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鞅原名公孙鞅,约公元前390年出生于卫国一贵族之家,又称卫鞅。国弱家衰,虽出身贵族,商鞅并无什么特权。一为生计所迫,二为寻找更大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年纪轻轻的他,不得不远走他乡,投靠当时十分强大的魏国,在宰相公叔痤门下做一家臣。
商鞅深受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的影响,在形名学说上很有造诣。公叔痤很快就发现他“有奇才”,还没来得及向魏惠王举荐,他就大病不起。魏惠王前来探望,并问及“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叔叔,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
“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公叔痤建议道。公叔痤见魏惠王不置可否,知他死后,魏惠王不会重用商鞅执掌魏国国政。
出于对商鞅才能的了解,以及对魏国前途的负责,“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痤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
商鞅的四次“面试”
公叔痤与世长辞后,魏惠王果然没有起用商鞅,但也没有应诺将他擒杀。欣赏自己才干的靠山没了,商鞅整日无所事事,正为将来何去何从发愁时,西边秦国当政者“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于是商鞅就西去秦国。)”
商鞅见孝公,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孝公能像公叔痤那样赏识他的才干,并能委以重任。在朋友景监的帮助下,孝公对商鞅进行了第一次面试。从现有史料推测,孝公面试的问题总是围绕“根据秦国目前的现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国方略来使之重回霸主地位呢?”
第一次见面,商鞅“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与孝公大谈特谈尧、舜的治国之道,但孝公并不开悟)”,结果是“孝公时时睡,弗听(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商鞅离去后,孝公还冲推荐商鞅的景监发了火:“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
看来,初次见面商鞅并没有给孝公留下什么好印象。当时的秦国,国力已衰弱到“诸侯轻视秦国”的境地了。孝公本人就好比刚上中学的初中生,成绩平平,除了具有“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之大志外,并无真正的实力可言。
商鞅面对这样一个初中生,就给他大谈特谈名垂千古的诺贝尔奖获者的成功之道,目标很辉煌,但“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商鞅遭孝公“子之客妄人耳”之责骂是必然的。
此时的商鞅,已近而立之年,虽满腹经纶,但还没有机会施展。加上此前在魏国的经历,他知道自己错过了这个村就很难有下个店了,所以他一方面调整自己,另一方面苦苦哀求自己的老朋友景监前去向孝公说情,希望孝公再给他一次面试的机会。
第二次见面,商鞅“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与孝公大谈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但他仍听不进去)。”
结果是“益愈,然而未中旨(把治国之道说得淋漓尽致,可还不是孝公想要的)。”
与第一次相比,商鞅不再谈诺奖得主的成功之道,而是给他讲知名学者的心路历程。虽然还不是孝公想要的东西,但孝公感觉商鞅讲得很精彩,对商鞅的感觉也有了积极的转变,且碍于景监的情面难以推托,不久,孝公又对商鞅进行了第三次面试。
第三次见面,商鞅“说公以霸道(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来说服孝公)”,主要谈如何帮孝公像祖先一样,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后成为“全国的高考状元”。这与秦国当时的现实状况已经很接近了,符合教育学上的最近发展区定律。“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看他的意思是准备采纳了。如果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啦!)”商鞅自我感觉良好。而孝公的感觉是“汝客善,可与语矣(你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谈谈了)。”于是,既决定商鞅的人生之路,又决定秦国富强之路的第四次会谈便水到渠成了。
第四次见面,“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孝公与商鞅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此情此景,一方面可以看出孝公求贤若渴之心溢于言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商鞅所言正是孝公所需。虽然这次谈话的具体内容,在《史记-商君列传第八》等古籍中并无详细记载,但从《商君书》等相关古籍内容来推断,本次谈话的核心内容必是在秦国如何有效贯彻执行农战国策的强国之道。
不久, 商鞅被任命为秦爵第10级左庶长,开始了以农战政策的推行为中心的第一次变法。新法推行十年,成效大显,“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商鞅因此被连升六级,提拔为秦爵第16级大良造。
两年后,他又进行了以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为核心的第二次变法,秦国日趋富强,各国诸侯都来祝贺。又过了十年,商鞅打败魏军,秦孝公封给他於、商等十五座城邑,商鞅之名由此而来。
又过了两年,孝公去世,有人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而死,但他的变法只字未改,在秦国得以继续执行,直到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商鞅惨然离去,但智慧永存。他四见孝公,乃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机。他的求职经历,可以堪称求职路径选择之经典,对诸多职场人士仍有广泛借鉴意义。
商鞅“求职”经验的三个要点
首先,求职过程就是在寻找“借力团队、发展自己”的工作平台,求职过程就是在寻找一个与个人能力及抱负门当户对的团队。
借力团队有两层意思:一是借团队之力发展自己。能借力发展自己的团队,攀高枝不行,因为如果个人能力与抱负不及拟加盟团队,那迟早要被淘汰;降低身价也不值得提倡,商鞅早期之所以去卫从魏,就是因为卫国国衰民贫,平台太小,浅水里养不了大鱼。所以,能借力发展自己的团队,必是与个人能力及抱负在动态上能长时间保持一致的团队。
二是把个人之力转化为团队之力。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有力可借,你个人能力和优势正是拟加盟团队所需;另一方面是拟加盟团队有借你之力的足够诚意。客观讲,商鞅的才华和能力,对当时的魏国和秦国来说,都很需 要,商鞅有可借之力。但与孝公“ 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而“下令国中求贤者”的志向与借人之力的诚意相比,魏惠王的目标和愿景就不那么清晰远大,所以,在面对商鞅的可借之力时,尽管有皇叔公孙痤的鼎力推荐,他都置之不理。
其次, 平台无大小,平台领军人物思想高度、心胸的宽度及眼界的广度才最为关键。
《荀子、王霸篇》中提到:“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然则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身能相能,如是者王,身不能,知恐惧而求能者,如是者强;身不能,不知恐惧而求能者,安唯便僻左右亲比己者之用,如是者危削。(君主,不可“独以为能”,国家的强固荣辱,在于他能否用人。如果国君贤能,而辅相又有才,可以王天下。如果国君没有大智,但知道恐惧而访求有能者治国,则可以列入强国之林。若是国君自己没有什么大智,又不知恐惧并访求贤能,只是任用左右亲信,那国家就完蛋了。)”
从商鞅四见孝公“屡败屡战”的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一个人格发育完善,具有远大理想、能屈能伸的韧者。
按理说,在魏国有国相公叔痤的鼎力推荐,凭借商鞅的智慧,只要他稍施计谋,就不难得到魏惠王赏识并重用。但商鞅寄居公叔痤门下的日子不短,每日的耳闻目睹,知魏惠王并非贤明之主,不是一个理想的领军人物。道不同,不相与谋。所以,从既有的史料看,商鞅在公叔痤去世后,并没有去为自己在魏国的政治前途作任何努力。
到了秦国,景监对秦孝公的影响应该远远不及公叔痤对魏惠王的影响,早期的见面,商鞅也没有给秦孝公留下什么好印象。但根据商鞅的洞察力,他知道秦孝公正是他要找的领军人物,所以,即使在刚开始时孝公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高,也丝毫不减商鞅对孝公的信心。经过不断地自我反省与调整,商鞅终于赢得了孝公赏识并委以重任,商鞅终于有机会、有平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所以,对求职者来说,选择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择领军人物。如果领军人物强,则是幸事;如果不强,但他有用人的诚意、知人的智慧、育人的才能和容人的度量,也是可投之人;但如果领军人物既无思想的高度,也没有心胸的宽度,更无眼界的广度,自以为是、固步自封、鼠目寸光,那要加入这样的团队,就需要非常谨慎了。
再次,求职面试过程中的沟通,知道自己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面试官需要你会什么、能做什么。
商鞅四见孝公,从第一次的帝道到第二次的王道,再到第三次的霸道和第四次的强道。孝公对帝道、王道、霸道等远大目标并不排斥。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理想需与现实国情相结合。商鞅最终打动孝公,并让孝公兴奋不已的还是强道之策。所以,嘴含珍珠也要会吐,否则他人怎知你有宝?
试着想想,如果商鞅见孝公前,认真研读一下孝公“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求贤令中的“岗位说明书”,他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至少第一次、第二次的“面试”就可以省了。因为当时秦孝公招募人才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国家强大,把失去的土地夺回来,不要受他人欺侮,像他的老祖先秦穆公那样活得很自尊就好了。
由于商鞅在面试前缺乏足够的调查研究,并未彻底搞清楚秦孝公这个“面试官”当时的主导需求,所以第一次、第二次面试时只顾自己感受,想当然地说了很多不着边际的东西,不仅给秦孝公留下了夸夸其谈的印象,还让自己的朋友景监也连带受了一些委屈。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孝公成就了商鞅而不是商鞅成就了孝公。想想看,作为一国之君,对一个两次面试都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的外国人,难道还有继续进行第三次、第四次面试的必要吗?在现实中,秦孝公这样有耐心的面试官是很少的!所以,面试前知己知彼的调查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商鞅已离我们而去,但商鞅不死。本文根据他的人生经历简要谈了求职路径的基本要点,权与各位职场朋友共勉。对求职者来说,选择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择领军人物。如果领军人物强,则是幸事;如果不强,但他有用人的诚意、知人的智慧、育人的才能和容人的度量,也是可投之人;但如果领军人物既无思想的高度,也没有心胸的宽度,更无眼界的广度,自以为是、固步自封、鼠目寸光,那要加入这样的团队,就需要非常谨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