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特点,在总结专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毕业实习—就业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姚宏亮(1979-),男,江苏如皋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汪如春(1977-),男,江苏泰兴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江苏南京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JSJG166)、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JGXM-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31-02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高职院校的升本升级,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众多企业也不再单一追求学历人才,而是演变成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把“增加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了教育要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1]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2]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亦成为众多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金陵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的新增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均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该专业虽为新增,但其办学历史较长,前身为南京农业专科学校具有二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畜产品加工专业。本文在总结以往专科教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明确办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金陵科技学院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它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催生的产物。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坚持学校“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的办学思想。
在南京乃至江苏地区,食品产业是支柱产业之一,食品工业发达,但许多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初加工产品较多,这种状况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上下产业链的发展。而且食品产业整体处于转型期,即由过去的粗加工形式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深加工转移。过去由于粗加工,多数企业认为并不需要技术性人才,而目前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近日,学校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对江苏恒顺集团、南京克里斯汀食品有限公司、江苏大厚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情况。企业一致认为,固然需要研究开发型人才,但更需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能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性人才。这更加坚定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
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多,仅江苏省就有十多所。尽管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但各学校的专业侧重点不一,有的偏重发酵食品的加工技术,有的偏重粮油食品的生产技术,有的偏重林产食品的生产技术。而金陵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则依托二十多年畜产品加工专科的教学科研经验,偏重于动物性食品的加工与检测,切合了江苏地区养殖业发达、畜产品深加工率偏低的实际需求。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实际办学情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知识教育为主体,培养“地方性、职业性、应用性”人才;努力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品质分析检验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从事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检测、管理、产品开发等实际工作能力,具备较快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毕业后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食品质量控制、科技开发、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专长,针对不同的岗位群,我们准备开办食品加工、食品检验等多专业方向、多模块、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使学生立足一个平台,针对多个方向,进入社会后适应快、起步早、后劲足、发展顺、岗位牢、成就多。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总目标是使学科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求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适应性与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3]为此,培养目标力求具体,体现一定的职业针对性。如食品加工方向学生定位为现场食品加工工程师或技术员,食品检验方向学生定位为现场品控员或检验员。在培养方案制订尤其是课程设置时应明确不同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目标,切合实际需要,切勿一概而论,毫无区别。
为实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要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够强的原则。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要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化学类(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以及物理化学等)课程所占的比例,注重实践课程,并适当扩大相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食品加工方向还应增加食品工艺类课程的比例,食品检验方向则应增加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卫生检验等课程的学时比例。还可适当开设食品技术类、检验类的专题课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及资料完成最新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或食品高新技术的专题作业,并进行汇报和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还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加大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检验等专业基础课以及肉制品工艺学、果蔬贮藏加工学、水产食品加工学等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开设基本实验的同时,设置了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并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尽早尽多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学院新建实验楼的有利条件,学校加快了实验室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划了食品分析实验、动物性食品加工实验室、果蔬加工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设置小型速冻蔬菜生产线、小型西式火腿生产线,以满足校内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在认真抓好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学校还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与多家食品生产企业以及质量监督检测部门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共建关系。利用学期将近结束或者假期的时间,让学生到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质量监督等部门进行课程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实习过程中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以往的教学实习大都是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相应课程的实验,学生接触不到实际生产活动,有时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等因素,甚至会出现教学实习中重复课程实验内容的不良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对教学实习的形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即一般课程采取参观加综合实验的形式,而重要专业课程则进企业进行实际生产实习。我们已经在江苏大厚集团进行了肉制品工艺学、在南京新得力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果蔬贮藏加工学的教学实习试点,受到企业欢迎,学生实习兴趣浓厚,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
我们和企业密切加强合作,邀请企业的生产负责人、产品开发负责人给学生进行有关实际生产的讲座。并和多家食品企业达成人才联合培养的初步意向,把一些课程带到企业去讲授,由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学校老师和熟练实际技能的企业技师共同授课。目前,这种模式正在进一步调研,并预计两年内在江苏大厚集团进行试点运行,并逐渐和大型企业一起创办有针对性的企业附属技工学校。
四、依托产学研合作,构建毕业实习—就业体系
金陵科技学院是地方性大学,产学研合作也应立足于南京地区,正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增本科,产学研合作不能好大好全,要从小做起、从低做起并大力加强专利及成果的转化。教师应多与南京及周边地区食品企业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实际困难,为产学研合作找到准确的方向。专业教师应与南京及周边地区的食品企业加强交流,进行产学研合作。
学生的就业问题通俗地讲就是高校产品的销路问题。而大都高校学生的教学归教务管理,学生就业则涉及到学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融合,甚至形成“脱节”。毕业(实习)设计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实习期为16周左右,而这时正是学生就业找工作的高峰时期,因此在教学环节和就业问题上产生了冲突。为了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我们可以依托产学研合作,构建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笔者就在所承担的横向合作课题中安排2~3个学生从二、三年级即开始参与科研工作,既让学生提高了科研能力又及早地使学生熟悉了横向合作企业的情况,学生毕业实习时还可以带着研究课题到企业继续完成。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企业均主动留用,因为他们业务熟练,能迅速成为相应岗位的技术骨干。
依托产学研合作构建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推动了学生就业,促进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多方共赢。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需要具有本行业实践经验,了解本专业最新技术和进展。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通过多年的努力,该专业的教师大都具有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职业资格,成为“双师型”教师。
鼓励并帮助教师到企业实践,在实践期间视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计划两年内实行食品专业教师按周期去企业进行实践的制度,以促进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理论知识的进修。目前绝大部分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多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学校还多次派人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以及企业调研、兄弟院校调研等活动,与国内同行开展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实践教学等行业发展多方面的交流。
关于人才的引进,大多新建本科院校采取教授、副教授计划。而本专业在人才外引上坚持引进高级职称原则的同时更侧重于引进在企业从业多年的企业专家,多引进高级工程师或者教授高工。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业务水平过硬、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
六、结束语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依靠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注重产学研合作,构建毕业实习—就业体系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场地建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是理论够用、实践够强的技术性人才,是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坚持这种培养模式的情况下,还必须不断地改革、改进、完善才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的目的,才能保持专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华,徐云青.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76-78.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10,(1):86-88.
[3]张锡侯.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3):26-2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姚宏亮(1979-),男,江苏如皋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汪如春(1977-),男,江苏泰兴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江苏南京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JSJG166)、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JGXM-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31-02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高职院校的升本升级,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众多企业也不再单一追求学历人才,而是演变成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把“增加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了教育要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1]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2]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亦成为众多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金陵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的新增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均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该专业虽为新增,但其办学历史较长,前身为南京农业专科学校具有二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畜产品加工专业。本文在总结以往专科教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明确办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金陵科技学院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它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催生的产物。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坚持学校“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的办学思想。
在南京乃至江苏地区,食品产业是支柱产业之一,食品工业发达,但许多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初加工产品较多,这种状况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上下产业链的发展。而且食品产业整体处于转型期,即由过去的粗加工形式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深加工转移。过去由于粗加工,多数企业认为并不需要技术性人才,而目前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近日,学校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对江苏恒顺集团、南京克里斯汀食品有限公司、江苏大厚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情况。企业一致认为,固然需要研究开发型人才,但更需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能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性人才。这更加坚定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
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多,仅江苏省就有十多所。尽管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但各学校的专业侧重点不一,有的偏重发酵食品的加工技术,有的偏重粮油食品的生产技术,有的偏重林产食品的生产技术。而金陵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则依托二十多年畜产品加工专科的教学科研经验,偏重于动物性食品的加工与检测,切合了江苏地区养殖业发达、畜产品深加工率偏低的实际需求。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实际办学情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知识教育为主体,培养“地方性、职业性、应用性”人才;努力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品质分析检验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从事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检测、管理、产品开发等实际工作能力,具备较快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毕业后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食品质量控制、科技开发、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专长,针对不同的岗位群,我们准备开办食品加工、食品检验等多专业方向、多模块、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使学生立足一个平台,针对多个方向,进入社会后适应快、起步早、后劲足、发展顺、岗位牢、成就多。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总目标是使学科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求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适应性与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3]为此,培养目标力求具体,体现一定的职业针对性。如食品加工方向学生定位为现场食品加工工程师或技术员,食品检验方向学生定位为现场品控员或检验员。在培养方案制订尤其是课程设置时应明确不同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目标,切合实际需要,切勿一概而论,毫无区别。
为实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要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够强的原则。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要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化学类(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以及物理化学等)课程所占的比例,注重实践课程,并适当扩大相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食品加工方向还应增加食品工艺类课程的比例,食品检验方向则应增加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卫生检验等课程的学时比例。还可适当开设食品技术类、检验类的专题课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及资料完成最新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或食品高新技术的专题作业,并进行汇报和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还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加大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检验等专业基础课以及肉制品工艺学、果蔬贮藏加工学、水产食品加工学等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开设基本实验的同时,设置了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并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尽早尽多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学院新建实验楼的有利条件,学校加快了实验室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划了食品分析实验、动物性食品加工实验室、果蔬加工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设置小型速冻蔬菜生产线、小型西式火腿生产线,以满足校内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在认真抓好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学校还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与多家食品生产企业以及质量监督检测部门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共建关系。利用学期将近结束或者假期的时间,让学生到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质量监督等部门进行课程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实习过程中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以往的教学实习大都是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相应课程的实验,学生接触不到实际生产活动,有时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等因素,甚至会出现教学实习中重复课程实验内容的不良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对教学实习的形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即一般课程采取参观加综合实验的形式,而重要专业课程则进企业进行实际生产实习。我们已经在江苏大厚集团进行了肉制品工艺学、在南京新得力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果蔬贮藏加工学的教学实习试点,受到企业欢迎,学生实习兴趣浓厚,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
我们和企业密切加强合作,邀请企业的生产负责人、产品开发负责人给学生进行有关实际生产的讲座。并和多家食品企业达成人才联合培养的初步意向,把一些课程带到企业去讲授,由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学校老师和熟练实际技能的企业技师共同授课。目前,这种模式正在进一步调研,并预计两年内在江苏大厚集团进行试点运行,并逐渐和大型企业一起创办有针对性的企业附属技工学校。
四、依托产学研合作,构建毕业实习—就业体系
金陵科技学院是地方性大学,产学研合作也应立足于南京地区,正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增本科,产学研合作不能好大好全,要从小做起、从低做起并大力加强专利及成果的转化。教师应多与南京及周边地区食品企业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实际困难,为产学研合作找到准确的方向。专业教师应与南京及周边地区的食品企业加强交流,进行产学研合作。
学生的就业问题通俗地讲就是高校产品的销路问题。而大都高校学生的教学归教务管理,学生就业则涉及到学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融合,甚至形成“脱节”。毕业(实习)设计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实习期为16周左右,而这时正是学生就业找工作的高峰时期,因此在教学环节和就业问题上产生了冲突。为了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我们可以依托产学研合作,构建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笔者就在所承担的横向合作课题中安排2~3个学生从二、三年级即开始参与科研工作,既让学生提高了科研能力又及早地使学生熟悉了横向合作企业的情况,学生毕业实习时还可以带着研究课题到企业继续完成。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企业均主动留用,因为他们业务熟练,能迅速成为相应岗位的技术骨干。
依托产学研合作构建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推动了学生就业,促进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多方共赢。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需要具有本行业实践经验,了解本专业最新技术和进展。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通过多年的努力,该专业的教师大都具有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职业资格,成为“双师型”教师。
鼓励并帮助教师到企业实践,在实践期间视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计划两年内实行食品专业教师按周期去企业进行实践的制度,以促进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理论知识的进修。目前绝大部分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多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学校还多次派人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以及企业调研、兄弟院校调研等活动,与国内同行开展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实践教学等行业发展多方面的交流。
关于人才的引进,大多新建本科院校采取教授、副教授计划。而本专业在人才外引上坚持引进高级职称原则的同时更侧重于引进在企业从业多年的企业专家,多引进高级工程师或者教授高工。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业务水平过硬、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
六、结束语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依靠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注重产学研合作,构建毕业实习—就业体系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场地建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是理论够用、实践够强的技术性人才,是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坚持这种培养模式的情况下,还必须不断地改革、改进、完善才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的目的,才能保持专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华,徐云青.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76-78.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10,(1):86-88.
[3]张锡侯.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3):26-29.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