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古诗教学如何破除“就诗论诗”的弊端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但是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常常沦为读读、背背、记记,缺乏教学生气,也被许多教师视为死气沉沉的苦差事。问题很显然,因为教学过程太僵化,不够“活”。所谓不“活”,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主旨理解只是照本宣科,而没有把握住诗作的个性特色;二是教学的内容只是停留在作品本身,而没有相关内容的延展;三是学生活动只是抄写、朗读、背诵,而没有活跃的思维在里面;四是教学成果只是应付考试,而没有美的感悟精神的提升。
因而,小学古诗教学一定要在“活”字上做文章,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读出作品的味道,开展有深度、有广度的品悟。要在“活”字上做文章,最关键的就是不能“就诗论诗”,而要放开眼光,善于把诗文放到相关“显象”中去考察,放到产生它的特定意境中去品悟:前者就是要运用“显象悟情”的方法,后者就是要运用“品诗悟美”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例子,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应用这两种方法。
二、“显象悟情”方法
1.图画“显象”启悟,拉近诗歌与生活的距离
“显象”的基本要求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而图画是教材内容的形象表现,易为学生接受。学生一看见便跃跃欲试,有话要说。
2.抓关键词“显象”,激活已有经验感悟
所谓“显象”,即彰显意象。在读懂词句大意的基础上,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显现或还原出作品营造的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教学时,我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用注、调、补来解释诗意),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意,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然后着重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和心智,重构诗中的生活原型,即让学生抓住诗中关键的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咀嚼品味,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放电影”,从而激活学生自身的悟性。
3.意境联想“显象”,体会诗歌情境美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还要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几千年的古诗,如同一幅贯穿古今生活的长卷,它以宫廷、战场、城市、山川、道路、旷野为背景,将春秋以来的战乱、六朝的放达、唐代的繁荣、宋代的精致、清代的衰落、都在这幅长卷上全面、真实地进行记录。我们学习古诗,可以纵观历史。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诗的意境,就必须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凡是学生有过的类似经历,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全面深刻的还是片面肤浅的,都应该尽量唤醒激活,以使其充分发挥相似连接的作用。
4.品读“显象”悟情,走进诗歌的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多读,便能体味诗的内在含义。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配乐朗读、配画赏读、边读边画、边读边舞等,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不讲自明的境界。导入新诗学习后,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更不能包办代替,应指导学生自己去读、悟,引导学生读中要带有目标。
5.“显象”变静为动,体验走向实践
新课改提出“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理解诗词内容和作者感情,达到共鸣并不是最终目的,还应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三、“品诗悟美”方法
1.听诵品悟,感知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此,熟知古诗感知美是欣赏古诗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古诗的美是借助语言文字来间接表现,而不是像美术、音乐、戏剧、电影那样通过具体的色彩、声音、形体来直接表现的,学生要凭借他们浅显的生活经验,借助语言符号,把作品中的形象具体化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应用多媒体网络,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可使他们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整体感知。
2.解读品悟,品味美
领悟意境之美是古诗欣赏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涵着的强烈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准确领悟意境美的前提,是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领悟诗意。
3.吟唱品悟,表达美
(1)朗读升华,品味神韵
文字是有温度的,这温度来自文字的情,没有情的参与,文字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朗读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通过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抽象模糊的感情变成生动真切的体验,融情入境,引人入胜,获得丰富的美感。“咬文嚼字”的关键在于,通过咬嚼语言而咬嚼出字义、句义,即意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就是咬嚼,这“神”就是文之意脉、神髓。
(2)烘托意境,吟唱古诗
教师利用网络将画面、文字、音乐有机组合,呈现整体的功能,选用古典乐曲为古诗配乐。教师头戴唐朝官帽,手拿古扇,和着乐曲的节奏吟诵古诗,学生们陶醉在音乐渲染的氛围之中,个个跃跃欲试,吟诵声此起彼伏。学生们或用脚踏着节奏念,或一边拍手一边念,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吟唱之中,与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从而汲取了古诗的精髓,领略了其深刻的意蕴,整个课堂成了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舞台。
(责编陈剑平)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但是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常常沦为读读、背背、记记,缺乏教学生气,也被许多教师视为死气沉沉的苦差事。问题很显然,因为教学过程太僵化,不够“活”。所谓不“活”,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主旨理解只是照本宣科,而没有把握住诗作的个性特色;二是教学的内容只是停留在作品本身,而没有相关内容的延展;三是学生活动只是抄写、朗读、背诵,而没有活跃的思维在里面;四是教学成果只是应付考试,而没有美的感悟精神的提升。
因而,小学古诗教学一定要在“活”字上做文章,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读出作品的味道,开展有深度、有广度的品悟。要在“活”字上做文章,最关键的就是不能“就诗论诗”,而要放开眼光,善于把诗文放到相关“显象”中去考察,放到产生它的特定意境中去品悟:前者就是要运用“显象悟情”的方法,后者就是要运用“品诗悟美”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例子,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应用这两种方法。
二、“显象悟情”方法
1.图画“显象”启悟,拉近诗歌与生活的距离
“显象”的基本要求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而图画是教材内容的形象表现,易为学生接受。学生一看见便跃跃欲试,有话要说。
2.抓关键词“显象”,激活已有经验感悟
所谓“显象”,即彰显意象。在读懂词句大意的基础上,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显现或还原出作品营造的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教学时,我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用注、调、补来解释诗意),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意,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然后着重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和心智,重构诗中的生活原型,即让学生抓住诗中关键的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咀嚼品味,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放电影”,从而激活学生自身的悟性。
3.意境联想“显象”,体会诗歌情境美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还要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几千年的古诗,如同一幅贯穿古今生活的长卷,它以宫廷、战场、城市、山川、道路、旷野为背景,将春秋以来的战乱、六朝的放达、唐代的繁荣、宋代的精致、清代的衰落、都在这幅长卷上全面、真实地进行记录。我们学习古诗,可以纵观历史。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诗的意境,就必须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凡是学生有过的类似经历,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全面深刻的还是片面肤浅的,都应该尽量唤醒激活,以使其充分发挥相似连接的作用。
4.品读“显象”悟情,走进诗歌的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多读,便能体味诗的内在含义。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配乐朗读、配画赏读、边读边画、边读边舞等,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不讲自明的境界。导入新诗学习后,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更不能包办代替,应指导学生自己去读、悟,引导学生读中要带有目标。
5.“显象”变静为动,体验走向实践
新课改提出“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理解诗词内容和作者感情,达到共鸣并不是最终目的,还应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三、“品诗悟美”方法
1.听诵品悟,感知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此,熟知古诗感知美是欣赏古诗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古诗的美是借助语言文字来间接表现,而不是像美术、音乐、戏剧、电影那样通过具体的色彩、声音、形体来直接表现的,学生要凭借他们浅显的生活经验,借助语言符号,把作品中的形象具体化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应用多媒体网络,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可使他们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整体感知。
2.解读品悟,品味美
领悟意境之美是古诗欣赏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涵着的强烈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准确领悟意境美的前提,是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领悟诗意。
3.吟唱品悟,表达美
(1)朗读升华,品味神韵
文字是有温度的,这温度来自文字的情,没有情的参与,文字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朗读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通过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抽象模糊的感情变成生动真切的体验,融情入境,引人入胜,获得丰富的美感。“咬文嚼字”的关键在于,通过咬嚼语言而咬嚼出字义、句义,即意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就是咬嚼,这“神”就是文之意脉、神髓。
(2)烘托意境,吟唱古诗
教师利用网络将画面、文字、音乐有机组合,呈现整体的功能,选用古典乐曲为古诗配乐。教师头戴唐朝官帽,手拿古扇,和着乐曲的节奏吟诵古诗,学生们陶醉在音乐渲染的氛围之中,个个跃跃欲试,吟诵声此起彼伏。学生们或用脚踏着节奏念,或一边拍手一边念,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吟唱之中,与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从而汲取了古诗的精髓,领略了其深刻的意蕴,整个课堂成了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舞台。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