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高职生必备的道德素质。当前高职生感恩意识淡薄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难题。笔者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对造成高职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唤醒他们感恩意识,加强高职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职生;感恩;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刘秋生(1969—),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技师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讲师;赖玉?,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技师学院)教师。(江西南昌330047)
一、当前高职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由衷认可, 并试图加以回报的行为。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社会集体的一员,感恩也应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精神品质。但是,在当前高职生群体中,却存在着一些感恩意识淡薄,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不得不引起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日常行为方面。表现为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不遵守校规校纪等等。校园里,学生随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现象时有发生,但面对白色污染却很少看到有同学弯腰捡拾;教室、寝室内的门窗、玻璃、桌椅一次次的经过修缮却又一次次地再度“伤残”;迟到、早退、旷课、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在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消费观念方面。表现为不少学生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荒芜学业、不求上进,丝毫体察不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更认识不到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期待以及给予自己的温情,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并且认为这种索取是理所当然的。
(三)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主动地为他人着想,不懂得换位思考,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缺乏感激之情,把父母的付出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总是盯着别人的错误不放,而不愿反省自己错在何处。没有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之心,成为当代高职生的普遍“特点”。
(四)对社会的态度方面。表现为一味地埋怨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伙食不好、住宿条件差、硬件软件差、就业机会太少等等都是学生们常见的抱怨。他们只知道根据个人的需要提出质疑和不满,根本没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同时也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是否认真审视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二、高职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1.父母对孩子过度娇宠和溺爱,弱化了感恩教育。目前高职在校生大部分为“90后”,许多父母补偿心理过重,总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没有按照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要求去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实现自己意愿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一味地宠爱、溺爱子女,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子女回报。“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说”,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就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助长了其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在许多高职生看来,学习是我的天职,感激父母暂时还没想到,这的确是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思维,也是父母对子女过度娇宠和溺爱的必然结果。
2.学校教育重视升学和就业,忽视感恩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中小学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把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追求高分数上;考入大学后,一些高校又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以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许多高职生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都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3.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以及竞争的内在本性会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 其侵入学生思想道德领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当代高职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感恩意识的缺失,更不懂得如何表达对父母、亲朋、教师以及社会的感激之情。
4.高职生自我教育的缺失。当代高职生自我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他们对自身却缺乏反省,理不清自己的社会角色,不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未思考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三、加强高职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
首先,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从思想上和生活细节上逐渐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子女能够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
其次,学校环境。学校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教师的培育,感谢同学的帮助,感谢社会的支持等等。当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从而以身教示范作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
再次,社会环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尊重,都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使他们心存感恩,感谢社会。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二)深化内容。
首先,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国家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教师的教导、亲朋好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要帮助学生挖掘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恩惠的价值,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其次,教会学生知恩图报。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精神上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通过语言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对别人的谢意,落实到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
再次,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慈悲的心理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是人高级情感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但是,施恩的前提是不图报答,否则,施恩者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帮助别人。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和品格。
(三)拓展途径。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感恩教育途径,将感恩教育有效地贯穿、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不断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感恩思想,将对高职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之中。引导其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的生命、朋友给予的友情还是教师给予的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引导学生“知恩”,使其内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自觉自发的“感恩”行为。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算感恩账、感恩图片征集展览、感恩征文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真正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去感受家庭、教师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并且真诚、自然、亲切地将感恩之心表达出来。
最后,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是高职生接触社会、接触不同人群的窗口和平台,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体会服务奉献的愉悦心情,激发他们对自然、社会、生命万物的感激之情,识大局, 明大义,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先, 才能使感恩教育成为为服务社会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向康文,吕耀怀.感恩的道德价值与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M].现代大学教育,2010,(1).[2]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M].青海社会科学, 2006,(6).[3]高爱芳,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36).[4]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 .职大学报,2005,(3).
[责任编辑:赵财锋]
[关键词] 高职生;感恩;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刘秋生(1969—),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技师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讲师;赖玉?,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技师学院)教师。(江西南昌330047)
一、当前高职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由衷认可, 并试图加以回报的行为。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社会集体的一员,感恩也应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精神品质。但是,在当前高职生群体中,却存在着一些感恩意识淡薄,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不得不引起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日常行为方面。表现为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不遵守校规校纪等等。校园里,学生随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现象时有发生,但面对白色污染却很少看到有同学弯腰捡拾;教室、寝室内的门窗、玻璃、桌椅一次次的经过修缮却又一次次地再度“伤残”;迟到、早退、旷课、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在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消费观念方面。表现为不少学生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荒芜学业、不求上进,丝毫体察不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更认识不到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期待以及给予自己的温情,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并且认为这种索取是理所当然的。
(三)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主动地为他人着想,不懂得换位思考,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缺乏感激之情,把父母的付出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总是盯着别人的错误不放,而不愿反省自己错在何处。没有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之心,成为当代高职生的普遍“特点”。
(四)对社会的态度方面。表现为一味地埋怨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伙食不好、住宿条件差、硬件软件差、就业机会太少等等都是学生们常见的抱怨。他们只知道根据个人的需要提出质疑和不满,根本没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同时也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是否认真审视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二、高职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1.父母对孩子过度娇宠和溺爱,弱化了感恩教育。目前高职在校生大部分为“90后”,许多父母补偿心理过重,总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没有按照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要求去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实现自己意愿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一味地宠爱、溺爱子女,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子女回报。“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说”,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就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助长了其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在许多高职生看来,学习是我的天职,感激父母暂时还没想到,这的确是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思维,也是父母对子女过度娇宠和溺爱的必然结果。
2.学校教育重视升学和就业,忽视感恩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中小学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把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追求高分数上;考入大学后,一些高校又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以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许多高职生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都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3.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以及竞争的内在本性会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 其侵入学生思想道德领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当代高职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感恩意识的缺失,更不懂得如何表达对父母、亲朋、教师以及社会的感激之情。
4.高职生自我教育的缺失。当代高职生自我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他们对自身却缺乏反省,理不清自己的社会角色,不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未思考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三、加强高职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
首先,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从思想上和生活细节上逐渐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子女能够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
其次,学校环境。学校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教师的培育,感谢同学的帮助,感谢社会的支持等等。当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从而以身教示范作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
再次,社会环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尊重,都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使他们心存感恩,感谢社会。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二)深化内容。
首先,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国家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教师的教导、亲朋好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要帮助学生挖掘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恩惠的价值,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其次,教会学生知恩图报。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精神上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通过语言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对别人的谢意,落实到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
再次,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慈悲的心理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是人高级情感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但是,施恩的前提是不图报答,否则,施恩者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帮助别人。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和品格。
(三)拓展途径。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感恩教育途径,将感恩教育有效地贯穿、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不断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感恩思想,将对高职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之中。引导其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的生命、朋友给予的友情还是教师给予的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引导学生“知恩”,使其内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自觉自发的“感恩”行为。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算感恩账、感恩图片征集展览、感恩征文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真正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去感受家庭、教师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并且真诚、自然、亲切地将感恩之心表达出来。
最后,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是高职生接触社会、接触不同人群的窗口和平台,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体会服务奉献的愉悦心情,激发他们对自然、社会、生命万物的感激之情,识大局, 明大义,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先, 才能使感恩教育成为为服务社会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向康文,吕耀怀.感恩的道德价值与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M].现代大学教育,2010,(1).[2]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M].青海社会科学, 2006,(6).[3]高爱芳,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36).[4]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 .职大学报,2005,(3).
[责任编辑:赵财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