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允迪厥德”德政与屈原“美政”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早“政事之纪”的历史典籍《尚书》,其“允迪厥德”的德政思想,对后世政治家、思想家治政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战国时期楚国重臣屈原即继承发扬了《尚书》的德政思想,形成了以效法先贤、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关注民生为内容的“美政”思想.
其他文献
个体以语言习得的实践方式,参与语言共同体的传承和建构,从而在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上将自己嵌入到语言共同体之中,实现文化主体的语言自信与语言认同.语言共同体的教育路径在于三个维度的互塑:一是个人教育路径,形成生活世界的语言共同体;二是国家教育路径,形成国家语言共同体;三是全球化教育路径,形成世界语言共同体,三者具有内在的相互影响关系.经由上述教育路径,语言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强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起书写人的历史、发现生命精神和传播爱的力量的教育使命.
教师“平庸之恶”指由于教师教学判断缺失而引起的教师使命庸俗化、教师工作庸常化、教师生活庸碌化,它会导致教师难以发现或解决学生的主体性被压迫、主体性假象和主体性异化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阻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从本体论视角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赖于其主体意识的能动觉醒.教师则应自觉抵御“平庸之恶”,为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创设外部保障.为此,教师应反思教学惯性,重塑协作共生的教学认知;破除教学壁垒,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交往;纾解教学焦虑,补充增值性教学评价.
中和之美是汉代经学家们共同认可的核心审美观.《白虎通义》被认为是展现汉代中和之美的作品之一.关于《白虎通义》中展现的汉代“中和之美”与之前时代相比是否有偏差这一问题,依旧存在讨论的空间.作为汉代“中和之美”继承关系研究的补充,本文阐释《白虎通义》中的“中和”内涵,认为其作为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行为标准,主要贯彻了“中和之美”中“得中”的方式,而忽略了“阴阳相平”的目标.也就是说,《白虎通义》其实是一部具体展现汉代社会“礼”的作品,因此,“中和之美”在《白虎通义》中真正得到落实的仅是
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中期以来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了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二者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现代语言学阶段、语篇分析阶段、多模态话语分析阶段.通过回顾和论述这三个阶段的重要文献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语言学理论与概念在翻译研究领域的介入及其对翻译学科发展的影响.
“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其道德修养的归宿.从广义上看,王阳明的心学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但是从狭义的道德修养上来看又是可以拾级而上的.其道德修养大致分为“立志”和“致良知”两个阶段,“立志”提供了成圣成贤的方向,“致良知”奠定了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路径.“立志”与“致良知”是其为学不同阶段的学问的头脑和为学方法.立志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致良知”的开始,致良知是道德修养的完善,是“立志”的深化.
在当代政治哲学讨论中,伴随着自由主义内部以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共和主义的争论不休,正义理论内部形成了 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基于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正义理论的思考,阿马蒂亚·森批判了主流正义理论的研究方法.阿马蒂亚·森一方面对主流正义理论方法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理性能够并且应该普遍化、制度是正义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主权国家的预设),另一方面在一一指出这些特征所具有的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为当下正义理论提供补充的、也更能回应现实紧迫问题的“比较视角”的方法,并进一步增加了一个“可行能力”的维度.森的观点是对当
转型时期的乡土社会,以“走出乡土”为表征的“文字上移”促进了底层青年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在“文化脱域”与“空间转换”的视阀下具有一定的张力.流动张力是指个体不能完全从身体与心理上融入城市生活,还与乡土社会保留着空间与文化上的联系.从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资本及其作用带来的空间实践变化,透视出农村教育精英的社会流动过程中存在多种空间资本补给与转化机制,进而产生社会流动张力.辩证地看待,农村教育精英的社会流动张力可以减轻阶层区隔产生的社会矛盾压力,也为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带来一定的情感与物质支持.
桃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象,以之比喻美人是重要的文化现象.息妫、李香君等是文学史上典型的桃花美人,具有共通的文化内涵.作家在塑造她们的形象时,多以桃花之艳丽隐喻美人的相貌,以水流花谢转喻美人凋零的爱情,并借美人的一己悲剧命运讲述家国倾覆的故事,营构出桃花飘零与乱世倾国之间的隐喻关系.这种创作方式是因为作家受到家国同构的传统政治伦理观念的影响,且是桃花客观存在的特点被作家主观选择利用的结果.
探索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是研究国家文化安全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理论的基石.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看,国家文化安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皆有的存在状态,是兼具传统与非传统特征的安全,是既无内忧又无外患的文化样态,是破立结合促成的有机平衡,是国家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适应与推动.厘清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能为深入研究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学理支撑,有利于国家文化安全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近年来,江西省在产业发展上不断开拓创新,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产业基地等形式带动产业全面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21年底,全省有四类经营主体5.11万个,村级(联村)扶持产业基地1.46万个,直接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45.54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