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要抓住数学教学的核心,联系学生的实际掌握教材,制定相关的教学教程,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使学生高效学习数学。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数学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融入新时代教育的思想及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数学课件进行有效的设计与教学,不能单纯地将课件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要明确其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在课堂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全新的教学认知体系,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所以,在数学课件的制作和设计过程中,要坚持新课改的教学思想,同时也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增强趣味性。通过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数学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上,活跃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更生动有趣,教学内容更真实,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由于是对圆的初步认识,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类似于圆形状的物体,如汽车轮胎、碗、奥运五环等,利用投影展现给学生,首先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再给学生介绍圆直径、半径的概念及关系,然后得出计算公式,最后督促学生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圆规亲自画圆,更进一步地理解圆的相关知识。
2.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重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对小学基本数学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
所谓“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值制、单位(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观念。
3.把数的概念教学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反映的内容是非常现实的。理解数的标志是把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联系,即把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因此我们在进行数的认识教学时,应该把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运用数。如低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要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在认识1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1究竟是什么,1表示的数到底有多少。在这些基础上理解2、3……随着数的增大,要让学生体会到大的感觉,比如让学生拎一拎1千克和5千克、10千克的重物……又如在教学万以内数时,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电器商城,了解电器的价钱,然后回到课堂交流,这样对数逐步形成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万究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足球比赛,感受人多的气氛,然后说明这个体育场有大约一万观众;再算一算,我校有25个班,每班平均40人,要多少个学校的人才能坐满。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学生感受到一万是个大数目。再如在教学面积时,应该培养学生对面积大小的数感,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如果给你一根1米长的直尺,你能画的面积最大有多少?等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例子,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有了面积的大小“感觉”,使学生终生受益。
4.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人们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因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教学情境,除了为学生设置“疑问”或者用变换的例题教学办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争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如在教比的基本性质时,我提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数,比值不变。”让学生判断,有一位学生回答说:“这是正确的,因为比与除法的关系中,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当这个学生发言完毕,我没有表态,而是请另一位学生纠正:商不变性质中的“0”除外,比值不变。
5.区别学生层次,实行多元化评价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人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模一样,假如奢望用同一标准、统一模式塑造出统一规格、同一类型的“产品”,就意味着数学学习对某些学生的不公平和不公正,这种追求下的数学学习必然是低效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地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张扬。
比如课堂上对开放题练习24 □,里面填几是进位加法算式?我根据学生间的差异,设计了评“优”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学困生能填出一个;中等生可无序,但要全填满;优等生不但要全填满,还要有序。在完成练习卷时,根据试卷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不同起点推出“高低不同”的评价标准。像学困生,若在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题方面基本得分的话,便可获得老师的肯定;像中等生,若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基本保住应用题的得分,那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对优等生的要求要适当提高,他们除了要做整张试卷的必做题,还要努力挑战试卷中的思考题,若挑战成功,就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后,要不忘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多样标准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起点,适合个性的发展,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数学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融入新时代教育的思想及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数学课件进行有效的设计与教学,不能单纯地将课件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要明确其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在课堂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全新的教学认知体系,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所以,在数学课件的制作和设计过程中,要坚持新课改的教学思想,同时也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增强趣味性。通过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数学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上,活跃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更生动有趣,教学内容更真实,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由于是对圆的初步认识,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类似于圆形状的物体,如汽车轮胎、碗、奥运五环等,利用投影展现给学生,首先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再给学生介绍圆直径、半径的概念及关系,然后得出计算公式,最后督促学生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圆规亲自画圆,更进一步地理解圆的相关知识。
2.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重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对小学基本数学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
所谓“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值制、单位(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观念。
3.把数的概念教学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反映的内容是非常现实的。理解数的标志是把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联系,即把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因此我们在进行数的认识教学时,应该把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运用数。如低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要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在认识1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1究竟是什么,1表示的数到底有多少。在这些基础上理解2、3……随着数的增大,要让学生体会到大的感觉,比如让学生拎一拎1千克和5千克、10千克的重物……又如在教学万以内数时,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电器商城,了解电器的价钱,然后回到课堂交流,这样对数逐步形成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万究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足球比赛,感受人多的气氛,然后说明这个体育场有大约一万观众;再算一算,我校有25个班,每班平均40人,要多少个学校的人才能坐满。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学生感受到一万是个大数目。再如在教学面积时,应该培养学生对面积大小的数感,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如果给你一根1米长的直尺,你能画的面积最大有多少?等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例子,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有了面积的大小“感觉”,使学生终生受益。
4.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人们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因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教学情境,除了为学生设置“疑问”或者用变换的例题教学办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争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如在教比的基本性质时,我提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数,比值不变。”让学生判断,有一位学生回答说:“这是正确的,因为比与除法的关系中,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当这个学生发言完毕,我没有表态,而是请另一位学生纠正:商不变性质中的“0”除外,比值不变。
5.区别学生层次,实行多元化评价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人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模一样,假如奢望用同一标准、统一模式塑造出统一规格、同一类型的“产品”,就意味着数学学习对某些学生的不公平和不公正,这种追求下的数学学习必然是低效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地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张扬。
比如课堂上对开放题练习24 □,里面填几是进位加法算式?我根据学生间的差异,设计了评“优”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学困生能填出一个;中等生可无序,但要全填满;优等生不但要全填满,还要有序。在完成练习卷时,根据试卷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不同起点推出“高低不同”的评价标准。像学困生,若在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题方面基本得分的话,便可获得老师的肯定;像中等生,若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基本保住应用题的得分,那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对优等生的要求要适当提高,他们除了要做整张试卷的必做题,还要努力挑战试卷中的思考题,若挑战成功,就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后,要不忘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多样标准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起点,适合个性的发展,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