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让与限制特约效力释论

来源 :河北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ys0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法典》第545条就债权让与限制特约的效力问题作出了规定,但在非金钱债权场合,该特约究竟应当具备何种效力仍未臻明确.依据债权性质的不同面向,债权让与限制特约具备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一是作为受限债权的固有内容构成受限债权之可让与性的“内部控制基因”;二是作为一种独立于受限债权的契约构成预防债权人转让受限债权的“外部限制因素”.《民法典》第545条第1款第二项与第2款宜被解释为“构成要件——法律效果”的关系,相对于债权让与限制特约所欲限制之债权,该特约具有独立性.债权让与限制特约所具有的对抗恶意第三人的效力应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将受限债权的受领权限固定于让与人,二是固定债务的履行对象.为防止债务人获得额外的不当利益,债务人同意债权人转让受限债权之意思表示宜被解释为债务人对让与人不得转让债权之合同义务的免除.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九三三年,日军继“九·一八”事变之后又侵占我国热河省,并向察哈尔省进犯。冯玉祥将军联络吉鸿昌、方振武等爱国将领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于当年五月在张家口组织成立察绥
会议
中国正处于“全面商化”阶段,由于缺乏《商法通则》,法官经常需要面对如何区分及处理民事与商事交易的问题,特别是《民法典》与商事单行法之间的表面冲突与矛盾应如何化解等
在我国民法学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将对象与客体当作同义语使用,而在刑法学中对象和客体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基础概念.对象与客体不分无法解释同一对象上承载不同利益、生成不同
会议
民事案件中任何生活事实模糊不清时都一律按证明责任裁判来加以处理,是实践中存在的一种“证明责任泛化”现象.疑难案件中“物的同一性”证明问题也被归为证明责任分配难题,
会议
会议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的开国大典正在举行。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广场的学生队伍里,有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