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母亲每次回故乡,总是会带回一些故乡的土特产,小白菜、土鸡蛋、腌菜、腊肉等。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无论是半袋红薯、一把青葱、一把辣椒、一捆小白菜、三五个茄子、一块腊肉,都会使得我们全家高兴。吃饭的时候,一端起碗,甚至一进家门,闻到母亲带回来的新鲜蔬菜香甜的味道,妻子和孩子都會高兴地说,是故乡的味道,一端起碗,就把故乡捧在碗里,捧在手里了。那种新鲜香甜,那种亲切,几乎让我们流泪。有时甚至不舍得吃,不舍得咀嚼下咽,怕故乡没了,怕把故乡嚼化了。
母亲进城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是因为原本离城很遥远的故乡村庄即将城市化。故乡沙溪河边几个村,家家户户的农具,锄头镰刀、扁担箩筐、钩担水桶、犁耙、打谷机等,基本都送给深山里的亲戚了,即便有些人家还舍不得送人和丢弃,还想收藏、珍藏,但是一旦住进统一规划的安置小区,也没地方放了。每一个播种的节气来临,勤俭的故乡亲人们,还会按节气在路边,种上辣椒、茄子、葵花、苞谷、芫荽、香葱,播撒下小白菜种子。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惊蛰、春分来临,庄稼发芽一样,“嘎嘣”作响,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地播种,总想扛起犁耙下地耕耘。
其实,以前老家的村子瓦房院落还没有拆除的时候,母亲每一次进城,卖菜,买化肥、农药、农具,都会给我们送来故乡老家的食物。新鲜红薯、嫩苞谷、青辣椒、嫩南瓜、茄子、青菜、白菜、芫荽,都是她和父亲栽种的,或是村里亲人们邻居家让她捎带给我的;一小坛腌咸菜,母亲或者大妈婶婶、堂嫂堂姐们腌制的;一块腊肉,一只火腿等,父母亲寒冬腊月里杀年猪腌制的。只要母亲一进城来,或者一从老家回城来,家里就堆满了故乡的蔬菜土产等食物、故乡的美味,这样一把、那样一袋,这样半篮、那样一堆,堆满了城里我们蜗居之家的厨房、客厅。家里就溢满了故乡的味道,就都是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我离开故乡,进城工作,20多年了,故乡的亲人们,一直还把我当故乡人,每有收获,每有新鲜吃食,总不忘给我送些来,常常让我尝到故乡的味道。
其实,故乡的亲人们,许多都勤俭惯了,舍不得花钱坐班车,而我的祖母、外婆、母亲、姨妈等,都严重晕车,坐一次车,晕得就像大病一场,几天都难以恢复。秋天收获时,每一次给我送大米来,父母亲都是骑三轮车,一路坑坑洼洼,经历颠簸,汗流浃背而来。每一次独自给我送红薯、苞谷、南瓜、茄子、青菜,母亲都是用竹背箩背着,沉重而来、蹒跚而回。让她坐公交车到城郊,她往往舍不得花一元钱。
搬进城里来与我们一起生活以后,母亲又开始经营起菜地,家里的阳台上、楼下的花圃里播种各种蔬菜,从老家拔来茄子秧、辣子秧,栽在阳台里。装水果的泡沫箱,母亲把它们直接变废为宝,盛装上泥土,放到阳台上,就成了母亲种菜的微型菜地。装香油的塑料瓶、塑料桶,母亲把它们剪掉上半截,栽种一两棵茄子、番茄,或者栽种上一丛辣椒、香葱、芫荽。楼下的花圃,废弃多年了,无人管理,母亲翻挖出来,捡拾干净就开始播种小白菜,并像在老家一样在菜地边栽种上一簇簇茄子、辣椒、青葱。
狭窄拥挤的小屋,就又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就闻到了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微型菜园,总让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老家,晚上睡觉,也好像还睡在村子里、菜地边,一身的疲惫、满心的烦恼,仿佛云开雾散。
儿子上初三时,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搬离了嘈杂拥挤的小区,母亲仍然住在老房子里。新住宅离老房子有3公里多,母亲从老家带回来瓜果蔬菜,或者她在老房子的阳台花圃里栽种的蔬菜可以采摘了,仍然会走着来,一袋袋送来给我们。我去看她,她也会像我以前回到老家一样,总是不忘在我离开的时候,顺手从花圃菜地里采摘水灵灵的小白菜、茄子、青椒、小葱给我。
一晃20多年,我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恩情和感动。
(常朔摘自《昭通日报》2021年1月21日)
无论是半袋红薯、一把青葱、一把辣椒、一捆小白菜、三五个茄子、一块腊肉,都会使得我们全家高兴。吃饭的时候,一端起碗,甚至一进家门,闻到母亲带回来的新鲜蔬菜香甜的味道,妻子和孩子都會高兴地说,是故乡的味道,一端起碗,就把故乡捧在碗里,捧在手里了。那种新鲜香甜,那种亲切,几乎让我们流泪。有时甚至不舍得吃,不舍得咀嚼下咽,怕故乡没了,怕把故乡嚼化了。
母亲进城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是因为原本离城很遥远的故乡村庄即将城市化。故乡沙溪河边几个村,家家户户的农具,锄头镰刀、扁担箩筐、钩担水桶、犁耙、打谷机等,基本都送给深山里的亲戚了,即便有些人家还舍不得送人和丢弃,还想收藏、珍藏,但是一旦住进统一规划的安置小区,也没地方放了。每一个播种的节气来临,勤俭的故乡亲人们,还会按节气在路边,种上辣椒、茄子、葵花、苞谷、芫荽、香葱,播撒下小白菜种子。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惊蛰、春分来临,庄稼发芽一样,“嘎嘣”作响,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地播种,总想扛起犁耙下地耕耘。
其实,以前老家的村子瓦房院落还没有拆除的时候,母亲每一次进城,卖菜,买化肥、农药、农具,都会给我们送来故乡老家的食物。新鲜红薯、嫩苞谷、青辣椒、嫩南瓜、茄子、青菜、白菜、芫荽,都是她和父亲栽种的,或是村里亲人们邻居家让她捎带给我的;一小坛腌咸菜,母亲或者大妈婶婶、堂嫂堂姐们腌制的;一块腊肉,一只火腿等,父母亲寒冬腊月里杀年猪腌制的。只要母亲一进城来,或者一从老家回城来,家里就堆满了故乡的蔬菜土产等食物、故乡的美味,这样一把、那样一袋,这样半篮、那样一堆,堆满了城里我们蜗居之家的厨房、客厅。家里就溢满了故乡的味道,就都是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我离开故乡,进城工作,20多年了,故乡的亲人们,一直还把我当故乡人,每有收获,每有新鲜吃食,总不忘给我送些来,常常让我尝到故乡的味道。
其实,故乡的亲人们,许多都勤俭惯了,舍不得花钱坐班车,而我的祖母、外婆、母亲、姨妈等,都严重晕车,坐一次车,晕得就像大病一场,几天都难以恢复。秋天收获时,每一次给我送大米来,父母亲都是骑三轮车,一路坑坑洼洼,经历颠簸,汗流浃背而来。每一次独自给我送红薯、苞谷、南瓜、茄子、青菜,母亲都是用竹背箩背着,沉重而来、蹒跚而回。让她坐公交车到城郊,她往往舍不得花一元钱。
搬进城里来与我们一起生活以后,母亲又开始经营起菜地,家里的阳台上、楼下的花圃里播种各种蔬菜,从老家拔来茄子秧、辣子秧,栽在阳台里。装水果的泡沫箱,母亲把它们直接变废为宝,盛装上泥土,放到阳台上,就成了母亲种菜的微型菜地。装香油的塑料瓶、塑料桶,母亲把它们剪掉上半截,栽种一两棵茄子、番茄,或者栽种上一丛辣椒、香葱、芫荽。楼下的花圃,废弃多年了,无人管理,母亲翻挖出来,捡拾干净就开始播种小白菜,并像在老家一样在菜地边栽种上一簇簇茄子、辣椒、青葱。
狭窄拥挤的小屋,就又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就闻到了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微型菜园,总让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老家,晚上睡觉,也好像还睡在村子里、菜地边,一身的疲惫、满心的烦恼,仿佛云开雾散。
儿子上初三时,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搬离了嘈杂拥挤的小区,母亲仍然住在老房子里。新住宅离老房子有3公里多,母亲从老家带回来瓜果蔬菜,或者她在老房子的阳台花圃里栽种的蔬菜可以采摘了,仍然会走着来,一袋袋送来给我们。我去看她,她也会像我以前回到老家一样,总是不忘在我离开的时候,顺手从花圃菜地里采摘水灵灵的小白菜、茄子、青椒、小葱给我。
一晃20多年,我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恩情和感动。
(常朔摘自《昭通日报》2021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