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生态文学”的生发及其思想源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x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反映着思想的变革,生态文学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社会对生态理念的关注与认可。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二十一世纪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联,中西结合的生态思想、政治体制的大方向引导使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有了肥沃的土壤。从生态文学的概念认定,中西生态思想的合流以及这思想合流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影响,分析中国生态文学生发的内在动力,对于发挥生态文学的文学史与社会意义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生态文学;天人合一;诗意栖居;思想源流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2]文学向来与环境脱不了干系。至于生态文学,由于工业革命的地域性分布的东西差异,在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理论方面西方是走在前面的。1962年《寂静的春天》让瑞秋·卡森成为“多嘴的女人”的同时也让西方人们“不得不看见”世界生态的悄然恶变;1975年,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诗歌《人,诗意的栖居》进行了哲学升华,认为“只有用仁爱的心来对待世间万物,……人便有了诗意的本性,那么人将人性地栖居于此大地上”[3]近年来我国环境状况的频出让国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中国生态,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一方面是作家对生态关注的文学表述,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西学共振的结果。
  一、中国“生态文学”的生发与源流
  基于对生态文学所阐发的理念即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视,部分学者怀抱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生态文学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热情。其中一方面体现在学界对“文学生态关注”这一现象的概念总结上。
  就目前来说,除去生态文学这一相对普遍性的称谓来说,还有环境文学、绿色文学、公害文学、自然写作等概念也颇为常见。就以上这些命名而言,其中“公害文学”在日本比较通用,“自然书写”则常见于美国学者的笔下,“环境文学”则来源于德国,自然写作多见于台湾文坛。在我国学人笔下,生态文学、环境文学、绿色文学则较常见。环境文学在中国的命名来源于作家高桦,其于1984年《中国环境报》“绿地”副刊上提出来,她认识到中国实际与日本、英国等的不同,认为环境文学不仅要揭露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而且要歌颂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人和事。 “绿色文学”的提法有童庆炳等,他强调人与自然相处中的生命意识,绿色文学就是一种崇尚生命意识的文学,崇尚人与自然生命力活跃的文学,崇尚人与自然和解的文学。
  生态文学是王诺在《欧美生态文学》中定义的,“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考基础的,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4]王诺对生态文学的定义是通过对比分析来诠释的,其中便是对环境文学的否定。刘文良对王诺观点的解释恰如其分,“王诺认为环境文学这一术语的最大问题在于隐藏在它下面的思想,它的逻辑起点不是生态整体观或生态中心主义,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5]
  就当前来看,生态文学相对于其他称谓,有更广泛的认可度。孙燕华在《当代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台湾自然写作研究》这本书中,就比较认可王诺的看法,认为其对于生态文学的定义以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并且将大陆相关的生态抒写称之为“大陆生态文学”。为了加强概念的准确性与研究的方便,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统一使用生态文学,就如台湾“自然写作”这一称谓的形成过程一样,大陆的这一文类现象已逐渐获得一致的称谓,中国的生态文学研究将走的更远。
  二、“天人合一”中的生命守望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天”的解释其中就有“天是指广大自然。”关于“合一”,张岱年认为,“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6]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生态的积极启示便是——“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7]把哲学考量融入现实生活,那么“天人合一”便给与了生态文学所立足的根基即人与自然谐和以古典认可。
  “天人合一”思想自发生特别是在当代,大部分时间只在国人的精神底层游荡,却在潜意识之中支配着国人对环境的良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文学不仅在体裁上逐步完善,在数量上也越来越可观。比如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于坚的长诗《哀滇池》,姜戎的《狼图腾》等等都颇受关注。不可否认,种种关注以及健全完善生态文学的学术操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价值方面,有些学者已经对此有所论述和强调。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钱穆在晚年所强调的,“人文自然相互调适之义”,季羡林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等等,前辈的这些思想在中青年学者中也有所阐发。如方克立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在这种天人观指导下,我们的先哲提出了许多善待自然、保护生物资源的朴素生态智慧,对于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不无启发意义。”[8]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为我国生态文学的生发提供了精神底蕴。
  三、“诗意栖居”的现实努力
  生态哲学思想是生态文学诞生的最重要的思想理论背景。]前人的哲学智慧为生态文学的生发提供了哲学依据,但若从深层面考量支配生态文学的思想水源,恐怕并不仅仅应该停步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思想源流的一部分水源是来自西方的“诗意的栖居”。正是精神上的共鸣使“天人合一”和“诗意的栖居”得以合流,形成了中国生态文学的思想主流。
  如何使人的本质按其本然状态显露出来并使人的生存获得其原初的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海德格尔共同关注的问题。“诗意的栖居”是出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之手的诗行,乔纳森·贝特则从真正的生态学的角度提升了它的价值,“栖居意味着一种归属感,一种人从属于大地,……与大自然共存的感觉。”并在接下来的文本中向人们阐释了获得这种归属感的前提,即“必须尊重大地,对所栖居的大地负责任。”[9] “诗意的栖居”是一种生态理想,是作家在关注现实的基础上,追求天人谐和的浪漫情怀的抒发。   生态文学的产生是作家对工业革命背景下环境以及人的精神变异的自觉反思,海德格尔曾提到,现代技术“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10]正是现代技术所造成的现代困境的凸显才让“诗意的栖居”成为人们的生存追求,而生态文学的出现便是这种追求的审美表述。如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用满怀诗意的笔触抒写了鄂温克族人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诗意共存。王晓明曾经试图用文学来解决社会问题,关于这一点,生态文学的实践已经走在了路上:生态文学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诗意的栖居,并将反作用于社会。
  结语:
  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是需要积累,需要酝酿,需要触发的。从其诞生的思想层面考量,正是一代代学人立足现实,对传统进行解读,对西学进行借鉴的同时催生了这一新的价值观念的产生。现实条件的触发、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文学史的必然走向,给予生态文学的发生以外在动力。但学界对其概念廓清的过程、“天人合一”与“诗意栖居”思想合流的过程是生态文学之所以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内在动力。
  注释:
  [1]孙燕华. 当代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台湾自然写作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3.
  [2][法]丹纳. 艺术哲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
  [3]Martin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M]. tr. Albert Hofstadter, New York: Harper Collons. 1975年版。
  [4]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11.
  [5]刘文良. 近年来生态文学研究述评[J]. 贵州社会科学. 2006(1).
  [6][7]张岱年.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1).
  [8]方可立.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J]. 社会科学战线. 2003(4).
  [9] Jonathan Bate. The song of the Earth[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258一260.
  [10]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册)[M]. 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6:932—933.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从生态理念概念及其应用原则入手,对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理念;室内设计;应用  前言:近年来,生态保护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面对的最大问题,生态环境破坏给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保理念的重视。室内是人们生产、生活主要活动场所,由于其设计和装修对资源消耗较大,且产生了大量垃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而生态理念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对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在进步,传统音乐不能一直保持其原有的音乐风格,需要进行创新,以保证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不处于停滞不前的趋势。欣赏二胡现代作品是培养一个人感受能力的过程,需要用心聆听,用心感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更加投入地融入到音乐中。  【关键词】:二胡现代作品;欣赏音乐;幻想和联想  二胡(胡琴),起源于唐朝,其前身被人们称为“奚琴”,又是胡人们骑在马背上演奏的乐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期刊
【摘要】:采用环保材料作为装置艺术的媒介是在现代生态观念、各类环保运动、艺术性实验等共同作用下受到广泛关注的。本文通过国内外装置艺术实例,分析了环保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多种应用,找出社会观念、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因素,探求环保再生材料在装置艺术作品中的表达。  【关键词】:环保材料;装置艺术;回收艺术;可再生资源  一、装置艺术的含义  “installation”在辞典的解释是“装置、设置、架设”和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城市棕地和弹性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其当代性思维,其次分析影响这种当代性的因素,再次提出弹性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分析城市棕地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弹性设计与城市棕地景观改造,提出对城市棕地弹性景观改造的若干方法建议。  【关键词】:弹性景观;城市棕地;方法探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现代需求速度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大城
期刊
【摘要】:我国的造园艺术在世界上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园林艺术独树一帜,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久负盛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传统园林意境是我国园林所特有的内在魅力,本文从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意境营造入手分析,归纳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之意境营造的常见手法。  【关键词】:园林造景;意境营造;园林心理学;传统园林;继承;创新  引言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
期刊
【摘要】: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手工艺术表现形式。木雕这一传统的手工艺艺术受到了广大人群的喜爱。虽然木雕市场日趋见好,但是,木雕艺术还是更趋向于两极化发展,一种是集理论与知识为一体的艺术家,他们具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另一种是具有传承性的手工匠人,他们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作品大多承袭师傅的风格,难以创新。本课题通过研究木雕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工艺手法来分析当代木雕的发展现状,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当前计算机在多领域的应用的现状的概述,分析了当前在艺术设计中计算机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且讨论了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对目前我国艺术设计领域中计算机的应用状况出发对将来计算机在艺术设计方面作出了展望,同时还对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提出了必备的条件。  【关键词】:计算机;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门类有很多,比如说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工业设计、影视设计、以及建筑、服装
期刊
【摘要】: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音乐的分类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乡村音乐、原生态音乐。那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音乐又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本文对声乐的发展新趋势——跨界音乐,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解刨。  【关键词】:音乐;声乐;跨界音乐;多元化  声乐的演唱方法分为了:美声、民族、通俗三大类。这是最最普通和一直以来传统意义上
期刊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多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世界所接受。当代动漫设计,作为现代世界新科技的产物,因其融入了文化的因素,在青少年和儿童群体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这时,传统文化往往就在动漫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动漫设计只有在设计过程中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们。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动漫
期刊
【摘要】:织物编织是伴随人类发展进步最亲和、温暖、最具人文色彩和创造性的文化艺术形式。通过介绍编织技术的应用表现,发现它是一门如此贴近生活的艺术,创作者将编织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延续编织工艺自身的美感,为大众带来具有创意和新鲜感的独特设计。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赋予现代设计的巧思与理念,正是编织创作向往的趣味所在。  【关键词】:编织;手工技艺;材料语言;情感  一、天然材料的亲密感  出自巧手或井然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