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机械类高校自身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是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量大,覆盖面广泛,使学生学习和接受都有比较大的难度。笔者从课程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的实际经验,力图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课程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从厘清改革思路、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作了比较多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1 厘清教学改革思路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与国家标准相关。随着工程领域新方法、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与之相关的国家标准随之变动,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另外,由于课程是在学生毫无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几乎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开设,学生学习难度很大,并且学习过程非常枯燥,难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改革的思路应当是紧盯时代及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通过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
2 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合理筛选和有机整合,是课堂内容教学改革的重点。鉴于本课程章节繁多,章节内容独立性很强,课时相对较少等特点,各部分内容全部讲到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以学以致用作为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到,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的学习之后,就能建立关于本课程的系统理论,为此,突破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强化实例分析练习,练好基本功,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像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及检测、表面粗造度等内容,应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着重讲解;而其它一些章节,如圆锥结合的互换性、键和花键的互换性等不作详解,列入学生自学范围,简化课程内容,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同时增加实验教学课时,让学生从工程图纸出发,在练习中不断地遇到问题,不断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锻炼和培养动手能力。
3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学习过程的枯燥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的钥匙是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问题解决法
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潜移默化的接受所学知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有些基本知识点,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很好到理解和掌握,而问题解决法就是把知识点实际化、问题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工程实际的图纸,例如一变速箱齿轮轴,两端两个¢30mm轴颈,极限偏差ei=0,es=+0.002mm,圆柱度公差为0.004mm,右端軸颈对左端轴颈的同轴度公差为¢0.003mm。针对这个零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为什么两个偏差都是正偏差,取值依据是什么?
2)规定圆柱度公差的目的是什么?
3)规定的右端轴颈对左端轴颈的同轴度公差的涵义是什么,取值依据又是什么?
对于这些具体问题,老师可根据已学或待学知识点进行解答。两端轴颈与滚动轴承的内圈一起转动,没有相对运动,两者之间采用过盈配合,考虑到装配难易程度,选择小过盈;规定圆柱度公差目的是为了保证装配后轴承的几何精度;两轴颈上的滚动轴承外圈必须与箱体孔配合,为保证其配合性质,需限制两轴颈的同轴度误差,误差大小的确定依据滚动轴承滚动体与内外滚道的间隙而定。
通过这样大量的图例分析,促使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含义、进一步针对不同情况,选取合理的公差与配合,逐步形成对简单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精度设计的能力。
3.2 开枝散叶法
一个参天大树,总是从一粒种子或一颗小枝,长大而成的,课程知识的获取同样如此。本课程涉及的名词术语、基本概念和推导公式很多,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全部记得下来,没有充分理解的东西容易混淆和忘记。因此,老师必须对所授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主枝,引出分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3.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比传统教学手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很大的信息量,引入图例,可以让抽象的文字信息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也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的先修课程。作为长期担任机械类课程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重要,在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诸多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雷巧灵.浅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2] 魏克湘,刘迎春,傅彩明,等.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4).
[3] 工伯平,孙人刚,武美先.建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1(2).
作者简介:丁小兵(1968-),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是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量大,覆盖面广泛,使学生学习和接受都有比较大的难度。笔者从课程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的实际经验,力图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课程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从厘清改革思路、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作了比较多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1 厘清教学改革思路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与国家标准相关。随着工程领域新方法、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与之相关的国家标准随之变动,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另外,由于课程是在学生毫无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几乎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开设,学生学习难度很大,并且学习过程非常枯燥,难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改革的思路应当是紧盯时代及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通过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
2 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合理筛选和有机整合,是课堂内容教学改革的重点。鉴于本课程章节繁多,章节内容独立性很强,课时相对较少等特点,各部分内容全部讲到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以学以致用作为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到,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的学习之后,就能建立关于本课程的系统理论,为此,突破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强化实例分析练习,练好基本功,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像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及检测、表面粗造度等内容,应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着重讲解;而其它一些章节,如圆锥结合的互换性、键和花键的互换性等不作详解,列入学生自学范围,简化课程内容,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同时增加实验教学课时,让学生从工程图纸出发,在练习中不断地遇到问题,不断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锻炼和培养动手能力。
3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学习过程的枯燥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的钥匙是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问题解决法
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潜移默化的接受所学知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有些基本知识点,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很好到理解和掌握,而问题解决法就是把知识点实际化、问题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工程实际的图纸,例如一变速箱齿轮轴,两端两个¢30mm轴颈,极限偏差ei=0,es=+0.002mm,圆柱度公差为0.004mm,右端軸颈对左端轴颈的同轴度公差为¢0.003mm。针对这个零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为什么两个偏差都是正偏差,取值依据是什么?
2)规定圆柱度公差的目的是什么?
3)规定的右端轴颈对左端轴颈的同轴度公差的涵义是什么,取值依据又是什么?
对于这些具体问题,老师可根据已学或待学知识点进行解答。两端轴颈与滚动轴承的内圈一起转动,没有相对运动,两者之间采用过盈配合,考虑到装配难易程度,选择小过盈;规定圆柱度公差目的是为了保证装配后轴承的几何精度;两轴颈上的滚动轴承外圈必须与箱体孔配合,为保证其配合性质,需限制两轴颈的同轴度误差,误差大小的确定依据滚动轴承滚动体与内外滚道的间隙而定。
通过这样大量的图例分析,促使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含义、进一步针对不同情况,选取合理的公差与配合,逐步形成对简单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精度设计的能力。
3.2 开枝散叶法
一个参天大树,总是从一粒种子或一颗小枝,长大而成的,课程知识的获取同样如此。本课程涉及的名词术语、基本概念和推导公式很多,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全部记得下来,没有充分理解的东西容易混淆和忘记。因此,老师必须对所授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主枝,引出分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3.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比传统教学手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很大的信息量,引入图例,可以让抽象的文字信息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也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的先修课程。作为长期担任机械类课程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重要,在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诸多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雷巧灵.浅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2] 魏克湘,刘迎春,傅彩明,等.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4).
[3] 工伯平,孙人刚,武美先.建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1(2).
作者简介:丁小兵(1968-),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