,汉代至隋代一般也称谥号,唐代至元代一
  般称庙号,明代和清代一般称年号。这种演变情况可以用下表示意:
  


  从前面的介绍不难看出,对历代皇帝名号的习惯称呼所以情况不同是有原因的。称呼某个皇帝的
  名号,而且能形成习惯,一般要有四个因素:一要简练,二要明确,三要有普遍性,四要有系统性。谥号从周代至清代,最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几乎每个皇帝都有谥号,开始阶段谥号一两个字,便于称说。所以,隋代前用谥号。但是唐代以后谥号越来越长,不够简练,不便称说,所以自唐代开始就改用庙号称呼皇帝了。庙号尽管出现得早,也较为简练,但是开始的几个朝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普遍性和系统性差,所以只是唐代以后才成为对皇帝的习惯称呼。谥号、庙号都是皇帝死后才有的称呼,与生前称呼不同,而年号是皇帝生前就有的称呼,所以用年号称说更有方便之处。但是,年号是从汉武帝才开始有的,他前面的皇帝还没有年号,所以难以用来作为西汉皇帝的习惯称呼。东汉后至元代,每个皇帝基本上都有年号,有普遍性、系统性,但是一个皇帝有的却用好多个年号,而同一个年号又会被前后不同的几个皇帝使用,这样就缺乏明确性。加之,有的年号字数较多,不够简练,所以也难以用来称呼某个皇帝。只是到了明、清两代,基本上变为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又都是两个字,既明确,又简练,而且在皇帝生前一直用它来纪年的,所以习惯上就改为用年号称呼皇帝了。
  
  四、了解历代皇帝名号的现实意义
  
  研究皇帝名号称呼流变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汉族姓名文化的流变情况。比如单名、双名问题,字辈问题等等。封建时代避讳严格,不止是皇族,一般有一定地位的人家也要如此。避讳对语言文字发展变化、典籍记录,甚至社会风习都有一定影响。帝王尊号也是传统文化史中的一部分。研究这些问题,对研究语言文字、传统典籍、宗法制度、社会风习、历史传承等等都会有一定作用,对进行文化艺术活动,如历史题材的戏曲、影视剧创作、演出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谥号、庙号是皇帝死后才有的。我们现在的历史剧,违反这种常识的很是不少,有必要普及这种文化常识。在一些反映历史题材的戏曲或电视剧中,竟有臣下在皇帝生前甚至当着皇帝的面,直呼皇帝的谥号或庙号的现象。比如,有一部反映隋末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竟在隋炀帝杨广还在世的时候多次通过不同人的口称他为“炀帝”。电视剧《大汉天子》中汉景帝生前写的遗诏的落款竟然有“景帝绝笔”字样。电视剧《大唐游侠传》里两个要刺杀唐玄宗的人一口一个“玄宗”地谈论。电视剧《杨家将》中也对当时还在位的宋朝皇帝赵光义叫“太宗”。电视剧《文成公主》有一个镜头,皇后宣读唐太宗在贞观十五年下达诏书将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时,竟然两次直呼皇帝为“唐太宗”。电视剧《大明奇才》,也是在朱元璋还在位之时,主考官竟说出“太祖皇帝登基以来”的话。电视剧《孝庄皇后》也是在生前就乱叫“孝庄”的。这些都是缺乏历史文化常识的表现。有人会问,司马迁《史记》写于汉武帝时代,他也死于汉武帝还在世的时候,《史记》中的《孝武本纪》怎么使用了汉武帝的谥号呢?其实,《史记》全书有少数内容不是司马迁写的,是他死半个世纪以后褚少孙补写的,其中包括汉武帝天汉以后的史实,当然也包括汉武帝的谥号。《史记》最后一卷《太史公自序》中所列的全书收录的篇名,《孝武本纪》作《今上本纪》正说明了司马迁写成这本书的时候刘彻还健在,他称皇帝为“今上”,当然不存在那时的史书称刘彻的谥号问题。当然,文艺作品为了叙述的方便,或者其他原因,人们以第三人称身份如何称呼皇帝
  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能过于拘泥,主要是为受众接受的便利考虑。
  (通讯地址: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作者为研究员)
  
  (语言文字大论坛网址:http://www.writingforum.cn)
其他文献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法,本文介绍了糖尿病病因及运动治疗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运动治疗的具体方法。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病情,找到适合自己的、规范的
据《红岩春秋》介绍,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党员扮成假夫妻、假父子、领导人扮成下属的下属,以及化装商人、劣绅、伪军官的故事不可计数,但一名中央政治局委员
许沈华,1947年5月生,浙江省临海市人,1976年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现任浙江省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兼任中国免疫缺陷动物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细胞生
国际疾病分类和肿瘤学分类编码是肿瘤登记、肿瘤医院病案管理和肿瘤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疾病分类系统,也是肿瘤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中的难点。为了更好地推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ICD-O
讲政治顾大局两手抓两手硬———记金堆城钼业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霍宝珊霍宝珊同志生于1945年,中共党员,1970年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毕业分配到金堆城钼业公司工作至今。历任钼业公司露
赚钱很难吗?这家“难寻商店”6万元起家,2台电脑,6个人,专门销售市场上买不到的东西,不几年就让商店规模翻了好几倍!这家“难寻物品商店”在北京的东四十二条街,商店总经理
我首先开始了这次谈话:“也许你是今天还活着的唯一见到列宁的人?”“看来是这样。”任栋梁同意我的说法,在他那佛像一样呆板的脸上,泛起一丝微笑,又接着说:“看来,不仅在中
西部开发”是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名词。开发西部是党中央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面向新世纪,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为实现第三部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战略决策
职工权益高于一切———记工人律师刘秀珍本刊记者天文年过花甲的刘秀珍,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1936年,她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当过兵,做过教员、机关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1979年,她调
目的研究DcR3反义mRNA在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VAXⅠ-as-DcR3反义表达载体,转染肝癌细胞,Western blot法观察DcR3蛋白合成有无降低,流式细胞术、TUNEL等方法观察凋亡变化。结果Western blot证实反义重组体可有效阻滞DcR3表达,同时转染了pVAXⅠ-as-DcR3的肝癌细胞凋亡较对照组增多。结论DcR3反义RNA可使肝癌细胞凋亡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