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感的生成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数学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生活中需要有意识地将一些事物自动与数量建立联系,对生活的一些现象有着量化的考量,这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物体有多重,占多大空间?一米的绳子有多长?教室的长大约是多少?宽大约是多少?以上种种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数感作为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桥梁,是一种主动自觉或下意识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这种素养的形成,离不开长期有意识的、多层次的训练。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学生不断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
  一、在真实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全员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感性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中得到抽象化的知识,然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从而经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能较容易地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使他们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和发展。没有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教学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了与学生的经验积累衔接,知识的架构就没有稳定性,成了空中楼阁,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效果是事倍功半。如在教学“认识数”时,我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号、汽车和摩托车牌的号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居住区的邮政编码;到商场购物要看商品的标价付钱,这些标价、购物的钱款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数。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的意义,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感。
  二、在估算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估算教学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如在教学“计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 ),讲台长约( )我们学校大约有学生( )人;一袋苹果重4( ),一支圆珠笔长15( )等。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上。如“李阿姨家种葡萄年收入是5593元,养鸡年收入是3328元。估计这两项年收入一共多少元”。不同的学生程度对估算的策略有所不同,有的说:“5500加5300等于8800,93加28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9000多一点”;有的说:“5593接近6000,3328接近3500,因此它们的和比9500少”。
  三、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
  1.称一称:动手称桃子(1千克)、盐(500克,2袋)、矿泉水(500克,2瓶)。
  2.数一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山竹有几个?
  3.掂一掂: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比一比: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体积各异的盒子,比一比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盒子的大小。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山竹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然后让学生跟妈妈去买菜,体会1千克的草莓有多少颗?一千克的土豆有多少个?一条鱼是多重?有了最基础的生活实际体验后,可以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出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四、 在各个学段中都建立学生的数感
  要重视在低段帮助学生建立數感,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阶段的培养是重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一些问题进行估算;能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问题,建立起对负数的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落到实处,让数学跟着感觉走。
  (作者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杨强)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海杂波频谱的多重分形特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首先介绍了将多重分形理论引入到海杂波频谱分析中的理论基础,然后,采用X波段与S波段相参雷达实测数据验证海杂波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讨论的焦点。课堂引入微课教学后,学生能够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点,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本文在分析微课的概念、特点、内容及呈现形式、教学过程设计的基础上探讨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应用价值、存在问题等,希望微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
期刊
高速动车组车轮径跳大会引起轮轨间振动及作用力明显增大,对车辆部件产生恶劣的影响,引起车轮多边形,严重时将会威胁到行车安全.本文以某型高速动车组车转向架部件损坏事故原
改革开放后至2012年以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一时期,各地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包含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以及模拟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学习地球与宇宙领域相关知识时,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探究,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因此,在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必须认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清晰其核心科学概念,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完善和建构科学概念。  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教学,
期刊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堂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场所,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过程。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是否积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思想品德(鲁教版)》(八年级上)第四课第一框“文明交往礼为先”为例,探讨教师如何精心打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一、情感参与:打造浸润灵魂的课堂  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首先是情感的参
期刊
以全国融资政策现状为背景,从温州市政府、国有开发商、商业银行三方利益主体在“大建大美”行动中的行为博弈分析,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将博弈因子引入统计模型进行实
燃煤电厂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燃煤电厂产生的烟气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
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四基”以来,课堂学习评价依然是“两硬两软”.破解这种习得性教学误区,需要找到评价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基本思想在培育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选好派强扶贫干部成为扶贫取得成效的关键.国家电网高度重视地方扶贫工作,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吃苦奉献精神、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