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a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置管溶栓与单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9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9岁,年龄范围20~80岁。按腔内溶栓方法不同,分为PMT联合置管溶栓组(n=38)及单纯置管溶栓组(n=31)。记录两组患者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血栓清除率、患侧肢体周径变化值、围手术期间不良事件总数。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门诊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并评估残余血栓溶解、血栓复发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结果

PMT联合置管溶栓组、单纯置管溶栓组溶栓时间分别为(3.7±2.1) d、(5.2±2.1)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尿激酶用量分别为(225.0±122.3)万单位、(315.8±108.6)万单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T联合置管溶栓组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分别为18.4%(7/38)、73.7%(28/38)、7.9%(3/38);单纯置管溶栓组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为16.1%(5/31)、77.4%(24/31)、6.5%(2/31),比较两组患者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3,P=0.720,P=0.818)。溶栓治疗48 h后,PMT联合置管溶栓组患侧大腿周径差为(2.16±0.87) cm、小腿周径差为(1.38±0.66) cm,单纯置管溶栓组患侧大、小腿周径差分别为(1.21±0.59) cm 、(1.02±0.49) cm,两组患者溶栓治疗48 h后患侧大、小腿周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4)。PMT联合置管溶栓组发生3例(7.89%)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单纯置管溶栓组4例(1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两组患者共随访时间6个月,PMT联合置管溶栓组6个月随访率:71.05%(27/38),单纯置管溶栓组:64.52% (2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随访6个月期间PMT联合置管溶栓组血栓复发率为11.11%(3/27),单纯置管溶栓组为15.00%(3/20)。单纯置管溶栓组血栓复发率虽高于联合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3)。

结论

PMT联合置管溶栓与单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相比单纯置管溶栓,PMT联合置管溶栓可减少尿激酶剂量,缩短溶栓时间,具有短时间内缓解患肢肿胀的优势,近期随访疗效好。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合并第二肿瘤的认识。方法报道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例给予伊布替尼治疗的CLL患者,分别合并腹腔消化道来源腺癌和鳞状细胞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CLL患者在确诊后,在给予伊布替尼过程中合并第二肿瘤。结论应积极评估CLL病情,严格遵守CLL治疗指征标准,早期发现治疗第二肿瘤。
目的探讨以P-GEMOX(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作为一线方案治疗原发鼻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一线接受P-GEMOX方案化疗的7例原发鼻外鼻型NKTCL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7例原发鼻外鼻型NKT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1岁(27~74岁),男性多见(6例);原发及侵犯的鼻外部位包括
目的探讨BCR-ABL p210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嘉兴市第二医院确诊的1例BCR-ABL p210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方法检测到该例患者存在费城染色体(Ph)及BCR-ABL p210融合基因,给予伊马替尼联合多药静脉化疗,疗效不佳。结论Ph+/BCR-AB
目的提高对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伴绒毛状淋巴细胞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SMZL伴绒毛状淋巴细胞患者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巨脾,白细胞增多,外周血及骨髓见部分淋巴细胞毛刺样改变;免疫分型示异常B淋巴细胞占81.07%,CD11c、CD20、FMC7、CD22、cKappa、CD79b阳性,sIgD部分阳性,CD19、CD81、sIgM弱阳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PL)联合BET蛋白抑制剂JQ1对MLL基因重排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MV4-11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其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MV4-11细胞,分别接受不同浓度(100、200、300、400 nmol/L)JQ1单药、4 nmol/L TPL单药或4 nmol/L TPL联合上述不同浓度JQ1处理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6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ELD的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71例,女性51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是否为单纯非游离型,分为对照组(n=85)和复杂组(n=37),对照组为单纯非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杂组包括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祸伤、坠落伤、摔伤等高强度能量是导致骨折的直接原因。骨折的愈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伤口感染等。胫骨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机制造成的,也可由踝关节旋转的低能量机制引起。随着骨科医师对骨不连认识的逐渐深入,目前胫骨骨不连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一般手术治疗是治疗骨不连患者的首选,其中钢板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骨不连中发挥着独有的优势。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是较常见的主动脉弓部发育畸形,其病因是由于早期胚胎弓动脉系统发育过程异常导致,约60%合并Kommerell憩室。迷走右锁骨下动脉患者出现锁骨下动脉开口瘤样扩张或有压迫症状时需外科干预治疗。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治疗方法从传统的开放手术向杂交及全腔内的方向发展,本文将从杂交及全腔内治疗的外科手术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作一简述。
周围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单纯球囊扩张到支架置入和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为周围动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近年来,国际上开展了诸多关于药物涂层球囊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股腘病变方面,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其在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且效果有较大争议,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予以验证。本文将对目前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简述。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活性氧生成过多导致的氧化应激、自噬、炎症反应是造成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步骤。其中,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被认为是抗氧化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PI3K-Akt-mTOR通路被认为是自噬的重要通路,HMGB1-TLR4-NF-κB通路被认为是导致炎症的关键信号通路,本文将从上述通路及调节分子出发,分别从基因、分子、药物等方面研究对肝缺血再灌注细胞的抗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