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和掌握一门国际语言,开展对外交流是对21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如何做好英语教学工作,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已成为我们英语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对口语,听力训练不够,大部分中学生,口语发音不准,说话不流利且听力太差,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培养好中学阶段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势在必行。
  一、口语训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视频材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学习比较地道的口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遵循《英语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主旨,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训练,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坚实的基础。口语训练即“说”,是英语教学四个基本训练技能之一,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因此,口语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这个毛病:会看不会说,想说不敢说,听说能力差和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现象。其原因是受环境的影响,缺乏语言氛围导致而成,在这个原因的影响下,到了高年级英语课就更难上了。这种现象已成为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英语教师应该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供“说”的材料很重要。“说”多了,会“说”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提高。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口语教学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1. 更新观念,认识加强口语教学的迫切性
  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而口语在交际英语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如服务性行业、对外贸易经商、对外学术交流等。作为教师我们应有较远的眼光,不能因为口语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不多而忽视口语的教学。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荒废口头表达能力的人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的。通过开口说,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思维中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更正,最终才能达到正确、流利使用英语的目的。所以英语教师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口语教学的重视,把口语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还要把口语的重要性灌输给学生,引起学生对口语的重视。
  2. 重视口语训练时间的安排
  教师不能挤占英语口语训练的时间,不可随意应付新教材提供的丰富的英语口语练习活动。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交际实践,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鼓励学生相互帮助、交换意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全班面前阐述自己的或组内同学的观点。教师应恰到好处地及时对同学们的英语发言作出鼓励性的评价,或就学生发言内容提出诱导,创造性地拓展学习英语的想象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增进师生双向交流。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渐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 重视口语能力与其他英语能力的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在平时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情境,有计划地设计大量的、高密度的口语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说的同时千万别忘记了“听”,学生通过听,大量地接触英语之后,便可进行口语的训练。开口说话,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是他们的愿望,也是大量听的必然结果。当然能听懂能理解的不一定都会使用,但是听懂和理解得愈多,范围愈广,口语能力也愈强。学生由于听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口头表达能力差异很大。那些听得多、理解得多、范围又广的学习者,口头表达能力就强,而那些听得少,理解不透彻的学习者,在表达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不知如何说,口头表达能力就相对较弱。
  (二)在真实或模拟情景中培养英语的口语能力
  学习英语就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创设和利用情境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交流氛围,加强语言刺激引发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培养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教师应将语法点形象化,交际化;要在交际活动的框架内将语法点和真实的语境结合起来融入语言交际之中,引导学生从中领会新的语法规则,使学生更好、更准确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口语实践。
  (三)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
  英语教师应该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这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听是输入,说是输出。没有大量听的内容,说就会没有来源。语言就会很贫乏。没有足够的听,是不可能开口说的。上课时,要用英语来创造思维环境,用英语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用英语口述自己做的动作。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听不懂,但老师要有恒心,一定要坚持说下去,这样,学生就逐渐适应了。听的能力逐渐提高,不懂的单词、句型、话语渐渐就听懂了,开口说就有了依据和保证。在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英语一定要简单化,如果用英语去解释一个单词,而你用于去解释的词本身又是一个很难的词,会使学生更费解,所以教师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英语来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加强口语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已经成为新课改后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实践,努力营造英语教学互动的教学氛围。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的组织形式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课堂架构的变化,课堂评价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学语文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主旨的感悟,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品悟等方式,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下特点:  1.课堂评价由单纯的教师评价模式转变为生
期刊
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了解某些单词的用法,还可以扩大视野。对于词汇量有限的初中生来说,一方面泛读是提升英语水平的绝佳途径,另一方面, 泛读又对他们的英语水平进行了考验。  泛读和精读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泛读是基础,精读是升华。但泛读和精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泛读对学生的要求低,它只要求学生能通读文章大意,一是要求速度,二是要求能明晓文章大义,学会读英语文章。但泛读因每个学生能力不
创造性作业,就是形式活泼而多样的发散思维练习,它的答案多样,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结合了生活实际,以作业为支点,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一、结合教材,延伸拓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也给学生写作提供了范例与方法指导。因此,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可利用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模仿创造,延伸拓展,迁移运用。正如教育家叶圣
英语的学习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清楚单词是学好英语的重中之重。就好比学好中文,连3500个常用汉字都不知道,那根本无法学习。而英语单词可不像中文,光常用单词就有4万到6万。如此庞大的单词量对学生学习英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高中正是这一挑战的开始。  目前全国高中还有部分教师仍不能完全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在教学思想上,纯粹是“穿新鞋走老路”,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摧残。在教学目标上,部分教师把较多的时间放在
期刊
词汇指的是一种语言里所有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衡量一个学生语言水平的尺度主要是看学生词汇量的大小及能否正确地运用词汇。因此,词汇教学既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在学生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觉得英语词汇学习是件非常头痛的事。常见的不良现象有:1.在学新单词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有用汉语为英语单词注音的习惯;2.拼写单词时,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听、说、读、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四种 基本能力,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上述能力的有效载体。文本解读、课堂讨论交流、朗读复述等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仿写、改写、续写等活动,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朗读、复述,融合阅读与口语训练  关于教学中“说”的重要性,教育家张志公说:“过去,教语言往往忽视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听懂英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够根据图片、文字、实物等提示,运用所学英语语言加以简单描述,或者写出有关短文。而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课型,也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述的重要途径。如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笔头或者口头形式来叙述所学课文或短文,即复述课文,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
一、问题的提出  经历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还有不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其具体表现是:管理控制太多,兴趣激发太少;规定学习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书本知识太多,实践体验太少。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