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两隔,不可通约;“生”、“死”相依,又相互说明。这是人生不可解的结子,每个人都在面对的人生最大的一组矛盾。
古人拒绝对死亡表态,如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所建立的人伦秩序可被称为生之秩序,以搁置死亡为条件。然而,“即将到来的死亡一定会到来”,哪一种“生”经得起“死”的拷问?哪一种生之秩序不会被死亡消解得干干净净?置身生死之结,使人无法回避死亡:“未知死,焉知生?”这是生存的诡异处,一切人文思考的诚实的起点。
《还有一只花圈未到》设置了一个“生死场”:濒死者向死的妥协,为人子者面对父亲死亡的纠结与表演,生之秩序被死亡检验,包括丧礼的“大声势大场面”被死亡击穿,最后,那只永远不能到达的花圈被死亡所冻结。
中学教师王明礼一生木讷耿直,不爱结交,不喜走动,“只问是非,不问利害”。按理说,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接受应得的结果。比如,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不论别人是否来探视,他对此不应抱有期望;名利场上,两个儿子表现各异,他对此也不应抱有立场。实际情况却是,他期待被人关注,并以最后的力量,支持儿子对名利的争夺,甚至根据所涉利害的分量,在两个儿子中分出彼此——死亡攫走了他保持一生的“高傲”。
大儿子王明诗,下决心大办父亲的丧礼,与其说为了父亲,不如说为了他自己。这位质检科科员信守的处世信条来自乃父,他的结果也与乃父相似:资格老,业务精,不关注别人,也不被别人关注,最终无缘于升迁。这样一位自守于自身之内的人,却以告慰老父的名义,独立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丧礼。他在向已逝者宣示自己的存在,也在向周围所有人包括弟弟王明书一家主张自己的存在感。丧礼如愿地赢得万千关注的目光,王明诗却在这种关注中丧失了自己:他持守的人生信条被死亡取消了。尤其让王明诗无法接受的是,他投入地操办丧礼,自以为是这个“大场面”的主角,到真相揭开,失联的弟弟在丧礼后出现,他才发现,主角另有其人——那是殡葬公司和“一口清”们专为候任副市长王明书上演的一场大戏。王明诗再一次丧失了自己:“大场面”为他制造的存在感也一并被现实的存在取消了。死亡一步步蚕食生存的领地,最后把生存秩序本身逼到质疑的现场,这就是王明书对“一口清”的质问:“你所做的那些,是否一定要那么办呢?换一种方式不行吗?”
官场秩序是生存秩序最集中的表达,生存的诡异就在于,离开这种秩序,还有什么能为王明诗们的生存提供存在意义上的保障?■
古人拒绝对死亡表态,如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所建立的人伦秩序可被称为生之秩序,以搁置死亡为条件。然而,“即将到来的死亡一定会到来”,哪一种“生”经得起“死”的拷问?哪一种生之秩序不会被死亡消解得干干净净?置身生死之结,使人无法回避死亡:“未知死,焉知生?”这是生存的诡异处,一切人文思考的诚实的起点。
《还有一只花圈未到》设置了一个“生死场”:濒死者向死的妥协,为人子者面对父亲死亡的纠结与表演,生之秩序被死亡检验,包括丧礼的“大声势大场面”被死亡击穿,最后,那只永远不能到达的花圈被死亡所冻结。
中学教师王明礼一生木讷耿直,不爱结交,不喜走动,“只问是非,不问利害”。按理说,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接受应得的结果。比如,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不论别人是否来探视,他对此不应抱有期望;名利场上,两个儿子表现各异,他对此也不应抱有立场。实际情况却是,他期待被人关注,并以最后的力量,支持儿子对名利的争夺,甚至根据所涉利害的分量,在两个儿子中分出彼此——死亡攫走了他保持一生的“高傲”。
大儿子王明诗,下决心大办父亲的丧礼,与其说为了父亲,不如说为了他自己。这位质检科科员信守的处世信条来自乃父,他的结果也与乃父相似:资格老,业务精,不关注别人,也不被别人关注,最终无缘于升迁。这样一位自守于自身之内的人,却以告慰老父的名义,独立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丧礼。他在向已逝者宣示自己的存在,也在向周围所有人包括弟弟王明书一家主张自己的存在感。丧礼如愿地赢得万千关注的目光,王明诗却在这种关注中丧失了自己:他持守的人生信条被死亡取消了。尤其让王明诗无法接受的是,他投入地操办丧礼,自以为是这个“大场面”的主角,到真相揭开,失联的弟弟在丧礼后出现,他才发现,主角另有其人——那是殡葬公司和“一口清”们专为候任副市长王明书上演的一场大戏。王明诗再一次丧失了自己:“大场面”为他制造的存在感也一并被现实的存在取消了。死亡一步步蚕食生存的领地,最后把生存秩序本身逼到质疑的现场,这就是王明书对“一口清”的质问:“你所做的那些,是否一定要那么办呢?换一种方式不行吗?”
官场秩序是生存秩序最集中的表达,生存的诡异就在于,离开这种秩序,还有什么能为王明诗们的生存提供存在意义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