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语文教师要探究如何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挖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素材,助力达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成了2019年贺岁片的黑马。这部被称为“开创了中国的科幻元年”的影片也成为了学生津津乐道的谈资。如何利用学生对电影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呢?在此,将以“走进《流浪地球》,贴近语文学习”为例,探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借助话题,调整阅读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并不能大量涉猎除课本以外的其他类书籍。鲁迅曾说:“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期伊始,笔者便借着学生对电影《流浪地球》的浓厚兴趣,及时将四年级的阅读主题调整为“走进《流浪地球》,开启科幻阅读之路”,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科幻小说的群文阅读。
笔者重新整理了推荐书目,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推荐同一位作家的同类作品,如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流浪地球》《三体》等;二是推荐一位外国作家的同类作品,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等;三是推荐经典的同类作品,如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阿西莫夫的《基地》、哈伯特的《沙丘》等。
通过群文阅读观察发现,很多学生为了看懂星际科幻小说,主动阅读了天文学类书籍;为了弄清小说故事的始末,开始阅读长篇幅的书,并学会了做简单的导图和笔记;针对一系列问题,如“当外星文明入侵时,人类该何去何从”“同样是面临地球毁灭危机的科幻大片,我们是学习《2012》中的美国人选择建造诺亚方舟,还是像《流浪地球》中的中国人一样带着地球去流浪?”“科幻小说是怎样推动人类科技发展的”等,积极展开了读书讨论与交流。苏格拉底曾指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生阅读的火种,即可借助这样的方法点燃。
二、借助台词,学习语文常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观看影视时可能会产生疑问,但由于这些疑问通常没有得到及时的专业解答,最终可能不了了之。所以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为学生答疑解惑搭建平台,促进学生共同学习。例如,学生在讨论电影情节时说道:“电影中有些称呼特别奇怪。少年刘启,他爷爷叫他‘刘启’,他妹妹叫他‘刘户口’?还有称李一一为‘李长条’。”在捕捉到这个生成问题后,教师便让学生们组成学习共同体,引导他们查阅、了解名字的典故,最终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例如,一个小组经过学习了解了姓名的定义和古今的区别,以及取名字的方法等内容,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拆名成字”的解释,即把刘启的“启”字拆开,就变成“户口”。如“金庸”是作家本名查良镛中“镛”字的拆分;“老舍”的本名是舒庆春,是拆了“舒”字取了其中的“舍”字;“曹禺”本名万家宝,笔名来自繁体“万”字的拆分等。“李长条”用的是联想中识雅趣的方法。因为“李一一”有两个“一”连在一起,看上去是一个长条,所以被取了“李长条”的外号。又如关羽,字云长,即由飞鸟的羽毛联想到浮云。
还有的小组提出:户口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人拥有合法权益的一种标志,而影片发生在太阳即将毁灭时,人类必须倾尽所有迁往地下,“户口”或许是对人们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纪念。还有小组提出:户口有得来不易的意思,刘启和他外公是由于刘培强前往外星执行任务,放弃了重病母亲的治疗,才获得了免摇号进入地下城的资格。户口是家庭和资格的象征,这样的称呼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在讨论之后,学生向教师征求意见,但教师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建议学生给作者刘慈欣写一封信,看能否得到作者的回答。学生急需解答的情绪被转换成了写作的热情,于是将自己对作者的仰慕和自己的疑问全部倾注到书信中,最后由教师将书信寄出。能否收到回信还未可知,但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却非常丰厚。
三、借助结构,习得写作技巧
《流浪地球》是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其中也渗透了许多写作方法。诸如,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地球被许多集中在一侧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推着逃离太阳系的镜头。这种前后照应的方法,叙述了故事源起于“流浪地球计划”,结束于“地球撞木星”危机的化解,且“计划”还在继续,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猜测。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电影的各阶段情節拟出小标题,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根据对观影内容的回忆,运用“字数相等,内容相对,承上启下”的方法,拟出了以下标题:太阳即将毁灭,“流浪地球”开始;逃出地下城,一家锒铛入狱;重启发动机组,救援英雄殒命;误入木星引力,地球危在旦夕;少年放手一搏,点燃木星失败;我们选择希望,继续“流浪地球”等。学生的概括中既赞美了“大丈夫许国不必相送”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难舍难分”的血脉亲情;既表达出故事的层次分明,又突出了情节的跌宕起伏。在概括情节之后,学生还体会到,长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不同于以往熟悉的《三只小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三段式故事叙事的一波三折,而是在一个个波折之后设置一次次悬念、失败和转机,不断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潜力令教师感到惊讶,同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概括与原著小说的目录进行了对比:第一章“刹车时代”,第二章“逃逸时代”,第三章“流浪时代”。于是学生们又发现,“刹车”“逃逸”“流浪”这三个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词语,实则暗潮汹涌,也明白了自己和作家的差距——大道至简。总之,在观影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在不断阅读、概括、习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于《流浪地球》的综合性学习还在继续,师生将继续挖掘这项“计划”背后的宝藏,从中发现语文学习的秘笈,并将其开发成一个个语文学习的小专题,不断阅读、发现、赏析、探究。总之,教师要打破固有语文教材的思维定势,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将一个个来源于生活的作品,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成了2019年贺岁片的黑马。这部被称为“开创了中国的科幻元年”的影片也成为了学生津津乐道的谈资。如何利用学生对电影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呢?在此,将以“走进《流浪地球》,贴近语文学习”为例,探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借助话题,调整阅读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并不能大量涉猎除课本以外的其他类书籍。鲁迅曾说:“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期伊始,笔者便借着学生对电影《流浪地球》的浓厚兴趣,及时将四年级的阅读主题调整为“走进《流浪地球》,开启科幻阅读之路”,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科幻小说的群文阅读。
笔者重新整理了推荐书目,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推荐同一位作家的同类作品,如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流浪地球》《三体》等;二是推荐一位外国作家的同类作品,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等;三是推荐经典的同类作品,如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阿西莫夫的《基地》、哈伯特的《沙丘》等。
通过群文阅读观察发现,很多学生为了看懂星际科幻小说,主动阅读了天文学类书籍;为了弄清小说故事的始末,开始阅读长篇幅的书,并学会了做简单的导图和笔记;针对一系列问题,如“当外星文明入侵时,人类该何去何从”“同样是面临地球毁灭危机的科幻大片,我们是学习《2012》中的美国人选择建造诺亚方舟,还是像《流浪地球》中的中国人一样带着地球去流浪?”“科幻小说是怎样推动人类科技发展的”等,积极展开了读书讨论与交流。苏格拉底曾指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生阅读的火种,即可借助这样的方法点燃。
二、借助台词,学习语文常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观看影视时可能会产生疑问,但由于这些疑问通常没有得到及时的专业解答,最终可能不了了之。所以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为学生答疑解惑搭建平台,促进学生共同学习。例如,学生在讨论电影情节时说道:“电影中有些称呼特别奇怪。少年刘启,他爷爷叫他‘刘启’,他妹妹叫他‘刘户口’?还有称李一一为‘李长条’。”在捕捉到这个生成问题后,教师便让学生们组成学习共同体,引导他们查阅、了解名字的典故,最终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例如,一个小组经过学习了解了姓名的定义和古今的区别,以及取名字的方法等内容,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拆名成字”的解释,即把刘启的“启”字拆开,就变成“户口”。如“金庸”是作家本名查良镛中“镛”字的拆分;“老舍”的本名是舒庆春,是拆了“舒”字取了其中的“舍”字;“曹禺”本名万家宝,笔名来自繁体“万”字的拆分等。“李长条”用的是联想中识雅趣的方法。因为“李一一”有两个“一”连在一起,看上去是一个长条,所以被取了“李长条”的外号。又如关羽,字云长,即由飞鸟的羽毛联想到浮云。
还有的小组提出:户口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人拥有合法权益的一种标志,而影片发生在太阳即将毁灭时,人类必须倾尽所有迁往地下,“户口”或许是对人们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纪念。还有小组提出:户口有得来不易的意思,刘启和他外公是由于刘培强前往外星执行任务,放弃了重病母亲的治疗,才获得了免摇号进入地下城的资格。户口是家庭和资格的象征,这样的称呼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在讨论之后,学生向教师征求意见,但教师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建议学生给作者刘慈欣写一封信,看能否得到作者的回答。学生急需解答的情绪被转换成了写作的热情,于是将自己对作者的仰慕和自己的疑问全部倾注到书信中,最后由教师将书信寄出。能否收到回信还未可知,但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却非常丰厚。
三、借助结构,习得写作技巧
《流浪地球》是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其中也渗透了许多写作方法。诸如,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地球被许多集中在一侧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推着逃离太阳系的镜头。这种前后照应的方法,叙述了故事源起于“流浪地球计划”,结束于“地球撞木星”危机的化解,且“计划”还在继续,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猜测。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电影的各阶段情節拟出小标题,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根据对观影内容的回忆,运用“字数相等,内容相对,承上启下”的方法,拟出了以下标题:太阳即将毁灭,“流浪地球”开始;逃出地下城,一家锒铛入狱;重启发动机组,救援英雄殒命;误入木星引力,地球危在旦夕;少年放手一搏,点燃木星失败;我们选择希望,继续“流浪地球”等。学生的概括中既赞美了“大丈夫许国不必相送”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难舍难分”的血脉亲情;既表达出故事的层次分明,又突出了情节的跌宕起伏。在概括情节之后,学生还体会到,长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不同于以往熟悉的《三只小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三段式故事叙事的一波三折,而是在一个个波折之后设置一次次悬念、失败和转机,不断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潜力令教师感到惊讶,同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概括与原著小说的目录进行了对比:第一章“刹车时代”,第二章“逃逸时代”,第三章“流浪时代”。于是学生们又发现,“刹车”“逃逸”“流浪”这三个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词语,实则暗潮汹涌,也明白了自己和作家的差距——大道至简。总之,在观影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在不断阅读、概括、习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于《流浪地球》的综合性学习还在继续,师生将继续挖掘这项“计划”背后的宝藏,从中发现语文学习的秘笈,并将其开发成一个个语文学习的小专题,不断阅读、发现、赏析、探究。总之,教师要打破固有语文教材的思维定势,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将一个个来源于生活的作品,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