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股时代渐行渐近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he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吉纸每股还有0.91元的净资产,怎么偏偏就成了股价最低的一只股票呢?”看着飞流直下的K线图,老王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说股票是只有底没有顶的吗,怎么会变成只有顶没有底的呢?破了两块钱居然还跌得这么凶,难道真的会像人家说的那样,变成只有几毛钱的仙股呀。”
  8月11日这天,老王持有的*ST吉纸公布中报,每股亏损0.2元,这已是公司连续两年半亏损了。当天股价报收于1.67元,比他4月份买进时的价格整整跌去了一半。
  
  1元股成批出现
  
  仙股之说,源于香港股市,指市值跌至1元以下的股票,在英语中被称为。penny stock.。港股市场,仙股林立,2002年发生在港股的仙股风波,使A股投资者初识仙股。
  除了老王手上的*ST吉纸,A股市场中的1元股还有*ST英教、ST银广夏和*ST猴王,而在两块钱附近挣扎的股票还有10多只。
  B股市场更惨,换算成人民币计价的话,沪市B股有*ST大盈B、ST大江B、ST轻骑B、*ST天海B等7只股票只有1块多钱,深市B股的1元股则是ST东海B、ST盛润B、ST珠江B等6只。
  1元股再度降临,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第5次出现l元股现象。
  沪深两市1元股的现象第一次是在1994年的大熊市中,当时上海石化一度跌至1.2元的历史性低价;第二次是在1998年的调整中,马钢股份出现了1.95元的低价;第三次是在2002年2月的暴跌中,ST九州、ST东北电成为1元股,其中ST东北电数次徘徊在2元下方;第四次是200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ST鞍成跌破了2块钱。
  江苏天鼎的分析师认为,这4次1元股的出现都离不开当时市场极度悲观的环境。但这几次也有一定的区别,前两次出现的1元股主要集中在大盘股,如上海石化和马钢股份;而2002年后,l元股则是以亏损的ST股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价值投资理念已经逐渐为投资者认可。
  不过目前的1元股现象与前几次相比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天信投资高级分析师胡嘉认为,从表面上看,这种区别表现为1元股的数量更多,持续的时间更长。而更重大的差异则是,以往的1元股在出现以后旋即被消灭,而这次的1元股现象可能是长期性、永久性的,因此用1元股时代来形容这种现象并不为过。
  而且,这种1元股时代很可能还只是仙股时代的一个过渡而已。
  胡嘉认为,快的话在今年年内,慢的话在明年上半年,A股市场必有仙股出现。业内人士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更有众多退场私募基金表态:这个市场如果没有超过100家以上的仙股,说明它的调整没有真正结束,自己所掌握的资金不会考虑入市。
  
  庄家变脸
  
  业界之所以断言A股迟早会进人仙股时代,是因为仙股时代事实上是对庄股时代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股价体系的颠覆,更是对股市本来面目的还原。
  2001年以前的中国股市,可以用无股不庄来形容。然而2001年股市攀升至2245点以后出现的大熊市,却使得庄家稳赚不赔的神话破灭。越来越多的场内资金最终都选择了认赔出局,无论是私募基金,还是券商资金,几无例外。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庄家的做庄模式或者说是退出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一那就是从向上做转变成向下做。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股价的加速下跌。
  比如说某庄家手头有1000万股套牢的股票,成本是15块钱。而这个时候指数仍然没有止跌的意思,庄家知道再想往上拉到15块钱甚至更高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他就会把已经损失的5000万元当成沉没成本。他现在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熊市中顺利地将手头的1亿筹码兑现。
  于是庄家就会向下做,也就是利用手中持有的筹码进行砸盘,9块、8块、7块、6块,让一路补仓的中小散户全部套牢,然后再在4块到6块钱反复震荡,逼着散户割肉。这样一来二去,庄家在5块钱附近拿到了2000万股的筹码,市值还是1个亿。最后他再利用大盘相对的平衡期将股价拉升到七八块钱的样子,顺利出局,甚至还可能略有盈利。
  而这个时候中小投资者可能还死捂着这只股票等着庄家进一步拉升解套,由于再没有其他资金照应,这只股票惟一的选择就是单边加速下行。
  事实上,三年的熊市中,这样的庄家弃庄而去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对于那些业绩不佳的股票,老庄们更是惟恐避之不及,而且这一现象还将有进一步加剧的迹象,这也使得一元股时代步人仙股时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
  
  颠覆传统价格体系
  
  1993年,上证指数曾经升至l558点,那时两市平均股价是28块钱;1999年5.19行情的时候,两市平均股价是14块钱;2002年6.24行情,两市平均股价就只有9块钱了;而截至目前1400点左右的位置,两市平均股价居然只剩下了6.5元。
  北方证券分析师莫光亮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近几年诸如招商银行、华能国际、长江电力这样的大盘蓝筹股的发行,目前的价格重心可能会更低。而之所以10年以来股价体系一直处于被颠覆的状态,其根源在于中国证券市场畸形的定价制度。
  A股市场新股发行方式虽然几经变革,然而高价发行却是始终如一。姑且不论闽东电力这样以88倍市盈率发行的怪胎,即便是这两年发行的新股,其发行市盈率也都在20倍左右,远远高于境外成熟市场10倍左右的发行市盈率。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这样高市盈率发行的新股进入二级市场,每每还都有100%以上的涨幅,这就使得二级市场的泡沫更加严重。正因为如此,近年上市的新股90%以上都是踏上了一条寻底之路。
  “列于一个新兴市场来说,股价从普遍高估到价值回归这个过程是一条必由之路。因为最初的时候股票还属于稀缺资源,随后就成为了一种正常的融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边缘化公司,于是仙股的大量出现也没什么奇怪的。”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如是说。
  “事实上在境外成熟市场,可以用仙股林立来形容。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网易不就曾经在八九毛钱徘徊过很长时间。”莫光亮认为仙股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
  A股市场自开设以来,其股价体系就一直处在一个极为扁平化的空间中,即便是目前,两市股票的最高与最低价也只有20倍的差距,而在境外市场,这一差距通常高达几百甚至数千倍。仙股的出现,将使A股市场扁平化的定价体系被颠覆,而这也可以认为足股市定价功能的一种还原。
  这也难怪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徐宏源表示,在今后三四年内,中国股市会重新涌现出百元以上的股票,同时也会出现一大批l元以下的股票。
  
  三板的比价效应
  
  尽管在主板暂时还没有出现仙股的身影,然而在另外一个市场,A股却早已成仙,这就是三板市场中的A股。
  目前三板市场的股票变成仙股的已有13只之多,占到了三板A股总数的50%。甚至连并非退市公司的海国实亦跌到了只有0.87元,三板中最低的一只股票九州更是只有可怜的0.58元,而且还丝毫没有止跌的迹象。
  如果只计算15家退市A股,则仙股比例更是高达80%。目前退市A股的平均股价,会是你想也想不到的一个数字——0.88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板已经全面进入了仙股时代。
  天信投资胡嘉认为,三板的普遍仙股化已经使那些准退市公司在退市前就有了强烈的接轨冲动。因为就在去年,那些因为3年连亏而被迫退市的股票退市价格往往还处在4块钱到7块钱的区间。正是退到三板后血本无归的走势教育了现在的投资者要尽早抛出这些烫手的山芋,于是在这样的比价效应下,你抛我也抛,没人要的东西自然一文不值。
  另一方面,壳资源的迅速贬值也使得各方对那些亏损公司的保壳和重组热情日益冷却。
  广发证券何晓虎认为,随着《破产法》的正式实施,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最终导致破产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随着监管制度的细化,使得报表式重组难上加难,比如说大部分*ST公司的扭亏希望来自于财政补贴等非经常陛损益,由于今年财政部对地方性财政补贴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这也使得重组公司利润来源就缩小了。
  因此,主板市场的1元股只会越来越多,最终出现仙股与三板提前接轨。谁是第一家仙股
  对于仙股出现的时间,业内人士多少还有些分歧,不过对于第一家仙股的归属,大家倒是观点一致——它必然会从年内就可能退市的公司也就是有。ST标记的公司中产生,而且这家公司目前股价越低,可能性就越大(见右表)。
  从该表我们可以得知,目前两市股价最低的26只股票无一例外都是sT公司,其中有退市风险的公司又占到了17家。
  *ST吉纸、*ST英教、*ST猴王和*ST龙科都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第一只仙股的有力争夺者。
  8月11日,*ST吉纸公布了亏损的半年报,并告诉投资者,主业仍处于停产状态,预期三季度仍将亏损。
  对*ST英教而言,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净亏损均高达4亿元左右,今年一季度仍亏损800多万元。目前,公司的花卉苗木经营基本停滞、合作办学亏损,由于巨额逾期银行债务无力偿还,债权人银行纷纷对其采取查封资产、冻结股权、拍卖资产偿债等行动。因此,公司年内扭亏的可能性也极小。
  而*ST猴王和*ST龙科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都已发布了2004年中期业绩预亏的公告。何晓虎认为,除非是有救世主出手,这几家公司明年留在主板的命运堪忧。
  仙股并非是准退市公司的专利,甚至一些没有退市之虞的ST股也是如此。比如ST银广夏,该公司因为造假极有可能引发股民索赔,而据资料显示,可能起诉的股东有1000到1万人,涉及的索赔额在1亿到10亿之间,也就是说,一旦新破产法正式出台且生效的话,ST银广夏就会因此而面临破产。如若这种可能成为现实,ST银广夏也可能率先开始它的仙股之旅。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股价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和跌破净资产现象的增加,一些净资产徘徊在1块钱附近的微利股同样有可能成为仙股的成员。
  北方证券莫光亮认为,尽管不排除在大盘环境转暧的时候,会有一些投机的资金介入这些准仙股,但它们终将会以退二进一的形式实现仙股之旅,而这些股票通常跌的速度远远快于涨的速度,风险极高。面对这样凌空跌落的飞刀,投资者切不可空手入白刃,更不要去刀口舔血。
  
其他文献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的里程碑意义不仅在于完整实现了高层领导的新老交替和平稳过渡,也体现在它通过的重要决定将指导今后若干年的执政党建设。  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会议之后的中国形势和中共走向。    通过改革强化领导核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曾庆红说,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了改革精神。  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会议,中共希望把
期刊
张建国最近心民表很好。他在温州龙港的小包装厂急需70万元资金,现在,这笔款子终于到位了。一个平阳人以1.5%月利率,把70万元借给了他。  张建国的包装厂很简单:一间平房,几台机器,七八个雇工,连厂牌都没挂。1994年,他怀揣3万元现金在苍南做印刷生意。今年,他想搞扩建,急需70万元资金购买设备、租赁厂房。但他托了各种关系,跑遍了龙港的银行,都因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抵押和有实力的担保方而宣告失败。 
期刊
金秋的北京密集地迎来了国际头面人物,他们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法国总统希拉克和俄罗斯总统普京,而中国领导人出席亚欧首脑会议,以及西方七国集团财长会议邀请中国参加,也都表明了这是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十分忙碌的一个季节。舆论的评论是:中国外交在新一届领导人的执掌中,诉说着更多的新意。  事实上,这个100年前在国际交往中频吃苦头的泱决大国,如今不仅已经把自己看作一个充满自信并因此得到尊重的文明,还把外交
期刊
10月11日,香港高等法院下令对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特种纤维(0285.HK)实施清盘。  “这是第一个被清盘的内地在港上市民企。”已经做过约20家内地企业到境外上市法律顾问的福建创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廖开展律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表明内地民企的诚信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  10月19日,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为“进一步加强对保荐人和独立财务顾问的监管”联合公布了若干举措,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期刊
2004中国租赁业论坛于2004年9月25日至9月26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推动租赁立法建设,规范发展租赁市场”为主题。这也是继今年—亡半年融资租赁法起草小组成立并正式启动此项立法工作之后,中国租赁业的又一重大事件。  现代租赁业,在发达国家锁誉为“朝阳产业”,它既是与银行信贷、证券并驾齐驱的三大金融工具之一,又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国民经济和市场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中国,租赁业走过2
期刊
在我们这个时代,关于“诗人死了”、“诗歌在衰落”这样的话题,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次,各色口舌或忧心忡忡或幸灾乐祸地触及诗歌,为它在机械复制时代的不祥命运伴奏、送行。在我看来,这种悲观景象其实大多来自论者的心理虚拟,因为诗歌及诗歌所创造的灿烂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在我们这个时代蒙尘,不管任何时候,总是有一批人,他们热爱诗歌,纯粹地热爱,他们在写诗,在创造着属于整个人类的美感和道德。对他们来说,诗歌写
期刊
10月11日,是中信证券向广发证券股东发出要约收购的截止日期。然而次日以及此后的几天内,中信和广发,两家处于收购与反收购的主角都以沉默示人。  直至10月14日,中信证券公告姗姗来迟——由于公司要约收购广发证券的股权未达到51%的预期目标,要约收购因此解除。至此,这场围绕广发证券控股权而展开的中国证券业首次收购战,在历经一个多月的较量后暂告落幕。  关于收购案的“作秀”之说开始占据主导。  这种说
期刊
和许多人的预期相反,作为此次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之一,房地产投资在今年上半年增长28.7%,房价依然在涨,甚至涨得更快。  央行在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做出了耐人寻味的判断,“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增速的继续回落,可能导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的预期,推动价格上涨”。人们可能作出这样的推测,决策层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在可预见的近期将可能放松,因为调控导致了供需矛盾的加剧,推动房价进一步上升
期刊
10月15日是贾植芳先生90岁寿辰,来自天南地北的祝福飞临上海一所普通的民居,复旦大学还特意为他举行了学术思想研讨会。研讨会前夕,贾植芳先生在家里接受子《隙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90岁的贾先生,思维敏捷活跃,风趣而幽默,瘦小的身躯似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听觉的障碍并不妨碍他浓浓的谈兴。他记忆力惊人,对若干年前的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言语之间,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谈话从贾先生的作品《
期刊
2004年10月6日,郎咸平发布独家授权书:将顾雏军在香港高等法院控告郎咸平的全部过程,及他对案件的相关声明及看法独家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眼下官司开庭已如箭在弦上,“郎顾之讼”再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郎顾之讼”虽未正式审理,但早已是暗流涌动、瞩目者如石。  不仅因其牵连一位最富争议的学者——郎咸平、一位大陆的百强富翁——顾雏军和他旗下的数家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