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转基因农作物产业的竞争态势激烈,已经逐渐形成了几大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基于我国种业市场集中度低、缺乏领军企业的特点,要想培育民族种业领军企业,必须要发挥我国的研发优势,同时要有过硬的企业进行产业化支撑,这将是下一步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三色定律;红色;蓝色;黄色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2-0035-02
自全球第一个转基因生物于1982年诞生以来,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2017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4个,面积约1.9亿公顷,种植面积是1996年的112倍。
当前,世界范围内几个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如下:大豆9 410万公顷,玉米5 970万公顷、棉花2 421万公顷和油菜1 020万公顷。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占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一半。从2017年数据来看,转基因大豆占大豆总面积77%,转基因玉米占玉米总面积32%,转基因棉花占棉花总面积80%,转基因油菜占油菜总面积30%。
除以上提到的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外,其他转基因作物也如木瓜、马铃薯、甜菜、茄子、苜蓿、南瓜、木瓜、苹果等也开始逐渐增多。以哥斯达黎加为例,他们种植转基因菠萝,这种菠萝颜色为粉色,味道甜美,与传统菠萝种植不一样的是,这种转基因菠萝更少地依赖光照。另外一个例子是孟加拉国,依靠转基因技术他们种植了能够抗虫害的茄子,这种茄子在孟加拉国内非常受欢迎,该国2017年转基因茄子种植面积较2016年相比增长了242%,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以国家為单位看,按照2017年数据,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排名如下,依次是美国7 500万公顷,巴西5 020万公顷,阿根廷2 360万公顷、加拿大1 310万公顷、印度1 140万公顷,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91.3%。
当前,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世界范围内位列第八,面积约280万公顷。与美国商业化种植多种转基因作物不同,中国目前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番木瓜和棉花。
转基因作物与一般农作物相比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农药使用更少。除此之外,从生态的角度看,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产品的应用上还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因为上述提到的几个特点,转基因作物对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供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物种间基因的转移,使作物获得了新的性状,但打破了不同物种之间天然杂交的屏障。尽管转基因技术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资源,加快了育种进程,但却会对人和自然生态环境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科研和未来发展可以用红、蓝、黄三色定律来予以表示。
一、红色:规范管理设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立法,从最大程度地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法规、程序和规范,对转基因生物从研发、应用到上市后监管和进出口活动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部门主要有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局(EPA)、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农业部下属的动植物健康检疫局。1987年,美国第一部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法规出台《作为植物有害生物或有理由认为植物有害生物的转基因生物和产品的引入》;1992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发布了《源于转基因植物的食品政策》。在转基因食品监管的早期,缺乏适用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美国使用其他与生物、食品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管理和规范,借用的法律法规包括《毒物控制法》《种子鉴定法》《联邦植物有害生物法》等。为加强管理,美国相继修订和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如《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转基因农作物和动物农民保护法案》和《转基因食品有权被知悉法案》等。
欧盟自2004年起,对转基因生物及产品实行集中管理,主要由新成立的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现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主要包括《关于转基因生物有意环境释放的指令》(2001/18/EC指令)、《关于转基因微生物封闭使用的指令》(98/81/EC指令)、《关于转基因食品和饲料条例》(1829/2003条例)及其实施细则(641/2004条例)、《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可追踪性和标识及由转基因生物制成的食品和饲料产品的可追踪条例》(1830/2003条例)。此外,欧盟各国还有各自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
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也对转基因产品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严格管理,如澳大利亚发布了《基因技术法》和《基因技术管理条例》。
中国的监管部门主要有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部、国家环保部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1996年,原农业部制定《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此外,原农业部和原国家质检总局在前述两个办法基础上还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建立了转基因作物研究、试验、安全评价、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检验检疫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蓝色:科学研究不能停
目前,已有24种转基因作物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玉米、烟草、马铃薯、番茄、水稻、南瓜、杨树、亚麻、小扁豆、甜瓜、甜菜、甜椒、苜蓿、番木瓜、菜苣、李子、矮牵牛、玫瑰花、康乃馨及匍匐翦股颖。近年来,美国批准了高油酸大豆、生长加速的转基因三文鱼、抗褐变土豆、抗褐变苹果、“黄金水稻”等新型转基因食品上市;澳大利亚研发出了富含DHA的营养型转基因油菜。这些新产品的持续商业化发展,一方面说明转基因技术仍具有较多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转基因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原农业部明确表示,转基因技术“在研发上要大胆,支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我国是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相关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水稻、烟草、棉花等作物产品。此外,我国在转基因动物的研究方面位于世界前列,这些转基因动物主要是牛、羊和鱼。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建成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从整体来看,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水平领先于世界上多数国家。2009年,我国批准了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的安全证书。目前,我国的转基因产品商业化道路仍在探索中,除抗虫棉花和抗病毒木瓜,还没有其他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外,我国目前的产品主要以第一代抗虫抗除草剂产品为主,营养改良型产品和功能性转基因产品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黄色:未来发展要提质
转基因产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持续处于更新换代中:第一代转基因技术主要以抗逆转基因、病虫、耐除草剂的作物为主,提高作物抵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能力,从而提高产量、减少投入;第二代转基因技术主要以品质改良转基因作物为主,包括提高作物营养成分,剔除过敏原和抗营养因子,使轉基因食品营养更全面;第三代转基因技术主要以功能型、高附加值的生物为主,如生物制药、生物燃料、生物反应器、化工原料、清除污染等特殊功能为主,这使得拓展新型转基因生物在能源、环境、化工、医疗、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
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中涉及的性状包括耐除草剂、抗虫、品质改良、抗病毒、延迟成熟等,其中耐除草剂性状和抗虫性状是目前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目标性状。转基因作物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多种基因叠加的复合性状。近几年,种植者对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产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2014年,复合性状的转基因棉花种植总面积达78%,复合性状玉米为76%。美国公司更是研发出了八重抗逆抗虫性状的复合性状品种——SmartStax,对地上和地下害虫都具有抗性,并且对广谱除草剂有抗性。
RNA干扰技术也逐步应用于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中。1998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研发的Rainbow木瓜就是应用RNA干扰技术,使木瓜获得了抗木瓜环斑病毒的能力,这种病毒曾是导致木瓜大面积减产的“罪魁祸首”。与之类似,美国佛罗里达州柑橘产业曾面临柑橘黄龙病的威胁。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对于这种病害,没有有效的控制体系,主要办法是砍掉整个果园。对于这种病害,从其他植物中获得抗性基因的生物技术解决方案将为整个产业带来曙光。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目前已经崭露头角。未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带来革命性的发展。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三色定律;红色;蓝色;黄色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2-0035-02
自全球第一个转基因生物于1982年诞生以来,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2017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4个,面积约1.9亿公顷,种植面积是1996年的112倍。
当前,世界范围内几个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如下:大豆9 410万公顷,玉米5 970万公顷、棉花2 421万公顷和油菜1 020万公顷。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占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一半。从2017年数据来看,转基因大豆占大豆总面积77%,转基因玉米占玉米总面积32%,转基因棉花占棉花总面积80%,转基因油菜占油菜总面积30%。
除以上提到的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外,其他转基因作物也如木瓜、马铃薯、甜菜、茄子、苜蓿、南瓜、木瓜、苹果等也开始逐渐增多。以哥斯达黎加为例,他们种植转基因菠萝,这种菠萝颜色为粉色,味道甜美,与传统菠萝种植不一样的是,这种转基因菠萝更少地依赖光照。另外一个例子是孟加拉国,依靠转基因技术他们种植了能够抗虫害的茄子,这种茄子在孟加拉国内非常受欢迎,该国2017年转基因茄子种植面积较2016年相比增长了242%,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以国家為单位看,按照2017年数据,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排名如下,依次是美国7 500万公顷,巴西5 020万公顷,阿根廷2 360万公顷、加拿大1 310万公顷、印度1 140万公顷,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91.3%。
当前,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世界范围内位列第八,面积约280万公顷。与美国商业化种植多种转基因作物不同,中国目前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番木瓜和棉花。
转基因作物与一般农作物相比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农药使用更少。除此之外,从生态的角度看,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产品的应用上还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因为上述提到的几个特点,转基因作物对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供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物种间基因的转移,使作物获得了新的性状,但打破了不同物种之间天然杂交的屏障。尽管转基因技术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资源,加快了育种进程,但却会对人和自然生态环境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科研和未来发展可以用红、蓝、黄三色定律来予以表示。
一、红色:规范管理设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立法,从最大程度地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法规、程序和规范,对转基因生物从研发、应用到上市后监管和进出口活动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部门主要有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局(EPA)、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农业部下属的动植物健康检疫局。1987年,美国第一部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法规出台《作为植物有害生物或有理由认为植物有害生物的转基因生物和产品的引入》;1992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发布了《源于转基因植物的食品政策》。在转基因食品监管的早期,缺乏适用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美国使用其他与生物、食品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管理和规范,借用的法律法规包括《毒物控制法》《种子鉴定法》《联邦植物有害生物法》等。为加强管理,美国相继修订和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如《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转基因农作物和动物农民保护法案》和《转基因食品有权被知悉法案》等。
欧盟自2004年起,对转基因生物及产品实行集中管理,主要由新成立的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现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主要包括《关于转基因生物有意环境释放的指令》(2001/18/EC指令)、《关于转基因微生物封闭使用的指令》(98/81/EC指令)、《关于转基因食品和饲料条例》(1829/2003条例)及其实施细则(641/2004条例)、《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可追踪性和标识及由转基因生物制成的食品和饲料产品的可追踪条例》(1830/2003条例)。此外,欧盟各国还有各自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
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也对转基因产品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严格管理,如澳大利亚发布了《基因技术法》和《基因技术管理条例》。
中国的监管部门主要有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部、国家环保部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1996年,原农业部制定《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此外,原农业部和原国家质检总局在前述两个办法基础上还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建立了转基因作物研究、试验、安全评价、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检验检疫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蓝色:科学研究不能停
目前,已有24种转基因作物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玉米、烟草、马铃薯、番茄、水稻、南瓜、杨树、亚麻、小扁豆、甜瓜、甜菜、甜椒、苜蓿、番木瓜、菜苣、李子、矮牵牛、玫瑰花、康乃馨及匍匐翦股颖。近年来,美国批准了高油酸大豆、生长加速的转基因三文鱼、抗褐变土豆、抗褐变苹果、“黄金水稻”等新型转基因食品上市;澳大利亚研发出了富含DHA的营养型转基因油菜。这些新产品的持续商业化发展,一方面说明转基因技术仍具有较多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转基因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原农业部明确表示,转基因技术“在研发上要大胆,支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我国是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相关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水稻、烟草、棉花等作物产品。此外,我国在转基因动物的研究方面位于世界前列,这些转基因动物主要是牛、羊和鱼。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建成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从整体来看,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水平领先于世界上多数国家。2009年,我国批准了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的安全证书。目前,我国的转基因产品商业化道路仍在探索中,除抗虫棉花和抗病毒木瓜,还没有其他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外,我国目前的产品主要以第一代抗虫抗除草剂产品为主,营养改良型产品和功能性转基因产品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黄色:未来发展要提质
转基因产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持续处于更新换代中:第一代转基因技术主要以抗逆转基因、病虫、耐除草剂的作物为主,提高作物抵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能力,从而提高产量、减少投入;第二代转基因技术主要以品质改良转基因作物为主,包括提高作物营养成分,剔除过敏原和抗营养因子,使轉基因食品营养更全面;第三代转基因技术主要以功能型、高附加值的生物为主,如生物制药、生物燃料、生物反应器、化工原料、清除污染等特殊功能为主,这使得拓展新型转基因生物在能源、环境、化工、医疗、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
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中涉及的性状包括耐除草剂、抗虫、品质改良、抗病毒、延迟成熟等,其中耐除草剂性状和抗虫性状是目前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目标性状。转基因作物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多种基因叠加的复合性状。近几年,种植者对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产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2014年,复合性状的转基因棉花种植总面积达78%,复合性状玉米为76%。美国公司更是研发出了八重抗逆抗虫性状的复合性状品种——SmartStax,对地上和地下害虫都具有抗性,并且对广谱除草剂有抗性。
RNA干扰技术也逐步应用于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中。1998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研发的Rainbow木瓜就是应用RNA干扰技术,使木瓜获得了抗木瓜环斑病毒的能力,这种病毒曾是导致木瓜大面积减产的“罪魁祸首”。与之类似,美国佛罗里达州柑橘产业曾面临柑橘黄龙病的威胁。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对于这种病害,没有有效的控制体系,主要办法是砍掉整个果园。对于这种病害,从其他植物中获得抗性基因的生物技术解决方案将为整个产业带来曙光。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目前已经崭露头角。未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带来革命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