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一课中“与”的价值探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a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疑与学问》短小精悍,以精辟的文字阐述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教学中,从标题的“与”字切入,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寻文本的内涵和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力求参透其严密的逻辑、严谨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治学思考以及顾颉刚真诚的教诲之心。
   在绝大多数作家和评论家的眼里,题目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在文本解读中,从题目入手,往往能够找到恰切的突破口,探寻出作品的深层价值。
   九年级上册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短小精悍,以精辟的文字阐述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从结构梳理上去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显然无法真正触及这篇说理文最有价值的教学点,这篇课文作为阅读示例的作用也无法得到有效挖掘。因此,急需找到一个教学突破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寻,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而这个点,可以是标题中最不起眼的“与”字。
   探寻最早的象形文字,“与”字是由两个相互交换象牙的人构成。象牙在古代数量非常稀少,两个人都将最珍贵的东西交换给对方,说明了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引申到现代,说明了构成“与”的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分析课文的标题,其侧重点不在“怀疑”或者“学问”,因为偏重哪一方都是片面。恰恰是这个“与”字,构成了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带有强烈的思辨性。其中包含了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还有条件关系,顾颉刚要在短短的一篇文章里把这两者之间的三层关系讲清楚讲明白,确实对其逻辑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严密的逻辑结构
   议论文是讲究逻辑层次的。首段以两句名言引出论点,从消极方面的辨伪去妄和积极方面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分别设立了分论点,以此形成了文章的大体结构框架。在局部论证中,也处处体现这份严密的思维。如开篇前两段,“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这两句分前后,不可对换,因为会疑在前,“须有”更强调语气的作用。前后句在语气上、态度上形成递进关系。如在文章前半部分的论述中,他分别从“一个传说”“一本书”“一种学问”三个角度说明了无论处在哪个角度中,都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分别列举了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两者同样不可对调。
   戴震的例子强调了通过怀疑,达到质疑求解的功用;笛卡儿的例子则强调通过怀疑来创造新学说。笛卡儿在质疑求解的基础之上又向前发展出了新学说,是怀疑精神的高級功用。两种形式普遍存在学问探寻过程中,且互为前后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种立体框架式的结构,原本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具有一种建筑美,现在被顾先生巧妙地移植到议论文中,使议论文也具有了严谨的建筑美。
   二、严谨的语言表达
   “与”字之中所蕴藏的复杂关系还有赖于严谨的语言表达。文章末段首句在文中其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消极”和“积极”两词的用法,并非是按照一正一反的对立关系所理解的,在这里所取之意为黑格尔哲学中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上半句先说明怀疑可辨别现成学问的真假,后半句指出对于未来学问来讲,怀疑起到启迪新发明和创建新学说的作用,前半句话和后半句话所说事物相同,但是却表达出了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对应题目中的“与”字,体现出了其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另外,在第六段阐述学说产生的流程时连续使用了四个“常常”: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从流俗传说、旧学者学说到更新更善学说的产生,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将怀疑精神深入其中,渗透其中,并最终产生功用,就需要严谨的表达。文中从“怀疑”入手,历经“辩论”“评判”和“修正”,最终修成正果,实现质的飞跃。一个过程,四个阶段,是必经之路,也是循序渐进、追根究底的过程。顾颉刚以他特有的严谨思维,对此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解,清晰地梳理和“怀疑”和“学问”这一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把“与”字的内涵做了精准的剖析,也给读者指明了一条探寻之径。
   正因有了严密的结构和严谨的表达,让文字有了底气,文理有了自信,使顾颉刚说起话来不需要义愤填膺和慷慨陈词,却能显出理直气壮。
   三、真实的治学思考
   顾颉刚从怀疑的角度写出了他自己在治学方面的独特思考,用“与”字把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讲得条分缕析,说得理直气壮。但通往学问的路径只有“怀疑”一条吗?答案是否定的。但为什么顾颉刚只选择从“怀疑”的角度谈“学问”呢?它们之间的这个“与”是否有必然性?
   这点得还原到顾颉刚的治学经历中来分析。
   顾颉刚是中国历史学中“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的著作《古史辨》,是一部研究和考辨中国古代史的论文集。该书体现了20年代初在中国史学界崛起的“古史辨派”的疑古辨伪的精神。顾颉刚正是凭着这份怀疑的精神开拓出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角度,提升了史学研究的新高度。
   顾颉刚在学问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只选择了“怀疑”,只看重“怀疑”,原因在于他毕生研究的所得,“怀疑”二字是他历经数十年卓有成效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最宝贵的经验和最精炼的概括。因此,我们反观顾颉刚,他能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讲得如此严密和严谨,其实是他个人治学经验的自然总结。这份理性的思考是来自于大量长年累月的实践思考。“怀疑”精神为他攻克了重重学术困难,为他垒起了层层学术造诣,造就了顾颉刚的学术高度。
   只有来自自己亲身实践过的事情,总结经验的时候才能得到成熟的思路。顾颉刚写《怀疑与学问》,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不是故作深沉、信口开河,而是根据生活的实践,有理有据地进行梳理。文中的“与”字,浸透着他最真实的治学思考,集数十载实践与感悟于一个字身上,一字难解,一字难求!
   四、真诚的教诲之心    作者顾颉刚是把怀疑化为自己骨子里头做事情、思考问题和写文章的方法。
   “与”字中,既有他真实的治学思考,也有其对后来学者真诚的教诲之心。在他的文章中,随处可以看到他充满怀疑精神的语句。
   有否定性的语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等句。这些句子从方式和态度上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否定。指出了怀疑精神不止在学术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有质疑性的语句:“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等句。它从学术方面强调了治学过程中的严谨求实精神,不得含糊。
   也有批判性语句:“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等句。以强烈的批判语气指出了没有怀疑精神,就不止是治學方面的问题,还可以上升到人的品性问题。
   除此之外,文中还反复出现了连续否定、连续反问的语句,充分证明了顾颉刚不仅在议论文中劝说读者要怀疑,而且也是凭着一颗强烈怀疑精神的心在写文字。他的“怀疑”不是为怀疑而怀疑,不是仇视一切,不是横眉冷对,而是以真诚之心去对待一切学问。怀疑精神正是独立意识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怀疑精神,也就不具备现代人所谓的独立意识。他在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上立场是鲜明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心怀上却是真诚的。他把自己强烈的治学体验提炼为治学经验,给后生以真诚的教诲,他把自己的骨子里头的所思所想都融汇在了一个“与”字身上。故而,让读者看到了“与”字背后的复杂与单纯,思辨与真诚。
   综合以上分析,回到“与”的象形文字,它由两个相互交换象牙的人构成。这两个人都将最珍贵的东西交与彼此,情真意切,无私坦诚。
   从“与”字看《怀疑与学问》,不正是顾颉刚与后生在治学方法和态度上的拳拳之心。透过“与”字,有严谨的篇章结构,有严密的表达语言,有真切的治学思考,也有真诚的教诲之心。我们既可看到文字表面的肌理条纹,又可看见文章深处的思想浪花和人格魅力。这是一个有着大格局的人,用具有大格局的胸怀和经历,写就的一篇心怀大格局的文章。写的是“怀疑”,却处处坚定立场,理直气壮,不容置疑,视怀疑为大学问;写的是“学问”,却不只关乎学术层面的学问,还延伸到为人治世的大学问,生活和工作的学问是处处有怀疑。“怀疑与学问”在文中是相利相存的两个概念,在顾颉刚的心中,也是相生相息的两个切身的命题。
   而这一切,全然在一个“与”字身上折射出来,一个“与”字,确实了得!
   叶志忠,福建省厦门市松柏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成为国际潮流。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制定以来,核心素养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紧随其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公布,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也接近完成,新一轮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中国基础教育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只有提高
为保障上海世博会期间环境质量尤其是空气质量,江苏、浙江、上海将引入长三角区域联动机制,划定以世博园区为核心的300km。区域,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介绍,
阐述了GB 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该规范仅对建筑材料放射性的测量不确定度D(当K=1时,D≤20%)提出了要求,未对测量时间、仪器测量下限和放射性物质特征峰漂移提出要求。实验证明,这些存在的问题对建筑材料放射性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有影响。
当前,教育界针对核心素养已经展开了更深层面的研究,核心素养所指向的就是学生在相关学科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品格以及能力,将会终身受用。也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对于学习任
在提倡文本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当下,好像有一种趋势:即执教者对文本的解读,一定不能就事论事,就文本而论文本,而必须要有拓展延伸的环节,一定要有教材之外的引申和发散,否则就凸显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所致间质性肺炎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组11例和中重度组14例。结果
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组织,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和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单位具体负责编制的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即
古诗文教学虽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不少教师在古诗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的教学问题。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古诗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古诗文教学亟待迎来一片新天地。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针对这种困境而采取有效策略,在此,我们可以依托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内容,探讨小组合作这一先进学习方式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方法。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亟待创新有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一篇文辞优美精致的抒情散文,结构短小,文笔非常朴素、清新自然,而且整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挚的感情。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和对比等,完美地呈现了一个淡泊名利,追求朴素高尚灵魂的在世界文学史上拥有高度评价的托尔斯泰的光辉形象。  这篇文章描写的最美的坟墓的主人是俄罗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他一生创作了众多作品,著作字数高达数百万字,为后世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污染场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研究与开发系统生态环境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特别是地下水运动及污染溶质迁移数值模拟与修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