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力量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实施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分析了创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三阶段衔接,三课堂协同”的教学训练模式。在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创业意识渗透、创业效能提升、创业实战强化”的三个阶段有效衔接;通过三课堂协同,即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实践训练的相互协同实现三阶段衔接,为学生将来独立创业和就业做好能力和素质准备。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三阶段衔接、三课堂协同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22-03
在创新驱动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创新创业已然成为了拉动经济的新引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在创新创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的背景下,大学生无疑是创新创业主体中最为活跃和最蕴含着潜力的群体,因此,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感召的变革之举。如何运用实践型、创新型、多样型的方式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就业质量,将会是教育界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教育部门通过“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工程、“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引导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一定的成效。但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的意识能力远不能在社会创业这个大舞台上立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创业教育得不到重视、与实践脱节、实践平台短缺、教学方式单一、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等。创业能力实质上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能力,创业意识需要通过后天渗透和培养才能转化为创业能力。为探索把创业能力的培养从以往的专业外教育转变为专业内教育,笔者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野下,提出“三阶段衔接,三课堂协同”教学训练模式的探究。
一、教育:“双螺旋结构”,创业与专业的融合
经济驱动方式的转型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行,但是传统的专业教育已在职业教育模式里根深蒂固,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要想培养集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于一身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贯彻落实创业教育的实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创业教育将代替专业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打造一个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在专业教育发展的同时,融入创业教育,两者呈现平行的双螺旋结构,相互补充而且相互作用。
但是这种“双螺旋结构”受力是不均匀也不稳定的,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专业教育在整个大学阶段占据的比例较大,创业教育推行的力度不大;专业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课程体系,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待健全;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仍需要改革;创业教育强调创业实践,而专业教育的实践性不强;教师擅长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范围不大等。因此,要维系“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就要关注这些维持两者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那么如何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保证“双螺旋结构”处于稳定的环境中?笔者从最主要的三大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1.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创业教育培养人才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要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科需求和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从内部因素来分析,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要打通各学科领域的隔墙,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专业性质相似学科的桥梁,搭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融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因为创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所涉及到的知识广泛,只有集合多种专业才有资本支撑得起创业活动的进行。例如,如果一个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创办一家公司,除了要运用到本专业的营销策划知识,还会涉及到计算机专业的网页设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心理专业的消费心理学等。所以对人才培养机制的管理不局限于单个专业,要对个专业进行融合转变。
从外部因素来分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实践,在专业教育的管理体系下,建立校企创业实践型学分奖励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走出课堂,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探究创业事宜,并尝试着进行创业,利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平台进行创业,从校园创业逐步拓宽到社会创业,拥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分奖励,利用学分管理机制,奖励并激励自主创业的学生。而且可以根据创业项目的优越性择优参加创业大赛,以赛代训,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视野下“三阶段衔接,三课堂协同”教学训练模式的探究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目前,创业教育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课程体系,而专业教育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在各大高校已实施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显得比较成熟,相比之下,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而且得不到高度重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课程体系列入育人计划中,仅仅是被看作专业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将其划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或是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使得创业教育远离了第一课堂教学,自然学生也就不能全面接受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占据比例不一,可以利用这种比例差距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专业教育是针对特定学科领域的高度中心化教学,创业教育是强调覆盖多学科领域的综合辐射化教学,所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必须考虑创业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在这里我们提出创业教育的渗透融合模式,把专业教育作为育人计划的大本营,有了基地的稳定,就可以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每一个学科领域中去、扎根到每一个学科领域中,只有当学生在掌握自己的专业领域时接触到创业教育的内容,才能把专业知识和创业意识融合在一起,长期影响会碰撞出创业的火花。 我们以营销专业为例来说明这种创业教育的渗透融合模式。营销专业的课程一般有管理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企业营销策划等,可以把创业过程涉及到的市场调查、创业风险评估、企业运营模式、创业商业模式等课程一并融合到营销专业教育中,这样会呈现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情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群众的消费心理,对创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在企业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对营销进行策划,从而达到市场营销和创业实践的效果。这种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的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管理水平,传播了创业教育。
3.教师创业教学能力建设
创业教育比较强调实践操作性,师资力量是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关键,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状况不能支撑着创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从数量上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从质量上不能达到创业教育的要求。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够深入,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创业教学能力建设。
作为教师,对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熟悉已了然于胸,但是创业教育涵盖的内容丰富,属于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教育,所以要求教师具备综合性的创业知识结构和较强创业信息的捕捉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的信息和方向。
要加强教师创业教学能力建设,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参加创业培训(SYB)师资班,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把创业的知识融入通识课程的改革,促进各类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效开发,将新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满足学生创业者的培训愿望和需求。
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师资培训班,教师前往相关企业学习,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深入了解到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制度,通过自身整理总结,形成独特的经验,把这份经历融合到创业教育中,为学生带来更加立体的创业知识。
二、创业:“三阶段衔接”,意识到实战的延伸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作为一个创新时代的号召已经慢慢深入人心,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业意识需要通过后天渗透和培养才能转化为创业能力,笔者提出的“三阶段衔接”是对学生创业意识到创业实战的延伸,这三阶段分别为创业意识渗透、创业效能提升、创业实战强化。
1.创业意识渗透
创业意识是一种创业的强大驱动力,是创业者素质系统中的驱动系统。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渗透一种创业意识,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要求和愿望来作为创业实践活动的最初动力,并且逐步把这种动力上升为创业动机,根据对创业领域的兴趣度和职业理想的追求,大胆开展创业活动,把创业意识进一步升华。
我们还是以营销专业作为例子,专业教育的课程培养了学生市场营销的敏锐度和市场形势的洞察力,一位营销专业的学生如果怀有创业的愿望,受到创业教育的熏陶之后,就会在创业之前识别商机,利用商机意识发现市场的考验,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来支持创业计划的实施。把在学校学到的营销技巧转化为智力资本和营销资本,凭借此来制定整合市场、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创业计划,到达战略的高度之后,就要考虑创业的风险,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创业提供了驱动力。
2.创业效能提升
创业效能是能够成功扮演着创业者的角色和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有了创业意识的启示后,要通过创业教育来提升创业效能,创业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创业意向,能够作为创业偏好的测量指标,决定着对创业活动的坚持性。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的过程可能会跌宕起伏,需要有较强的创业效能来保证创业活动的实施。
创业效能是“三阶段衔接”中的第二阶段,也是影响最重要的阶段,创业效能对创业意识和创业实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创业效能的提高会加深创业者对创业机会和商机的识别和捕捉的敏感度,对市场需求分析更加准确,从而提高新创企业的绩效,对创业者的自我效能和企业的绩效有正面促进的作用。那么创业效能对于创业实战来说,关键是影响创业的信念和积极性,导致创业行为的进行缺乏动力,所以提升创业效能有利于强化创业实战的阶段。
3.创业实战强化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酝酿之后,要进入创业实战的真实操作中,结合前两个阶段的分析,确定创业战略、掌握创业管理、运用创业模式等来实施创业实战。
举个例子,在校园内文印的市场需求较大,而且校园内提供文印的服务不多,这样可以开设一个文印工作室满足市场需求,有了创业意识和创业效能感之后,要进行真实的创业操作。首先要组建创业团队,制定好创业实施计划,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获取一定创业启动资金,得到资金和场地支持,购置配套的硬件设备,一个创业工作室的雏形基本形成。接着要制定运营模式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团队成员的工作,掌握创业管理。随着市场的变化,要对创业的战略做出调整,例如增加DIY马克杯印刷的业务,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转型升级,才能让创业项目持续发展。
要强化创业实战这一阶段,要有前面两个阶段的衔接,而且在创业实战阶段,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业的趋势,顺应创业的市场需求发展下去。
三、课程:“三课堂协同”,理论到实训的覆盖
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的形式进行传播,“三课堂协同”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全方位覆盖,从理论到实训的覆盖,分别是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实践训练。三课堂的相互协同,实现三阶段的衔接
1.第一课堂理论教学
第一课堂为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在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下,开展创业相关的课程,向各专业的学生渗透创业意识。
营销专业的课堂理论一般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营销策划实务、商务谈判、大学生创业基础、消费心理学等创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这些创业课程,让学生在课堂的氛围中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注重自身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的课堂上也实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的转变。 2.第二课堂课外活动
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在校内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建设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融创业意识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寓教于乐,而且课外活动成为了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拓展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以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主渠道之外,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贴近生活的创业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效能感。
为提高学生创业管理能力,第二课堂主要开展ERP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一方面继续渗透创业意识,同时提升创业能力,通过模拟沙盘对抗,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概况,提升对产品定位、广告策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认知;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把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如预算管理、业务评估、岗位管理等知识灵活运用到沙盘模拟中,实现创业能力的提升。
3.第三课堂实践训练
第三课堂创业实践训练,把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落到实处,强化创业实践,引导学生把第二课堂的创业思维运用到第三课堂的创业实践训练中,而且把在课外活动中启发到的创业灵感,在第三课堂中转化为真实的创业项目进行实践操作。
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国家政策提供了不少创业平台让大学生尽情展示发挥,大学生从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出发,挖掘身边的创业小商机,利用转换意识发展起来一个可操作的创业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平台,以项目运作经营为内容,进行创业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另外,对于优秀的创业项目,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以商业界评委的商业价值观来评定创业项目,甚至有机会获得天使资金等融资,更加壮大创业规模和提升水平,达到创业的最终目的。
四、总结
在创业教育的视野下,“三阶段衔接,三阶段协同”的教学训练模式实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业实践与专业实习、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四方面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创业嗅觉,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使学生毕业能自信走向社会,大胆自主创业、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2] 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7(4).
[3] 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6.
责任编辑陈春阳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三阶段衔接、三课堂协同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22-03
在创新驱动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创新创业已然成为了拉动经济的新引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在创新创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的背景下,大学生无疑是创新创业主体中最为活跃和最蕴含着潜力的群体,因此,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感召的变革之举。如何运用实践型、创新型、多样型的方式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就业质量,将会是教育界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教育部门通过“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工程、“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引导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一定的成效。但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的意识能力远不能在社会创业这个大舞台上立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创业教育得不到重视、与实践脱节、实践平台短缺、教学方式单一、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等。创业能力实质上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能力,创业意识需要通过后天渗透和培养才能转化为创业能力。为探索把创业能力的培养从以往的专业外教育转变为专业内教育,笔者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野下,提出“三阶段衔接,三课堂协同”教学训练模式的探究。
一、教育:“双螺旋结构”,创业与专业的融合
经济驱动方式的转型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行,但是传统的专业教育已在职业教育模式里根深蒂固,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要想培养集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于一身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贯彻落实创业教育的实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创业教育将代替专业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打造一个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在专业教育发展的同时,融入创业教育,两者呈现平行的双螺旋结构,相互补充而且相互作用。
但是这种“双螺旋结构”受力是不均匀也不稳定的,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专业教育在整个大学阶段占据的比例较大,创业教育推行的力度不大;专业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课程体系,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待健全;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仍需要改革;创业教育强调创业实践,而专业教育的实践性不强;教师擅长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范围不大等。因此,要维系“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就要关注这些维持两者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那么如何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保证“双螺旋结构”处于稳定的环境中?笔者从最主要的三大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1.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创业教育培养人才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要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科需求和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从内部因素来分析,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要打通各学科领域的隔墙,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专业性质相似学科的桥梁,搭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融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因为创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所涉及到的知识广泛,只有集合多种专业才有资本支撑得起创业活动的进行。例如,如果一个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创办一家公司,除了要运用到本专业的营销策划知识,还会涉及到计算机专业的网页设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心理专业的消费心理学等。所以对人才培养机制的管理不局限于单个专业,要对个专业进行融合转变。
从外部因素来分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实践,在专业教育的管理体系下,建立校企创业实践型学分奖励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走出课堂,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探究创业事宜,并尝试着进行创业,利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平台进行创业,从校园创业逐步拓宽到社会创业,拥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分奖励,利用学分管理机制,奖励并激励自主创业的学生。而且可以根据创业项目的优越性择优参加创业大赛,以赛代训,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视野下“三阶段衔接,三课堂协同”教学训练模式的探究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目前,创业教育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课程体系,而专业教育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在各大高校已实施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显得比较成熟,相比之下,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而且得不到高度重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课程体系列入育人计划中,仅仅是被看作专业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将其划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或是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使得创业教育远离了第一课堂教学,自然学生也就不能全面接受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占据比例不一,可以利用这种比例差距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专业教育是针对特定学科领域的高度中心化教学,创业教育是强调覆盖多学科领域的综合辐射化教学,所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必须考虑创业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在这里我们提出创业教育的渗透融合模式,把专业教育作为育人计划的大本营,有了基地的稳定,就可以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每一个学科领域中去、扎根到每一个学科领域中,只有当学生在掌握自己的专业领域时接触到创业教育的内容,才能把专业知识和创业意识融合在一起,长期影响会碰撞出创业的火花。 我们以营销专业为例来说明这种创业教育的渗透融合模式。营销专业的课程一般有管理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企业营销策划等,可以把创业过程涉及到的市场调查、创业风险评估、企业运营模式、创业商业模式等课程一并融合到营销专业教育中,这样会呈现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情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群众的消费心理,对创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在企业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对营销进行策划,从而达到市场营销和创业实践的效果。这种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的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管理水平,传播了创业教育。
3.教师创业教学能力建设
创业教育比较强调实践操作性,师资力量是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关键,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状况不能支撑着创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从数量上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从质量上不能达到创业教育的要求。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够深入,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创业教学能力建设。
作为教师,对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熟悉已了然于胸,但是创业教育涵盖的内容丰富,属于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教育,所以要求教师具备综合性的创业知识结构和较强创业信息的捕捉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的信息和方向。
要加强教师创业教学能力建设,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参加创业培训(SYB)师资班,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把创业的知识融入通识课程的改革,促进各类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效开发,将新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满足学生创业者的培训愿望和需求。
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师资培训班,教师前往相关企业学习,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深入了解到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制度,通过自身整理总结,形成独特的经验,把这份经历融合到创业教育中,为学生带来更加立体的创业知识。
二、创业:“三阶段衔接”,意识到实战的延伸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作为一个创新时代的号召已经慢慢深入人心,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业意识需要通过后天渗透和培养才能转化为创业能力,笔者提出的“三阶段衔接”是对学生创业意识到创业实战的延伸,这三阶段分别为创业意识渗透、创业效能提升、创业实战强化。
1.创业意识渗透
创业意识是一种创业的强大驱动力,是创业者素质系统中的驱动系统。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渗透一种创业意识,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要求和愿望来作为创业实践活动的最初动力,并且逐步把这种动力上升为创业动机,根据对创业领域的兴趣度和职业理想的追求,大胆开展创业活动,把创业意识进一步升华。
我们还是以营销专业作为例子,专业教育的课程培养了学生市场营销的敏锐度和市场形势的洞察力,一位营销专业的学生如果怀有创业的愿望,受到创业教育的熏陶之后,就会在创业之前识别商机,利用商机意识发现市场的考验,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来支持创业计划的实施。把在学校学到的营销技巧转化为智力资本和营销资本,凭借此来制定整合市场、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创业计划,到达战略的高度之后,就要考虑创业的风险,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创业提供了驱动力。
2.创业效能提升
创业效能是能够成功扮演着创业者的角色和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有了创业意识的启示后,要通过创业教育来提升创业效能,创业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创业意向,能够作为创业偏好的测量指标,决定着对创业活动的坚持性。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的过程可能会跌宕起伏,需要有较强的创业效能来保证创业活动的实施。
创业效能是“三阶段衔接”中的第二阶段,也是影响最重要的阶段,创业效能对创业意识和创业实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创业效能的提高会加深创业者对创业机会和商机的识别和捕捉的敏感度,对市场需求分析更加准确,从而提高新创企业的绩效,对创业者的自我效能和企业的绩效有正面促进的作用。那么创业效能对于创业实战来说,关键是影响创业的信念和积极性,导致创业行为的进行缺乏动力,所以提升创业效能有利于强化创业实战的阶段。
3.创业实战强化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酝酿之后,要进入创业实战的真实操作中,结合前两个阶段的分析,确定创业战略、掌握创业管理、运用创业模式等来实施创业实战。
举个例子,在校园内文印的市场需求较大,而且校园内提供文印的服务不多,这样可以开设一个文印工作室满足市场需求,有了创业意识和创业效能感之后,要进行真实的创业操作。首先要组建创业团队,制定好创业实施计划,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获取一定创业启动资金,得到资金和场地支持,购置配套的硬件设备,一个创业工作室的雏形基本形成。接着要制定运营模式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团队成员的工作,掌握创业管理。随着市场的变化,要对创业的战略做出调整,例如增加DIY马克杯印刷的业务,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转型升级,才能让创业项目持续发展。
要强化创业实战这一阶段,要有前面两个阶段的衔接,而且在创业实战阶段,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业的趋势,顺应创业的市场需求发展下去。
三、课程:“三课堂协同”,理论到实训的覆盖
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的形式进行传播,“三课堂协同”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全方位覆盖,从理论到实训的覆盖,分别是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实践训练。三课堂的相互协同,实现三阶段的衔接
1.第一课堂理论教学
第一课堂为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在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下,开展创业相关的课程,向各专业的学生渗透创业意识。
营销专业的课堂理论一般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营销策划实务、商务谈判、大学生创业基础、消费心理学等创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这些创业课程,让学生在课堂的氛围中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注重自身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的课堂上也实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的转变。 2.第二课堂课外活动
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在校内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建设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融创业意识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寓教于乐,而且课外活动成为了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拓展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以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主渠道之外,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贴近生活的创业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效能感。
为提高学生创业管理能力,第二课堂主要开展ERP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一方面继续渗透创业意识,同时提升创业能力,通过模拟沙盘对抗,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概况,提升对产品定位、广告策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认知;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把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如预算管理、业务评估、岗位管理等知识灵活运用到沙盘模拟中,实现创业能力的提升。
3.第三课堂实践训练
第三课堂创业实践训练,把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落到实处,强化创业实践,引导学生把第二课堂的创业思维运用到第三课堂的创业实践训练中,而且把在课外活动中启发到的创业灵感,在第三课堂中转化为真实的创业项目进行实践操作。
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国家政策提供了不少创业平台让大学生尽情展示发挥,大学生从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出发,挖掘身边的创业小商机,利用转换意识发展起来一个可操作的创业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平台,以项目运作经营为内容,进行创业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另外,对于优秀的创业项目,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以商业界评委的商业价值观来评定创业项目,甚至有机会获得天使资金等融资,更加壮大创业规模和提升水平,达到创业的最终目的。
四、总结
在创业教育的视野下,“三阶段衔接,三阶段协同”的教学训练模式实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业实践与专业实习、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四方面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创业嗅觉,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使学生毕业能自信走向社会,大胆自主创业、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2] 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7(4).
[3] 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6.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