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教学活动中所实施的教学举措、教学方式、教学策略,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都是追求能力培养这一“目标”.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高中生主体特性,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和推动教学活动进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体特性;教育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学习技能、学习素养、学习品质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根本要求和现实任务.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实施的教学举措、教学方式、教学策略,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都是追求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受到社会、家长、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片面地强调教师的“教”,将教师放置在教学活动的显著位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忽视学生的“学”,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进行被动的学习探析活动,主体特性不能凸显和激发,学习技能素养得不到培养.新课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以生为本,凸显能力培养要义,将学生主体特性进行有效运用,推进教学活动进程.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高中生主体特性,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和推动教学活动进程.本人现结合高中生主体特性,简要论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特性的运用.
一、利用高中生内在能动特性,引导自主探知新知内容要义
高中生在学习实践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并且能够在遇到新知识、新问题时表现出积极能动的学习和探知欲望.高中生所具有的内在能动情感特性,为高中数学教师组织开展自主探知新知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前提.高中数学教师在新知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重难点,采用“先学后教”的形式,利用高中生所具有的能动学习探知情感,引导学生开展新知“先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数学内容、感知数学内容的自主研析活动中,对新知内容要义有初步的认知和理解.在“后教”环节,教师通过肯定的鼓励话语,保持高中生学习自主探析积极性,通过“以教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探析活动,深刻挖掘新知内容,有效理解新知内涵,锻炼和提升高中生自主知识能力水平.
如在“不等式的证明”第四课时一节课教学活动中,“分析法实质的理解”知识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讲解该知识点过程中,通过设置“问答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知情感,为自主探知知识点做好“铺垫”.在讲解该知识点时,教师向学生设置了“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把要证明的不等式作为结论,逐步去寻找它成立的充分条件呢?”“当我们寻找的充分条件已经是成立的不等式时,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逐层递进,深入探析该知识点内容.学生在自主探析过程中,对该知识点内容要义有了深刻掌握和全面理解.
二、利用高中生好奇质疑特性,指导实施探析解答问题活动
高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群体一样,对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理,同时,对内在规律及存在原因等产生浓厚的质疑和探知情感.常言道,探缘于疑.学生在探究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需要保持积极的探知和求真欲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抓住高中生好奇质疑的主体特性,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利用问题案例的“质疑”“促探”功效,设置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案例,指导学生开展探知解答问题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感知问题条件内涵,有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实现学生在自主探析、有效指导下,解题活动效能的切实提升.
问题:设不等式|2x-1|<1的解集为M.(1)求集合M;(2)若a,b∈M,试比较ab 1与a b的大小.
在解答该问题过程中,教师利用高中生好奇质疑的主体特性,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析问题活动,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后认为:“(1)由|2x-1|<1得-1<2x-1<1,解得00,故ab 1>a b”,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得出解题策略.学生在好奇质疑心理趋势下,能动地进入自主实践探究活动,借助于教师的有效指导,掌握了解题策略,锻炼了实践探究能力.
三、利用高中生善于表现特性,组织开展创新求异思维活动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强和心理发展的完备,内心总是产生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和肯定的欲望,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善于表现自我与众不同的特性.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高中生善于表现的特性,“为我所用”,在发散性问题案例解答或探究性问题解析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思维创新、策略求活、解答求异,展示和表现出自身“独树一帜”的“风采”,展现自身的学习技能和思维水平.
问题:双曲线C与椭圆x28 y24=1有相同的焦点,直线y=3x为C的一条渐近线.(1)求双曲线C的方程;(2)过点P(0,4)的直线l,交双曲线C于A,B两点,交x轴于Q点(Q点与C的顶点不重合).当PQ=λ1QA=λ2QB,且λ1 λ2=-83时,求Q点的坐标.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后,根据学生得出的该问题解答策略,利用学生善于展示自我的主体特性,引导学生找寻并提出不同解题策略.教师对创新解题思路给予肯定结论,鼓励学生展现独特风采,表现不同思维,推进问题案例教学活动进程.
总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具有能动探知、好奇质疑和善于表现的主体特性.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学生主体特性,将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之中,鼓励学生有效运用主体特性开展学习探究活动,促进教学活动进程,提升教学双边效能.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体特性;教育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学习技能、学习素养、学习品质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根本要求和现实任务.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实施的教学举措、教学方式、教学策略,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都是追求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受到社会、家长、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片面地强调教师的“教”,将教师放置在教学活动的显著位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忽视学生的“学”,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进行被动的学习探析活动,主体特性不能凸显和激发,学习技能素养得不到培养.新课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以生为本,凸显能力培养要义,将学生主体特性进行有效运用,推进教学活动进程.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高中生主体特性,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和推动教学活动进程.本人现结合高中生主体特性,简要论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特性的运用.
一、利用高中生内在能动特性,引导自主探知新知内容要义
高中生在学习实践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并且能够在遇到新知识、新问题时表现出积极能动的学习和探知欲望.高中生所具有的内在能动情感特性,为高中数学教师组织开展自主探知新知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前提.高中数学教师在新知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重难点,采用“先学后教”的形式,利用高中生所具有的能动学习探知情感,引导学生开展新知“先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数学内容、感知数学内容的自主研析活动中,对新知内容要义有初步的认知和理解.在“后教”环节,教师通过肯定的鼓励话语,保持高中生学习自主探析积极性,通过“以教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探析活动,深刻挖掘新知内容,有效理解新知内涵,锻炼和提升高中生自主知识能力水平.
如在“不等式的证明”第四课时一节课教学活动中,“分析法实质的理解”知识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讲解该知识点过程中,通过设置“问答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知情感,为自主探知知识点做好“铺垫”.在讲解该知识点时,教师向学生设置了“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把要证明的不等式作为结论,逐步去寻找它成立的充分条件呢?”“当我们寻找的充分条件已经是成立的不等式时,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逐层递进,深入探析该知识点内容.学生在自主探析过程中,对该知识点内容要义有了深刻掌握和全面理解.
二、利用高中生好奇质疑特性,指导实施探析解答问题活动
高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群体一样,对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理,同时,对内在规律及存在原因等产生浓厚的质疑和探知情感.常言道,探缘于疑.学生在探究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需要保持积极的探知和求真欲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抓住高中生好奇质疑的主体特性,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利用问题案例的“质疑”“促探”功效,设置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案例,指导学生开展探知解答问题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感知问题条件内涵,有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实现学生在自主探析、有效指导下,解题活动效能的切实提升.
问题:设不等式|2x-1|<1的解集为M.(1)求集合M;(2)若a,b∈M,试比较ab 1与a b的大小.
在解答该问题过程中,教师利用高中生好奇质疑的主体特性,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析问题活动,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后认为:“(1)由|2x-1|<1得-1<2x-1<1,解得0
三、利用高中生善于表现特性,组织开展创新求异思维活动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强和心理发展的完备,内心总是产生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和肯定的欲望,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善于表现自我与众不同的特性.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高中生善于表现的特性,“为我所用”,在发散性问题案例解答或探究性问题解析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思维创新、策略求活、解答求异,展示和表现出自身“独树一帜”的“风采”,展现自身的学习技能和思维水平.
问题:双曲线C与椭圆x28 y24=1有相同的焦点,直线y=3x为C的一条渐近线.(1)求双曲线C的方程;(2)过点P(0,4)的直线l,交双曲线C于A,B两点,交x轴于Q点(Q点与C的顶点不重合).当PQ=λ1QA=λ2QB,且λ1 λ2=-83时,求Q点的坐标.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后,根据学生得出的该问题解答策略,利用学生善于展示自我的主体特性,引导学生找寻并提出不同解题策略.教师对创新解题思路给予肯定结论,鼓励学生展现独特风采,表现不同思维,推进问题案例教学活动进程.
总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具有能动探知、好奇质疑和善于表现的主体特性.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学生主体特性,将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之中,鼓励学生有效运用主体特性开展学习探究活动,促进教学活动进程,提升教学双边效能.