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浅析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学进入了新时期文学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众多,其中以余华、马原等一批作家为代表的“先锋派”文学,在创作上从艺术手法、语言等多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也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但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先锋文学开始渐渐没落,而先锋作家们不是回归传统,就是渐渐脱离文坛。
  关键词:活着;生命;意义
  余华的《活着》就是他向传统回归的标志之作。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叙事手法上,余华都作出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但是,除去这些形式上的写作技巧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活着》从内容上、精神上向传统的回归——余华通过福贵一生的遭遇在探讨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生命的意义。
  一、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又深奥的哲学问题一直是人们在思索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拜金主义”者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丰富的物质生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全人类的幸福;普通的人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亲情、友情和爱情。可是,余华要通过《活着》中福贵痛苦坚忍的一生,来告诉大家:“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本身”。那么,余华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怎样的内容来揭示和证明自己观点的呢?
  (一)生命中的苦难
  《活着》讲叙的是“我”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到农村收集歌谣,耕田的老农福贵在茂盛的树下给“我”讲叙的关于他的辛酸的一生。
  福贵出身于福贵人家,家资丰厚。可是,福贵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成性,不久就败尽家财。先是变卖家产,接着父亲暴亡。后来福贵被“抓壮丁”抓走了,死里逃生,回到家里后,老婆却又患了不治之症。不久便是一系列的死亡: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最后只剩下孤伶伶的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伴为生。
  然而,余华在作品中不仅仅就写了死亡那么简单,即使是在人“活着”的时候,余华也在这些“活着”上加上了无休无止的“痛苦”。家世败落的痛苦、妻离子散的痛苦、战场上的随时面临死亡的痛苦、女儿聋哑和被迫送人的痛苦、饥苦、亡苦和无休无止的劳作之苦。最令读者痛苦的是,小说中遭受苦难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淳朴、憨厚、懂事……
  (二)苦难中的温情
  如果我们细读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矛盾:在福贵的一生中,死亡和痛苦占主要部分,但小说的大部分内容则是福贵对昔日艰难而温馨的生活的深情追忆。
  (三)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余华通过苦难中的温情来塑造一个个可爱的人物,又通过死亡来终结这些可爱的人物。余华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不管生命赋予人们的是快乐还是悲伤,幸福还是不幸,乐趣还是孤单,都要去忍受。当你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就有责任走完生命的历程。因为,生命仅仅只是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
  二、生命意义认识中蕴涵的佛家思想
  余華通过福贵的自我救赎,来揭示出生命意义的本质,他采用的是一个这样的逻辑:生命是痛苦的,但人不能轻生,要坚韧的活下去,所以在痛苦中得到自我救赎,认识到生命意义的本质。
  那么,我们就顺着这样的逻辑来理出余华的哲学思想源头。
  (一)世间一切皆苦
  余华通过种种死亡和痛苦将福贵置于一种最为不堪,最为难以忍受的境地。这种对于人生痛苦的描写,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世间一切皆苦”。于是,我们不难想到“佛教”的禅宗。
  (二)人要坚韧活下去
  佛教虽然宣称人生到处都充满着痛苦,但是却没有形成厌世轻生的思想,没有否定生命的意义。反而却认为生命难得,万劫不复。人类应该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能轻生。
  三、伟大的人性关怀
  余华的《活着》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他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他在思想上的深度,他伟大的人性关怀。
  (一)思考行动体现人文关怀
  余华通过思考得出了“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这一哲学命题,就是想告诉所有人,要珍视生命,不要过分迷恋生命本身之外的“附加价值”。就像不要因为不想破坏面包外面精美的包装而活活饿死一样。如果我们沉迷于那些“附加价值”之上,就会忽视生命本身。所以,余华通过福贵的一生要让人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的哲理,使人们能够在任何灾难来临的时候都能像福贵一样自我救赎,执着的活着。
  (二)劝生弃死体现人性关怀
  二喜的死在所有的死亡叙述中是被极度放大化了,“身体贴在那一排水泥板上,除了脚和脑袋,身上全给挤扁了,连一块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血肉跟襁糊似的粘在水泥板上” 。真是惨不忍睹!余华,将死亡描写的极度痛苦,同时又将生的痛苦淡化,着力描写福贵生命中父母、妻子、儿女和外孙带给他的温情,就是想告诉人们,死亡是痛苦的,生活中还有美好的温情存在。正是余华这炽热的心,伟大的人性关怀,才使整部小说洋溢着浓浓地人道主义精神,提升了整部小说的艺术价值。
  四、结论
  余华的《活着》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他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他在思想上的深度,他伟大的人性关怀。相信余华会在未来创作出更好的、更有深度的作品,塑造出更多像福贵一样经典的人物形象。
其他文献
期刊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存在诸多社会问题,其中失业问题尤为突出,失业人口主要由失业工人、商业服务行业人员、旧政权遗留之公教人员、城市贫民、家庭妇女等群体构成,为此,中国
成书于雍正二年(1724)的浦起龙《读杜心解》,在清代流传较广,影响颇深,该书的最大特色是运用八股说的形式阐释杜诗,其解往往能够深窥诗人之心志,发启前人所未发。然而瑕瑜互
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它的成书是个“集体累积”的漫长的写作历程.因此.的主题思想也就不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是包含了众多的精神意象.最后这
摘要:本文通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知中凝魂聚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中凝魂聚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中凝心聚力这三方面,详细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企业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企业;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落实好总书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伴随着其发展,一些规制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立法缺陷日显突出.因此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立法,解决当前
疼痛的确是很个人的东西,很私密,很隐蔽,所以有人说,肚子疼只有自己知道.一个人的疼痛其实是从出生时就开始了,当婴儿艰难的睁开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疼痛已经开始了:
期刊
史学家陈垣先生在其《明季滇黔佛教考》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盘龙崇照、古庭善坚,滇人所艳称也.昆池弥漫数百里,盘龙肉身峙于南,古庭肉身峙于北”.在昆明历史中,有两位僧人被
摘要:《蒹葭》是《诗经·秦风》里一首怀人诗,历来的研究者对诗中“伊人”形象持有不同的观点:或认为诗中的“伊人”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士,或认为诗中的“伊人”是一位远遁尘世的隐者,或认为诗中的“伊人”是一位端庄秀丽的美人,虽众说纷纭,但学术界目前公认“伊人”是诗人所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可是,在本诗品鉴的过程中,历来研究者普遍认为诗中“伊人”的“行踪不定”,忽而“在水一方”,忽而“在水之湄”,忽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