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信息与心灵的互动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z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灵教育既是一种目的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心灵教育将能有效提升教育的效果。心灵的产生与发展是生命个体与社会信息互动的结果。本文在分析社会信息与心灵的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心灵的萌芽、产生与发展过程,提出了心灵的预演功能、三种发展形式(深化、强化、重构)以及心灵的三种特性(深刻性、坚定性与可塑性)。
  关键词:信息心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b)-0109-02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我们其他方面的教育都应该是基于心灵的、为了心灵的教育。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师生时讲到:“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1]“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1]因此,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理性的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是师生双方心灵交流、影响、欣赏、再造的精神创造过程。
  “在柏拉图看来,‘心灵是道德的本源,心灵的败坏也正表明道德的堕落’,而要纠正时弊,‘就要靠教育,特别是以道德品行为本位的心灵教育。’”[2]
  注重心灵的教育“既是一种目的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心灵教育将成为提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3]
  心灵是生命个体与社会信息互动的结果,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与日渐成熟,关注社会信息对心灵的影响、探索心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就心灵的产生、发展及其发展的形式与特性作一论述。
  
  1 心灵的含义
  米德认为,心灵是个体的心理或意识的冲动,自我的特性是个体成为自身的对象,自我是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将自我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此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生物个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即自我。”[4]
  本文认为,心灵首先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它还是这样一种心理图式即心灵是具有世界观意义的,是心理或意识活动的高度统一,具有统摄、指导整个心理或意识活动的能力,并且体现着道德、人文层面的意义。
  
  2 心靈的产生与发展
  米德(George H.Mead 1863年至1931年)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思想家,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论述了生物个体心灵的产生和发展。米德认为,作为心理意识的心灵和自我不是物质的产物,也不是超自然的东西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换言之,它们既非物质性存在,也非精神性存在,而是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一般地,心理学认为心灵是遗传、社会环境(包括教育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后天形成的,基因和集体无意识的客观存在为心灵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潜在值,后天的社会环境为其产生、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从种系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某些遗传素质正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结果。人与自然界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机能,有的便以基因的形式巩固下来构成遗传基因,即人的遗传带有明显的环境影响的痕迹。
  2.1 心灵的先天与后天属性
  2.1.1 集体无意识使得心灵具有先天性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至1961年)发现的集体无意识是指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经验在心理最深层沉淀的人类普遍精神,其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这种普遍性精神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是因为作为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物,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2.1.2 符号的社会性使得心灵具有后天性
  米德认为在婴儿时期心灵便已萌发,生物个体通过参加社会合作活动,从最初的常规姿态(符号)会话水平经过社会性相互作用,达到表意的语言符号水平的时候,心灵或意识便产生了。因此,米德认为,心灵是社会的,也是发生的,即是后天形成的。语言为它的出现提供了机制,语言在心灵的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姿态和语言都是行为的符号,在发出者和接受者那里,它们具有共同的意义,换言之,符号是具有社会性的。
  米德认为,心灵在社会中产生,又反作用于社会,个体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其次,“由个体对于他人的一致反应即阶级的或社会的反应……这些阶级或社会的反应是社会制度的根源、基础和材料。”[4]
  “个体的一切动作,无论是在非语言的还是语言的交流水平上的动作,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4]
  2.2 心灵的萌芽
  米德所说的常规姿态、语言、符号等实质上是信息,对于人的心灵而言是社会信息。
  米德认为,婴儿时期有了心灵的萌芽,它起源于姿态类动作信息的刺激,在形成过程中,个体试错或个体必须与之协作(如父母)的训练都体现了心灵的萌芽借助于个体姿态动作表达出的社会信息与社会发生互动,如此,相互影响,使心灵从萌芽开始就带有所属阶级、阶层或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显然,在这个选择过程中,人类的文化基因即集体无意识应该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个体试错或他人的训练中,集体无意识被唤醒、激活,并在社会的互动中其所属阶级、阶层或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上升到意识层面并外显为所属阶级、阶层或社会的规范或要求。同时,心灵也在萌芽和发生。
  2.3 心灵的预演功能
  随着语言的产生和对语言的操作,心灵得以真正产生、发展与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心灵借助于语言开始有了人类的思维,接触到的社会信息日趋广泛,并有了米德所描述的心灵的三个特性,即:(1)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的能力;(2)悄悄地在心理或意识层面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的能力;(3)抑制不适当的行动方案,选择一种合适的公开行动的路线能力。米德把这种悄悄地使用符号或语言的过程称作想像性预演(imaginative rehearsal)。当一个有机体能懂得常规姿态的含义、通过这些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然后想像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为方案,那么,这一有机体具有了“心灵”。也就是说他认为心灵不是一个结构而是一个过程。社会的存在与延续或组织群体的协作,都是建立在想象性预演的能力之上的,并籍此选择那些有利于协作的行为。
  显然,这三种特性揭示了心灵具有想象性预演的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产生于与社会信息互动的中的个体经验返回自身,并指导着整个心理或意识活动,调试着个体行为与社会的协作。因此,我们认为心灵是具有世界观意义的,是心理或意识活动的高度统一,具有统摄、指导整个心理或意识活动的能力,并且体现着道德人文层面的意义。
  米德写道:“只有当社会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或者说出现在该过程所涉及的任何一个特定个体的经验之中时,心灵才在该过程中产生。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个体就成了有自我意识的,并具有了心灵;他开始意识到他与整个过程的关系,意识到他与和他一起参与该过程的个体(包括他自己)的各种反应和相互作用而被更改。当整个社会经验与行为过程进入该过程所包含的任何一个独立个体的经验之中时,当个体对该过程的顺应受到他对它的意识或了解的更改和限制时,心灵或智能能逐渐显现出来。正是通过反射(个体经验返回到他自身),整个社会过程被引入该过程所涉及的那些个体的经验之中;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个体能够对他自己采取他人所取的态度,能够有意识地使自己顺应那一过程,并且在任何特定社会动作中用他自己的顺应更改那一过程的结果。因而,反射是心灵在社会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5]
  2.4 心灵的三种发展形式
  米德所述的心灵的三个特性显示了一个过程,既是思维的过程,又是行动的先导,其结果是在心灵萌芽的基础上实现对心灵的深化、强化或重构,从而体现为心灵的发展过程,并表现为心灵的三种发展形式。
  2.4.1 深化与强化
  所谓深化是指在心灵萌芽的基础上对心灵中已有的具有统摄心理或意识活动的心理图式的扩展与延伸。比如习得的书本知识得到实践的验证就会形成心灵的深化,心灵的深化常常表现为对原有的已经确认的心理图式的进一步认识。
  所谓强化是指对相应心理图式的肯定和强调。强化要比深化在程度上更深一步,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深化和强化主要发生在新接触的社会信息可以被同化到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去的时候。深化和强化的发生主要在于对集体无意识的唤醒或后天社会信息的强烈刺激。当外部刺激作用于已有的心理图式时,已有的心理图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已有的心理图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够被纳入现有的心理图式中去,这个过程也就是心理学认知发展论中的“同化”。
  2.4.2 重构
  所谓重构是指对相应心理图式的修订、补充或重新建构。
  重构主要发生在新接触的社会信息与原有心理图式(这里的心理图式是指集体无意识、个人长久以来形成的意识与潜意识)形成强烈的反差甚至是根本对立的时候,典型的例子如,我们认为一个事情应该是“A”或“+A”,但实际上却是“非A”或“-A”的时候,这时,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导致心灵的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图式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也就是心理学认知发展论中的“顺应”。
  上述三种心灵的发展形式都表现为心理图式的重新构建,但显然它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深化意味着在原有心理图式上的正向延伸,假如原有的心理图式是A的话,深化使其变成了“A+A”,强化使其变成了“A+A+A”,而重构则使其变成了“非A”或“-A”。
  
  3 心灵的三种特性
  根据米德的心灵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心灵的萌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化、重构的过程也就是与社会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
  心灵带有阶级、阶层或社会的印迹,其心理或意识活动以及外在的行为带有阶级、阶层或社会的印迹,而心灵的深化、强化或重构则会深化、强化或重构心灵中已有的阶级、阶层或社会的心理图式,其外在的行为也会体现出对原有或已有的阶级、阶层或社会的影响,典型的如战争时期叛徒的出现。相对应的,心灵的深化、强化和重构分别对应着心灵的深刻性、坚定性和可塑性。
  心靈的这三种特性决定了后天的教育对心灵是可以施加影响的。在现代信息社会,尊重心灵的先天属性、充分重视心灵发展的三种形式,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使用合适的教育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就能更好地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灵发展,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学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更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心灵教育才能达到最大值。”[6]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EB/OL].新华网.
  [2] 牛娜.从心灵步入理想国[N].中国教育报(第3版),2007.
  [3] 秦洁.关注心灵—— 心灵教育视域中的公民教育思考[J].理论月刊,2010(12).
  [4] 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摘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196~197.
  [5] (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琴[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19.
  [6] 黎锦光.心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赴华东师大学习的体会[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1).
其他文献
有人说,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除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才不兴外,还应加上一条‘无外不快’.(“外”指外向型经济,“快”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确,外向战略是国内经
教学研究型大学既承载了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又发展了教学和科研的紧密联系,据此笔者认为将来一段时期里大学将会加强这些方面的发展。因此,探究教学研究型大学教
在玻璃基底上通过两次蒸发的新技术制备CuxS薄膜。硫在衬底温度160℃ ̄200℃时与淀积在衬底上的铜直接发生反应,生成CuxS薄膜。实验发现,生成的CuxS薄膜与衬底温度有很大关系,160℃时生成的CuxS呈黄绿色,而在
研究了sol-gel掺锡氧化铟(ITO)溶胶在SiO2/Si衬底和光学玻璃衬底上的成膜及结晶性能,并与CVD法生长的ITO薄膜作了对比.结论是,sol-gel ITO膜,虽然具有与CVDITO膜相似的结晶性
在我国,英语分层教学普遍存在于高等院校,但随着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和英语教学起步的低龄化,分层教学法被逐步引入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即为分层教学
福建省尤溪县溪尾乡本洋村地处海拔600-1650米的中海拔山区,盛产农家土黄酒、土鸡土鸭及其蛋类、蜂蜜、茶籽油、食用菌、本洋茶、芙蓉李、油萘、野生蕨菜、苦笋、甜笋、石笋、
有过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可能就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孩子很乖,不论是饿了、冷了,或尿布湿了,不哭也不闹,即使实在受不了哭喊几声,大人不理睬也就算了;可有的孩子却不这样,想吃奶
张家港港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张家港市和江阴市的交界处,是一座内外贸运输的综合性港口,它不仅是上海经济区的组合港,也是苏、锡、常三市对外开放和长江及内地省
在今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天津市工商局石栋局长的发言引起了较大反响.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入世后工商干部要"三知、"三会",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加入WTO,工商行政管
以水滑石Mg4A12(OH)12CO3·4H2O为前体,采用返混沉淀方法进行插层组装制备了L-(-)-酒石酸、L-(-)-天冬氨酸、L-(-)-苹果酸柱撑水滑石(LDHs),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差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