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要把情感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hu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情感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讲完一些疑难问题后,我总是会问:“你们理解了吗?”学生多半会顺着老师异口同声地回答“理解”。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学生真的是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从内心发出的共鸣吗?历史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文化内涵的科学,注重历史的熏陶感染功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成为历史情感教育的重要方面。所以,就要注重发挥历史情感教育的渗透感染功能,历史教师要把情感教育有机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情与美的感染中发出心灵的鸣音,进而移情内化为自身的人生信仰,成长成为一个具有无限潜能的发展中的人。
  1 先声夺人,以声感人
  历史并是不是枯燥无味的,高中历史教学它应该是活生生的,课堂应该充满了情感。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里就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先声夺人,以声感人”是就教师的讲课语言艺术而言。情境创设是历史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虽说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生动的具体形象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个教师更要善于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用自己的声音为学生营构出文本的情境,把自己从文本中体验内化而来的东西声情并茂地展示给学生,由于声音的感性和情感的迁移功能,会自然的引起学生愉悦兴奋的情绪,积极地移情入文,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中,发出心灵的审美共鸣。
  如我在讲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讲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时,我是以深情的语调说出下列这段内容的:在这惨烈的黄花岗起义中,死难党人不计其数。被捕党人除两名妇女和一名太小的党人外,其他一律处死。不少被捕党人被官兵用七寸钉从脑门钉入,一钉致命,尸体抛入珠江。自1895年到1911年,自广州首义到黄花岗起义,有多少烈士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了民主共和失去了他们年轻的生命,陆皓东、邹容、秋瑾、徐锡麟、陈天华、林觉民等等(依次展示他们的图像),请同学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留下的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壮和“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的豪情。
  如此充满情感的教学,自然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历史老师要苦练内功,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学语言的魅力。
  2 动之以理,晓之以情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往往有着特定目标的指向,以至单方面的注重理性的分析,追求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历史的人文教育,使历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说者有心,听者也有意,但因为抹掉了那层温情脉脉的现实关爱情怀而变成了枯燥的说教。所以教师要善于在传道授业的同时用情与理去打动学生,感化学生。
  “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就是在解惑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熟知的“理”的角度感动他们;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从似曾相识的“情”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工人阶级斗争中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意志时,带领学生回忆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也”等圣贤话语,结合马克思在贫困的情况下拒绝反动政府的财富诱惑事例,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一个“大丈夫”的真正气节,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而且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此熏陶他们的情操。我再强调指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指引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是为什么而做。虽然这些道理学生都懂,但教师一旦能够寓理于教,对学生的感染内化之效就不同了,学生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由于高中历史课的目的性要求,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营造一個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去关爱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展示历史更高层次的人文关爱,以实现人的发展。
其他文献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百花齐放,由“统编教材”到“一标多本”,由“以知识为主线”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主线”,不一而足。于漪曾说过解读文本应该扣住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和情感,因此语文教改无论向哪个方向伸展,我们都应该把握住这一点。那么,如何灵活处理教材,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陌生化阅读  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哪怕你阅读的对象是你多次读
期刊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对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由于英语是第二语言,受教育者生活中缺乏该语言环境,要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达到“写”要求的水准较之“听、说、读”更有难度。所以,它仍是目前外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尽管随着教材的改进,写作教学已列入每个单元,但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这项教学内容的实施并没有其他教学环节顺利。  首先,从教师方面说,在英语写作的教学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下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點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  1 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 传统的课程以“知识传授为本”,而新课程是以“能力培养为本”。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新课程整个课程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授课时间都很紧张,无暇顾及课室外的人和事。如何将我们的学校也变成像洋思这样的一所学校呢?  【关键词】 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 教会和学会 地霸中学 洋思  7月16号下午,清远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刘校长给我们讲了《
期刊
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因此,“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成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  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应该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
期刊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1 激发学生的兴趣,增
期刊
【摘 要】 三角函数中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认真挖掘与提炼其数学思想,对培养学习能力,优化思维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学 思想 正弦型  三角函数是中职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他学科应用普遍,特别是正弦型曲线不论是在电工专业基础课的电工学中,还是在机械运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是其他学科的基本工具,物理学和运动学都离不开它,正弦型曲线部分也就成了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学好正
期刊
小学开设英语课,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可能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还可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情文并茂,脍炙人口,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炉,是塑造美好灵魂的典范。那么,小学生如何才能学习好英语呢?我认为,“母语教学法”是一个良好的尝试。  “母语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如同婴儿学说话,先听后说,听多了自然就会懂了,就会说了。先词后句,循序渐进,日积月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成为时代的要求,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作用”多次得到强调。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語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
期刊
课堂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追求。然而,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只关注活动却缺少语言;二是只注意活动的多样性而忽略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三是设置活动时只注重情景的创设而降低了思维的成分;四是重视课件设计的精巧,而忽略所设计活动的真实效果。于是,很多课堂教学活动表面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