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机遇、挑战及路径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uter2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颠覆了传统面对面说教式的高校德育形式,取而代之以自主、开放、多元为特征的新形式,为高校德育环境的创新带来机遇。新媒体在为高校德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主体祛魅和价值混乱。因此,深入剖析新媒体为高校德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我国社会现实对其进行引导和调适,构建高校德育新环境则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新媒体;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001-04
  Abstract: The new media has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moral education, and replaced it with the new form of autonomy, openness and pluralism, which brings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While the new media brings convenience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it also causes disenchantment and confusion of valu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analy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media to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to guide and adjust the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new media; opportunity; challenge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1],特别对大学生来说,新媒体已不仅仅是一种交往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据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2]。在此背景下,新媒体颠覆了传统面对面说教式的高校德育形式,取而代之以自主、开放、多元为特征的德育形式,并克服传统高校德育因时空因素而带来的障碍,具有更加快捷、便利和自由的特点。但是,新媒体对高校德育而言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德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主体祛魅和价值混乱。因此,深入剖析新媒体为高校德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我国社会现实对其进行引导和调适,构建高校德育新环境则显得尤为必要。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机遇
  与传统媒体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不同,新媒体表现为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3],是传统媒介在网络空间的拓展和延伸,具有“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层级消解、传播手段多样、传播内容分众、传播时效增强”等特点[4]。从积极方面看,新媒体为高校德育环境的创新创造了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形式上来看,新媒体拓宽了教育渠道,有助于高校德育载体多样化
  高校德育载体是指承载并传播道德教育内容,为高校等教育主体所利用,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活动形式。传统高校德育大多采用单向、面对面的灌输模式,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相关道德教育活动等等形式,这种教学或活动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不能引起学生的教育共鸣,收效甚微。新媒体浪潮的强势介入为高校德育环境提供了新的承载形式。首先,各高校能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积极开发道德教育平台,发布德育精品课程,宣传学校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和行为准则,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从教室搬向网络,从学校教育走向社会培育;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者也能紧抓新媒体即时性、裂变性的特点,打破传统道德教育途径单一的局限,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博客、个人网页等媒介,开展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和交流,从而实现道德教育载体多样化;再次,新媒体在学生中的广泛应用,也对学生个人内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从效果上来看,新媒体突破了德育传播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在新媒体广泛普及之前,高校德育受大学“围墙”的限制,基本上是自成系统,与外界缺少深入的沟通和联系。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高校围墙的传统功能,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5],加强了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大学生即使身处校园,也能和不同家庭、地区和国家的人们进行沟通和联系。德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优势,建立德育工作平台,共享德育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另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即时性和裂变性的特点,它可以瞬间将信息输送给相关受教客体,并实现信息的几何级复制,通过点点、点面、面面信息传送,实现德育传播的普及化。高校德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扩大,实现高校德育的时效性,从而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三)从主体上来看,新媒体打破了传播层级的控制,有助于主体意识的形成
  传统高校德育信息通常是自上而下进行层级传播,表现为主流价值观——意见领袖——受教群体的层级模式,意见领袖“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6],他们充分领会和学习各项知识和技能,并加以自我加工和吸收,在此基础上对受教群体进行宣传和普及。中肯地看,这种层级传播方式能确保主流价值观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但由于在传播过程中附加了意见领袖的个人意志,容易形成意见權威。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使得德育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从而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层次控制,削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1.平等意识。新媒体为高校德育提供虚拟且广阔的教育空间,大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平等的机会和人格;2.自主意识。新媒体削弱了高校德育意见领袖的权威,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德育形式和内容;3.责任意识。新媒体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手段时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接受和宣传主流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传播者。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挑战
  尽管新媒体为高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对“技术旨趣”的过分追寻带来的是技术理性的普及,忽视了德育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价值旨趣”也变成空洞的自我咏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带来的机遇,而忽视其对高校德育构成的挑战。
  (一)从形式上来看,传统德育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德育采用教师说讲、学生听课的单向灌输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施教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者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其个体价值和自我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和发挥,具有地位不對等、交流不通畅、效果不理想等弊端,容易造成“师说”和“生听”两张皮的局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主体逐渐认识到要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改善教育模式,将课件PPT化,把德育课程搬上网络,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施教环境,但并没有改变“灌输式”的强制说教模式,学生所接受的内容依然空洞乏味,不能从内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互动和共鸣。新媒体兴起后,德育内容成为共享的网络资源,德育施教者和受教者具有平等获取资源的权利,为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便利,受教者也具有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如果继续采用传统德育模式,必然导致受教者的不满和反弹,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施教效果。因此,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改变德育模式,保证高校德育内容得以有效地贯彻和落实。
  (二)从内容上来看,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长期以来,主流价值观在高校中传播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政实践活动开展,这些课程和活动承载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新媒体时代,信息资讯以碎片化的方式充斥着网络,不同地域和意识形态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意阅读和传播片段化的信息,公众特别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社会环境中,缺少判断事件真伪的能力和条件,往往会断章取义,对虚假信息随意阅读、转发和评论,从而造成以讹传讹的后果。更有甚者,西方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价值观也通过新媒体手段大肆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很大程度上冲力和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虚假、色情、暴力、反动等信息的蛊惑,造成主体祛魅和价值混乱。
  (三)从效果上来看,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自新媒体广泛发展和应用以来,“互联网凭借强大的信息、服务、娱乐、沟通功能及信息即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7],这为大学生的知识充实、能力提升、道德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意志和判断力有限,往往沉溺于虚拟网络资讯、娱乐、游戏、色情、暴力等内容而不能自拔,出现逃避现实社会、漠视法律和道德、拒绝承担责任等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媒介依赖症”和“网络成瘾障碍综合征”等心理疾病,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模糊和人格异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片段化、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得大学生仅仅停留于直观的印象,不能对阅读对象做出基本的判断,从而造成大学生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下降。
  (四)从主体上来看,高校德育施教主体权威受到弱化
  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不仅改变了高校德育的工作方式和环境,同时也对德育主体地位产生重大影响。在新媒体普及之前,高校德育施教主体具有充分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他们把主流价值观、政策法规、道德规范通过课堂教学或其他活动形式传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良好意志,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整个施教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自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以来,高校德育主客体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施教者的单向灌输,而是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寻求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对施教者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弱。施教者作为知识权威和道德榜样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而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在网络交往中,学生更加追寻教育过程的互动和地位上的平等,具有自我选择的需求和期待。这些都对高校德育施教的主体权威构成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的路径
  新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本身并无善恶意义,它为高校德育既带来了机遇又构成了挑战。新媒体作为技术理性的成果是“人为的”,但高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却是“为人的”,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建立开放、平等的德育模式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高度发展的社会,新媒体环境下的交往也呈现出去中心化和信息共享的趋势。高校德育工作也应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发展,根据新媒体的特点,不断地更新优化德育理念。首先是要建立平等的教育理念。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隐匿性的特点,在网络空间中没有层级控制,“大学生在其中能够切身感受到平等机制的存在,这种平等观主要包括两方面:机会平等和人格平等”[8],大学生的这种心理期待也会投射到高校德育过程中,德育施教者应更新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平等和谐;其次,要建立互动的教育理念。网络信息具有裂变性的特点,信息交流是通过网状的散射形成互动交流,高校德育主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相互的,德育施教者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要求,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要建立多元的工作理念。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大学生能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资讯,既有正面积极向上的思想,又有消极负面落后的言论,施教者应具有多元开放的视野,正视负面信息对德育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阐释多元意识形态的区别,展现主体价值观的优越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整合高校德育工作方式,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德育渠道   德育工作者应主动积极利用和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多样、快捷、便利等优势,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德育渠道,把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互联网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网上道德教育成为课堂德育的延伸和扩展。首先,德育工作者应顺应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的高校德育方式进行改良。在德育课堂教学或活动中,采用超文本的德育电子教材和道具,将文字、图像、声音等要素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感受到立体画面,从而将枯燥乏力的理论课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其次,积极开发网络德育平台。建立道德教育網站、开发道德教育网上精品课程是开发网络德育平台的有效途径,这些形式可以有效地增加德育知识量,提高德育趣味性和生动性,促进德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载体保证德育全方位实现。现如今,微信、微博、QQ、论坛、博客等网络载体形式都可以作为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工作者通过不同形式的网络载体即时解答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道德难题,并建“群”对社会热点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
  (三)提高高校德育群体素养,形成健康、和谐的德育内在机制
  新媒体形势下,德育群体不仅要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过硬的媒体素养。所谓媒体素养是指“一种认识媒介产品并能正确地运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9]。从高校德育主客体构成来看,提高高校德育群体素养应从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两方面来着手。一方面,应强化高校德育工作者媒介素养:1.要提高德育者的理论素养。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获取资讯的途径和方式更加多样化,这就对施教者的权威性构成威胁,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施教者更要时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素养,保证教育过程的有效实施;2.要提高德育者的技术素养。施教者要学习相关网络技术知识,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会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3.要提高德育者的判断应对能力。新媒体环境下,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呈现裂变式的传播,德育者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保持对这些社会热点的敏感度,并能即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应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1.提高认识。大学生应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遵从《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基本精神,恪守网络交往的“底线伦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并积极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判断能力;2.培育情感。丰富的网络生活容易导致大学生沉溺其中而失去对伦理实体的体认意识,从而造成人情冷漠、民族国家意识淡薄等后果。网络交往只不过是社会生活的折射,要加强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伦理教育,培育其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3.增强意志。青少年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要有强大的意志抵抗力,不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在网络世界中做正能量的传播者,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建立高校德育监管机制,打造全方位互动交流平台
  这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着手:1.从社会角度来看,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使新媒体信息传播遵章守法。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1],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有序的新媒体环境;2.从学校角度看,要优化学校内部监管机制,一是要组建以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为牵头单位的德育方向把控队伍,确保德育活动形式符合主流价值观,二是要发挥信息办、网络中心等部门的网络安全监督作用,确保网络运营安全,及时处理反动违法信息,保证网络环境安全,三是要强化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将社团班级活动和网络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他们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从家庭角度来看,家长要加强与学校老师、辅导员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监督学生健康、文明利用网络,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保证高校德育的健康、有序开展,就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德育教育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2017-1-22.
  [3]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4]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1).
  [5]鲁凤.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解析与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6]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92.
  [7]牛庆燕.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障碍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4(12).
  [8]郝立杰.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理论分析及其伦理调适[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
  [9]王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23.
其他文献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与进程的不断完善,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能源水利方面的需求也逐渐的增加。为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建筑工程中造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中造价审计与计算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行业
院内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王明臬,陈雪林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有时亦称院内肺炎(nosocomialpneumonia)是住院期间发生的一种常见而严重的院内感染。在ICU中院内肺炎的发生率2.2~11....
对202例由于独生儿病残准生的第二孩进行了健康调查,并同步随机抽查了198例小儿作对照研究。结果患先天缺陷及智力低下分别为12例(5.94%)和2例(1.01%),X2=5.811,p<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了前者对人口素质的影响,值
德国民间科学基金会是语言教育政策的重要践行者,在国家对外文化政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先行者地位。文章主要论述德国著名企业型民间基金会-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及其重点语
当前,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地方为了搞活企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办法。这就相应地提出了银行贷款在企业产权制
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学习现状,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提出创建校园整体英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校园设施,弥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足,把课堂英语教学和课外英语实践相结合,提升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起,人们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经济建设也成为了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关系着三农改革,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
经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附8例分析)汪期明,孙亦婷,于俊艳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腹腔镜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近年来,我院在腹腔镜诊断的基础上,经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输卵管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观察康尔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结果表明:该药对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静息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90.62%(29/32)及59.38%(19/31);而对照组则为53.13%(17/32)及15.63%(5/32),组间对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