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闻真实性的误区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N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媒体形成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基础。在我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媒体上虚假的、失实的报道时有出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损害了媒体和新闻队伍的形象。虚假、失实报道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为了维护和坚持新闻真实的原则,新闻工作者要防止和反对以下几种错误认识:
  “基本属实论”。有人认为,新闻报道的事物基本属实就可以了。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对新闻报道的低标准要求,而且违背了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真实性原则。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中事实要有根有据,确有其事,人物、地点、时间、细节、背景、数字、引语等要素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有任何差错,做到完全属实、全篇属实。有时,一篇报道中即便有一个地名、一个数字失实,也会影响整个新闻信息的传播,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而“基本属实论”就是说可以允许新闻事实中有基本不属实的部分存在,这实际上动摇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为不真实的新闻出笼和存在提供了一个生存环境和避难所。为此,决不能让“基本属实论”合法化。
  “真实服从政治需要论”。有人认为,新闻中不管怎样描述事实,只要政治上正确就行了。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四人帮”在新闻战线上制造的“事实服从路线需要”谬论的流毒和变种。按照这种观点,新闻为了所谓政治的需要,让客观存在的事实有雨顺雨、有风顺风,可以任意夸大、缩小、歪曲、摆布事实,甚至可以捏造事实。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为新闻弄虚作假提供了理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工作在前报道在后。新闻只能通过报道社会上、群众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物,用新闻价值的真实情况来为政治服务,而不能主观地、人为地、片面地给事实罩上政治的光环。“真实服从政治需要论”不但不能使新闻为政治服务,反而会危害政治,必须彻底否定,并坚决反对这种观点。
  “现象真实论”和“本质真实论”。“现象真实论”者认为只要所报道的具体事实是真实的,新闻整体上就是真实的。“本质真实论”者只强调所报道的事物总体上、内涵上的真实,而忽视了新闻中具体事实的真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都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现象是本质的反映,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新闻报道只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通过研究现象、分析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能把两者分割开来孤立地看问题。为此,只有坚持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观,坚持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的统一观,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文学化论”。有的人认为,为了使新闻生动活泼,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新闻的真实性要向文学的真实性靠拢,由此派生出了“合理想象允许论”和“细节虚构允许论”。这种观点模糊和混淆了新闻与文学的属性和界限,为虚假、失实新闻打开了方便之门。文学与新闻虽然都十分强调真实性,但两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要求,不能等量齐观。新闻是对现实的再现,文学是对生活的再造。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可以想象和虚构人物和情节,其真实是艺术真实。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景真情,有据可查,严格受事实的制约,是客观真实。新闻绝对不能采取大胆想象、移花接木、渲染夸张、添油加醋等手法以追求可读性和吸引力,这样做会适得其反。“新闻真实文学化”的观点对新闻有巨大的伤害力,新闻工作者要严防这一观点的滋生和蔓延,守住新闻真实性的底线。
  “材料来源真实论”。有人认为,新闻报道中所运用的材料,不管是从会议上听到的、从文件中得到的、从街头广告上看到的,也不管是什么人提供的,只要采访本里有记录、录音笔里有录音,有出处、有依据,新闻就是真实的。这种观点违背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这个基本规律。不管是从哪里得到的材料,不管是谁提供的情况,也不管这些材料多么丰富详细,如果与事实不符,都是不真实的。这种观点不纠正,就会使一些轻信人言、道听途说、听风是雨的马路新闻、八卦新闻、猎奇新闻等虚假、失实新闻见诸媒体,给社会和媒体都造成危害。为此,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尽量多掌握第一手材料。对于第二手材料,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认真核对,当好确保事实准确的第一责任人和把关人。在新兴媒体迅速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对网络、手机上提供的信息要慎之又慎,认真研究分析,切不可轻率、盲目、跟风地将其作为新闻来源和依据,以免造成新闻虚假和失实。
  “新闻失实难免论”。有人认为,新闻报道采写和发布任务重、时间紧,尤其是在当今新闻报道涉及领域广、信息来源多、传播速度快、新闻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忙中出错在所难免,难以做到完全真实也情有可原。这种论调违背了新闻工作起码的职业道德,是对新闻事业缺乏高度责任感的表现。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公共责任感,端正态度,养成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坚持好中求快,做到快速及時报道新闻与真实准确报道新闻相统一。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和灵魂,是新闻价值的基础和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自觉排除形形色色的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错误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新闻工作在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社会化服务管理办公室)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热情
【摘要】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舆论监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新闻工作者只有了解它,遵循新闻舆论监督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内涵;实质和意义;发展趋势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公开表达意见的社会监督。它对于发扬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保护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摘要】在微博时代,微博传播信息的时效性,能够进行网络议程设置,并逐渐形成“沉默螺旋”的作用使其成为危机传播的鼓风机。在危机传播过程中編码和解码的不一致又导致了危机的非良性扩散,这已经成为政府危机传播的新难题。  【关键词】政府危机传播;微博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政府经常陷入舆论困境的考验。此外,微博也在2011年逐渐“成熟”起来,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不仅改变了以
【摘要】在和谐媒介建设中,地市电视台要正视自己的位置,以补缺的方式从事媒介的经营活动。本文从当今电视媒介竞争状况分析入手,以崭新的视觉提出地市台生存发展的补缺性问题,并从媒介社会责任、和谐社会建设、补缺的性质、补缺性的时代特征进行论述,最终确立以科学的态度理解把握补缺的方式、方法——精细、真实、深入、稳健。  【关键词】地市台;和谐媒介;补缺  自党的十七大把构建和谐社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之后,以从
微博在图书馆营销推广中广泛应用,可以使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更广泛,信息获取途径更多样,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基于此,对基于微博平台的图书馆营销推广策略进行探究,为图书馆进一步
【摘要】短信息的写发与收看都是由拇指按出来的,并且与《诗经》有诸多相似之处,运用许多常见的修辞方法,呈现出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之特色。  【关键词】短信息;创作;《诗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手机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在手机一族的共同努力下,短信息也渐渐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新的联络方式和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它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曾经有人把短信息称之为
成立了已经超过40年的QED源于英国,是一家专产Hi-Fi线材的音响公司,产品线囊括各类型数码、模音线材,应用最新的电镀银技术和线材绕制工艺,研发色、最可靠的产品。而且它所推
根据英语专业低年级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语言教学目标,设计适合英语专业低年级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语言实践能力、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