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乡情新解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r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青年,但在那里却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这种持续了近20年的现象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有人预言,在中国,大批青年才俊涌向农村之日才是现代化实现之时。
  让我们先对预言存疑,看看剧变中的农村到底还有哪些事最值得关注,以及这些事与青年的关系。
  首先是土地。土地是这个世界最宝贵也是最原始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与繁衍可能的自然赐予,千百年以来经历了所有权属性上的各种变化,它让无数人富可敌国,也曾让无数人一贫如洗。在我国,从新中国成立起,土地国有成为基本方略,以此为背景,农村用于耕作的土地以及山林荒地等归为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后实施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制度直至今天,大约十年前,又开始了土地流转的新尝试。短短六十多年时间,我们从农民脸上看到了扬眉吐气、唉声叹气、欢欣鼓舞以及茫然无措等各种表情。而从土地给我们的回馈看,一方面我们目睹了粮食连续十几年丰收的事实,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历着土地被“开发”、被“蚕食”或者干脆被撂荒的剧痛。这其中,我们没有理由责备青年的不作为,因为即使他们是土地的主人、即使对土地的珍贵感同身受,但在维持温饱与实现富裕之间、在近乎原始的闭塞与精彩的外面世界之间,他们选择后者,无可厚非!然而尴尬的现实是,这些突出乡村重围的年轻人来到城市才发现,作为2.6亿农民工的主力,他们的哪只脚也没有迈进城市的门槛,连同他们的儿女并没有被城市接纳。我们注意到,这些年轻人或者说是当初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唯一标记是一栋大房子,并且漂亮房子成为农村美好视觉的摆设。
  其次是身份。如火如荼的城镇化,使数以亿计的农民兄弟一夜之间成为市民,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需求,使政府反哺农村的决心和诺言变成了实际行动,然而其中的困难和冲突使得进程缓慢、疏漏叠现,也使得许多人因而失去耐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也往往是年轻人。因为离乡,他们没有了耕种的技能和兴趣;因为失地,他们没有了生存的心理和物质保障;因为长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他们在诸如就医、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遭遇面前显得无助和绝望。但这些似乎还不够,因为有一个“农民工”的标签贴在他们身上已经20年!
  第三是立业。成家立业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在农村,先成家后立业是“通则”,但成家后难立业也是常态。难就难在农村对就业的理解以及是否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打工,即使挣的钱再多,街坊邻居也不会认为是功成名就。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在哪里当个“官”或者做了“老板”,无论如何不能算作成功人士。以此价值观为指引,多少农村家庭不惜让老人空巢、让儿童留守,其结果不仅留下了诸多家庭问题,也给社会肌体造成了严重伤害。不但如此,这些在外打拼多年的农民兄弟,绝大多数的境遇是从年轻力壮的打工者变成身心交瘁的返乡客,从对幸福满怀憧憬的小两口变成拖儿带女一大家。
  现实似乎给了我们不乐观的信息,但是最近20年又是农村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这该如何解释?答案肯定不是没有青年也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也不是对农业的不断投入就可以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不是在土地上一直种房子就可以保证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以前获得发展的关键在于以土地承包经营的举措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以机械化耕种解放了生产力和提高了生产效率,以作物品种改良等科技手段提高了农业产出,以户籍改革和社会保障的投入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就医、养老等后顾之忧。但是在当前和今后,以上举措已经远远不够,面对城镇化的各种挑战,面对城乡均衡发展中的民生需求和公平正义,面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等严峻形势,我们要做的必须上升到观念转变、制度设计、人文关怀、人才投入等各个方面,而青年的作为正好在其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我们的话题也回到了青年才俊涌向农村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和保证。但问题是,怎么才能让青年来到农村以及他们来到农村以后做什么?怎么做?
  让青年来到农村的路径大概有两条:一是号召,二是吸引,有时可以二者并用。大学生村官已经实施了近八年,几十万大学生在村里参与“两委”的工作或者做些“文化”的事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千万不能浅尝辄止,有些不足和问题是可以逐步完善的;前几年开始的打工者“返乡创业”也是好的方式,还有就是可以让城里有条件的青年下乡创业,关键是在农村要培育适宜的土壤和条件,不能让“来”的“返”的青年一腔热血来满怀沮丧走。这方面制度保障就可以实现,比如,给这些青年以出路和退路即可。
  在农村,青年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列举如下:创业带路、科普宣传、文化传播、法制运用、移风易俗等等。至于怎么做,大致可以选择三种办法:一是放低身段,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二是拿出真本事,让群众看得见你的能耐;三是见效果,使邻里乡亲切实感受到由于你的到来而发生的变化。
其他文献
曾经听说过,以色列的手表,都是手工精制而成,就质量而言,并不比瑞士的大品牌逊色。到现场看了,感觉这话不算吹牛,手表从材料、做工到款式,确实是真的高大上,当得起精品二字。更厉害的是,其中有几款,居然还是限量版,全球也才只有30只到50只。也见识过一些手表厂,其厂房之高大,办公室之气派,甚至管理人员之神气,都远远高过雅法的手表作坊若干层次。唯一比不上的,恐怕就是手表的品质了。  在特拉维夫-雅法,一座
期刊
在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脚下,有一个人造的江南水乡——古北水镇。历经三年多的建设,这个旅游度假区项目终于在今年元旦开始试营业。“长城+水镇”的卖点,42亿元的投资规模,以及乌镇理念的融入,迅速为古北水镇聚集了较高人气。  然而,这份美丽的背后,氤氲着司马台村(现为司马台新村)502户、1153个原住民的乡愁:古北水镇所在地,为司马台部分村民的原住址;2010年夏,司马台村村民整体搬迁,经过两年半的“漂
期刊
捷步是美国的一家网络电子零售公司,他们通过网站专门销售鞋子、衣服和手提包等商品,但是起初捷步做得并不是太好,年销售额低于1亿美元。  一天,公司执行总裁谢家华偶然听到一位老顾客在抱怨:“我的确非常喜欢从捷步上买来的鞋子,但有时尺码还有些误差,且每次在选一件与它相搭的衣服上都要花很长时间。如果捷步能一次给我送来多双鞋子,好让我就着某件衣服挑选其中的一双,那就太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却有意。“如果
期刊
近年来,日本将太阳能电池板搬进了田间地头。在日本关东地区千叶县市原市的一片一亩二分地的菜园子里,田埂间立着一排排整齐的架子,架子上是铅灰色的太阳能平板,每块平板都向阳排列,互相之间有间隙。不过,这些装备可不是用来驱赶鸟雀的,它们是大有可为的太阳能电池板。  “种电”,一件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日本千叶县这已经成为现实。该市总鹤舞发电所将太阳能电池板建设到菜园里,形成一种既能在田地间进行太阳
期刊
1.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茂密的树林,悠悠的远山,灿灿的星月,寂静的夜晚到来了。
期刊
山东泊里的红席,属于草席的一种,制作原料是红高粱秸秆——秫秸。红席在胶东半岛一带广为流行,相传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祖师爷”是大名鼎鼎的军事家孙膑。孙膑被师弟庞涓陷害,惨遭膑刑,后来流浪到胶东沿海泊里镇一带,生活穷困,身无长物,便利用当地广泛种植的高粱秸秆(秫秸),劈成篾子,编成席子。秫秸原本是白色的,孙膑膝伤未愈,编席时鲜血滴在席子上,便成了红白相间的颜色。  其他席子单色调,而红席是由红白两
期刊
电视里播放着养野猪致富的故事,可我作为山里人,始终对野猪没好感,我害怕野猪,讨厌野猪,甚至仇恨野猪。野猪虽然生活在山区,但山区孩子直接遇到野猪却是少有的。  我十一岁时,一个夏天夜晚,父亲带着我去望山厂防野猪。那时候,生产队安排每户人家轮班到山上或者地边防野猪。  望山厂,就是在高处搭建的一座小茅屋,作为看护人的住所。为了干燥和防护蛇虫,山厂里的床离地较高,有竹栅门关护。另外,在农作物播种区的边沿
期刊
每次回家,谈起家乡这些年的变化,大家总是兴奋不已。  变化最大的,是县城。城南大山炸平了,巨量的土石被运到长江边筑堤。在原来江边的河滩上,建成了宽敞平坦的滨江路。江边的沙岸变成了石堤,不再年年担心江水的冲刷。沿江的大街拓宽了,石板街变成了水泥路,街两边的木房旧屋已经不见,代之以鳞次栉比的楼房。儿时,我天天走过这条街去上学,觉得街好长啊。如今,似乎短了许多。若不是街头上仅存的那几栋老房子,连我这个在
期刊
如果你在每年的农历六、七月来到靖州苗寨,或许有机会看到苗女们聚在一起雕、酿、晒雕花蜜饯的景象。雕花蜜饯是靖州有名的特产,未食之前,就会被那精巧有趣的图案所倾倒。蜜饯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用开水冲泡吃。冲泡后的蜜饯晶莹剔透,甜美清香,茶水甘甜。喝蜜饯茶是靖州习俗,年轻小伙初次上门相亲,姑娘必用蜜饯茶招待;婚嫁寿宴或逢年过节,贵客来访,必奉上一杯雕花蜜饯茶。  雕花蜜饯,又名万花茶。它是利用各种瓜、果、
期刊
创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看重的当属经济利润,但王森却好似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咖啡馆生意理解成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中获得的快乐才是他的利润。  “开一间小小的咖啡馆其实是我很久以前的梦想,让这个梦想得到实现是在2005年妈妈突然去世时。第一次直面死亡,让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来思考关于生命的命题,我一再追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走过很多地方之后,我得到了答案,那就是我要过简单而快乐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